本講座前面四講,講到了英國、法國、德國文明和美國文明。前面三者,都屬于西歐文明;而美國文明,是西歐文明的延伸,但較少西歐文明的一些歷史負擔,同時也融入了眾多其他移民種族的文化。這里所說的“西歐”,不只是指歐洲西部,還包括歐洲北部、南部。也就是說,整個歐洲,除了斯拉夫人為主的東歐之外,都屬于西歐文明的涵蓋范圍。所以,在完成了前面四講之后,我們要追根尋源,講一下上述四個大國的文明有什么共性,其源頭是怎么回事,后來又是怎么發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這樣,我們對上述四個大國的文明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這對于接下去比較地研究斯拉夫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等,就更有益了。
我們回顧一下,美、英、法、德四國都強調社會的契約關系,強調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強調自由、人權與法制,強調民主與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那么,這些社會關系準則和思想價值體系是從哪兒繼承來的呢?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我們西方社會和古希臘社會的關系……,好像子女和父母的關系一樣。”歐洲文明的源頭在古希臘。
希臘文明是印歐語系的入侵者侵入愛琴海區域希臘半島和附近島嶼,占據原土著居民的居住地,又經過興衰后創造的。愛琴海文明最早是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米諾斯(相當于埃及法老,國王的稱號)文明是遠在公元前3000年就從新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時代的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印歐語系的移民最早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從多瑙河平原,也許是由小亞細亞西北部橫渡愛琴海侵入希臘半島的阿該亞人。他們就是最早的希臘人。如同湯因比說的:“跨海遷移的苦難所產生的一個成果……在政治方面,這種新的政治不是以血族為基礎,而是以契約為基礎的。”當然,這時的契約關系還只是孕育期的。阿該亞人到達希臘半島后,大量吸收從克里特島傳入大陸的米諾斯文化。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阿該亞人創立了邁錫尼文明。而米諾斯文明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于地震等原因遭到了毀滅。但米諾斯文明的成果,特別是手工業和商業,卻影響了邁錫尼社會經濟的發展。邁錫尼處在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階段,曾成為富強的海上霸主。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它又被另一支野蠻的希臘人征服。希臘半島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為史稱的黑暗時代。然而,這一時代也產生了不朽的荷馬史詩,因而也稱為荷馬時代。邁錫尼文明的毀滅,興許也是一種好事,因為這種專制暴君的邁錫尼的毀滅,是出現更加自由、更加文明的希臘前景所必要的先導。荷馬時代后期,結束了部落大遷徙的歷史,開始由部落向民族過渡,形成了伊奧尼亞人、埃俄利亞人和多立斯人這三個希臘民族。恩格斯說過,此時,希臘人“已經站在文明時代的門檻上了”。
希臘文明的形成是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在結束了大規模遷徙運動之后,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居住區,相鄰的各部落的單純的聯盟,已經由這些部落融合為單一的民族所代替了。在城邦奴隸制形成時期,依據著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上述有著共同語言、宗教、文化的三個民族認定其始祖叫“希倫”(Hellen),他們都是其后裔,即希臘人(Hellens)。在公元前800多年,希臘人從腓尼基人那里學來了字母,加以改造,創造了希臘字母(黑暗時期前,阿該亞人曾有一種線形文字,后消失)。
希臘文明是一種適合商業性農業發展的海洋文明,它是以契約關系為社會基礎的,崇尚的是個體意識。希臘地區的地理特點是促成希臘文明形成的基本因素。希臘地區沒有中國那樣的大江大河與廣闊平原,80%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耕地狹小貧瘠,不適合大規模地種糧食。多巖石的山坡及其土質適宜種葡萄和橄欖。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由地中海環繞。希臘人用葡萄酒、橄欖油同小亞細亞、埃及進行谷物交換,加上良好的航海條件,這就使得希臘逐步發展向海洋文明。大規模海外貿易促進了希臘商業的發展。希臘的陸地被山脈隔成了小塊,這樣,就不會出現中國那種逐鹿中原的局面,不會出現廣大地區的地理政治中心。于是,希臘就逐步形成許多彼此隔絕又獨立發展的小城邦。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業的發展,城邦的氏族貴族侵奪原始公社土地,而公社普通成員的份地也在私有化。希臘大部分奴隸制城邦國家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在希臘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邦之一——雅典,由于地產的買賣,由于農業和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之間的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員,很快就都雜居起來,這就擾亂了氏族制度機關的正常活動,于是有雅典王提修斯的改革,產生了凌駕于各個部落和氏族的法的習慣之上的雅典普遍適用的民族法。只要是雅典的公民,即使在非自己部落的地區,也取得了確定的權利和新的法律保護。但這樣一來就跨出了摧毀氏族制度的第一步。在契約關系基礎上,在古希臘平民與貴族都有天生的法制觀點,所以,平民與貴族都希望訴諸成文法來維護他們的利益。而中國古代老百姓卻寄希望于開明君主。當然,血緣紐帶的斬斷,一方面靠民族形成初期根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靠后來成功的改革的利劍揮舞。梭倫改革打擊了氏族貴族,奠定了雅典國家民主制度的基礎。克里斯梯尼按地域重新劃分阿提卡基層組織,使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的力量被打散了,而不是在長時期中逐漸消亡。在克里斯梯尼之后,氏族貴族勢力也反撲過。靠了伯里克利的改革,才使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發達。現代的西方常有兩黨輪流執政的多黨制政治,這在古希臘克里斯梯尼改革中搞的“輪番為治”中可以找到它的萌芽。現代西方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鼎立”,也能從伯里克利的政治改革中略見端倪。西方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也多次出現寡頭政治的情況。在古希臘就有過僭主政治。僭主剛上臺時,會為平民做許多好事;一旦他的行為超出人們所能忍受的程度,就難保其位了。經過了梭倫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以契約關系為基礎,以個體意識為本位,具有民主與法制傳統的希臘文明——西歐文明的源頭,就產生與發展起來了。
