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筑中筒瓦頂端下垂部分。在瓦當這一小小的圖形空間內,古代中國匠師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秦磚漢瓦 【秦·雁龜鹿馬紋瓦當】 直徑17.5厘米。當面中心圓環飾繩紋,圓內一乳丁,圓外雙欄四格界,每格各有兩只雁、龜、鹿、馬,神態各異。出自陜西省咸陽市窯店秦遺址。 當時的建筑裝飾構建體現了中國雕塑藝術的成就,“秦磚漢瓦”是古代中國建筑構建上的藝術典范。
西漢瓦當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等吉祥語作為裝設內容、動物紋樣多采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反映了古代中國的信仰。在圓面范圍內,盡量體現形體的伸展力度,神態性格明顯,是一種藝術性極強的裝飾浮雕作品。
漢代瓦當是在秦代瓦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與秦瓦當相比,漢代瓦當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更加豐富,制作也日趨規整,紋飾圖案井然有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瓦當的大量出現,不盡完善了瓦當藝術,同時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領域和研究范圍,更加鮮明的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思想意識形態。總之,漢代瓦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時代特征之鮮明、文化內涵之豐富,把中國古代瓦當藝術推向了最高峰。 瓦當名稱由來 【戰國·秦·夔鳳紋瓦當】直徑14.5厘米。頸部彎曲,尖喙下垂,尾部高翹分叉,一爪前伸。形象略拙,尾部有陰刻裝飾。出自陜西省鳳翔縣雍城遺址。 瓦當文字中間有自名曰“當”,如“京師庾當”之類;曰“瓦”,如,“都司空瓦”,“長水屯瓦”之類;又有曰“裳”,如“長陵東裳”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訓當為“底‘,謂瓦櫛比置于檐際,瓦瓦相值,而帶瓦頭的簡瓦正當眾瓦之底,帶有阻擋、遮擋的作用。陳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賦》“裁金以飾珰”句,釋“珰”為“椽頭飾也”。以今瓦當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簡瓦之端,椽頭之上,用于蔽飾屋檐口出頭之木,故“瓦當”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來。 瓦當文化意義 【戰國·鹿紋瓦當】直徑15.0厘米。當面一鹿側立,頭部揚起,前腿微曲,鹿角夸張高揚,體態勻稱,機警靈敏。出自陜西省鳳翔縣雍城遺址。 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既是繪畫、工藝、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又是實用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在一些古建筑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僅以典雅大方、宏偉壯麗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在考古學上可以幫助我們斷代,同時還是研究我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秦·豹紋瓦當】 直徑11.0厘米。當面大小豹,大者引頸回首,豎耳張口,四肢曲蹬,尾部高揚,似在呼喚;小者身體半立。出自陜西省西安市北郊渭河邊。 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云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致的藝術品,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 【戰國·燕·虎紋半瓦當】半圓形,直徑28.5厘米。當面四虎,其中上面兩虎回首顧望,對持側臥;下部兩虎尾巴高揚,園眼怒睜,盆嘴大張,對視而臥。出自河北省易縣。 漢·四神瓦當又堪稱瓦當重器,分別是:青龍紋瓦當、白虎紋瓦當、朱雀紋瓦當、玄武紋瓦當。 【戰國·秦·虎紋瓦當】直徑13.2厘米。當面母子倆虎,大者為母,昂首張口,四肢曲蹲,尾部高揚,似在傾聽;小者為子,前爪抬起攀附于母虎,后肢撐地,身體半立,抬首凝望母虎。出自山西省。 【戰國·秦·鳳鳥紋瓦當】直徑15.8厘米。當面一鳳鳥,體健身美,圓目張口,伸頸騰空,尾羽飛揚。出自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城遺址。 【戰國·秦·虎紋瓦當】直徑14.0厘米。當面一犬,四肢略彎,交錯緩行,尾部高蹺卷曲,回首張口。出自陜西省鳳翔縣雍城遺址。 【漢·鶴云紋瓦當】直徑15.5厘米。當面中心圓內一鴻雁,鴻雁體態輕盈,展翅飛翔,雁身周圍飾乳丁紋。圓外雙欄四界