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紀,雅典處在戰爭狀態中,先是回擊波斯帝國的入侵,后是卷入與斯巴達為首的城邦聯盟之間的內戰。在希臘城邦陷入長期爭戰之中、內耗不斷的情況下,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開始崛起,并最終改變了希臘的命運。公元前336年,20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馬其頓國王。在此后13年(亞歷山大33歲病故)中,他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自地中海沿岸至中亞的廣袤地區的大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居中人物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他在征戰一路上建立希臘城市(最大的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城),開辟了近300年的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文明是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猶太教的希伯來文化與希臘哲學相結合,為后來羅馬帝國時期產生基督教文明作了最早的鋪墊。希臘古典文明的理性與人文精神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揚光大。希臘化文明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偉大的科學時代。歐幾里德(約公元前323年-前270年)的《幾何原本》就是在這一時期問世的(中國到公元1607年才由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了此書的前6卷)。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年-前212年)是這一時期最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至今都激勵著人們堅信科學理念。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維納斯》
和古希臘文明一樣,古羅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總體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羅馬興起以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意大利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經歷了青銅時代之后,意大利于公元前1000年以后進入了鐵器時代。約公元前8世紀,羅馬城興起于亞平寧半島腹地臺伯河畔的拉丁平原。傳說羅馬(Rome)之名來自戰神馬爾斯(Mars)私生子羅慕路斯(Romulus),因為是私生子,羅慕路斯被扔進臺伯河,神靈把他救起,還讓一頭母狼以奶喂他。
青銅母狼雕像——羅馬城的象征
長大后,羅慕路斯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到公元前2世紀以后,羅馬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區域,廣泛地接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古羅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進可以大致分為共和國階段和帝國階段。共和政體是羅馬的古老制度。公元前29年8月,凱撒的養子(血緣上是甥孫)、手握重兵的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Augustus,神圣、莊嚴、偉大的意思)稱號。屋大維自稱“元首”,
穿祭司服的奧古斯都
實質上開啟了羅馬帝制。他還把8月命名為August,并從2月抽出一天給8月,以后,公歷(西歷)8月就是31天了。帝制階段的前期,羅馬文明處于持續兩百多年的鼎盛時期。其時,羅馬文明在政治上是中央高度集權的貴族奴隸主專政,帝國也照顧騎士階層、中小奴隸主和自由民的利益,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經濟上實行集權型的大規模奴隸制經濟(顯然不同于分散自立的希臘城邦奴隸制經濟),今日歐洲的許多大都市,如倫敦、里昂、維也納、貝爾格萊德等,那時都已興建,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就從那時說起,整個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在文化上繼承希臘文化傳統,注重法律文化的建構和哲學的倫理化,推進知識的系統化和實用理性,基督教興起并在長期而激烈的斗爭中取得“國教”地位,同時,也容許文化的多樣化(羅馬現存的萬神廟就是這種寬容的象征)。
羅馬文明對近代以來西歐文明乃至整個世界文明影響最突出的有兩點。其一,羅馬法。羅馬法是從宗教中分離出來的人定的法而不是像古巴比倫和古印度的神意法。它可分為自然法、公民法和萬民法;也可分為公法和私法,私法中又分為規定人格身份的人法和作為財產法的物法及其訴訟法。羅馬法對近代法學影響主要在民法方面,如:家庭私有財產的觀念,契約的神圣性。羅馬法還包含現今仍通行的法學公理,如:區別故意傷害和無意傷害原則。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羅馬法原則的影響。其二,基督教。基督教產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猶太人中間。早期基督教徒也受羅馬統治者的迫害。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2世紀編定的《新約全書》,鼓吹順從羅馬統治,尋求死后解脫的彼岸世界王國。這樣,它就適應了羅馬帝國統治者更有效地實行精神統治、而被統治的民眾尋求精神慰藉的雙重需要。基督教綜合了希伯來文明與希臘古典文明、希臘化文明、羅馬文明中的宗教和哲學成果,建立了具有完備形態的倫理型的宗教神學體系。基督教強調上帝對人無條件的愛,人要通過愛自己的鄰人(包括:對貧苦者關懷、探望監獄里的犯人、款待勞頓的路人,等等)來吸引他們愛上帝。基督教的愛與儒家的仁是相通的,與佛教的慈悲也是相通的。基督教的道德吸引力和社會協調功能是很強的。后來經過宗教改革,基督教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公元364年,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分開始分裂。由于蠻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以及奴隸和隸農的反抗,經過100多年的反復斗爭,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當時,日耳曼人的公社制度與羅馬內部萌芽狀態的封建因素的結合,逐漸形成西歐中古時代的封建制度。而東羅馬隨著社會的封建化,逐步演變為封建制的、生存了1000年的拜占庭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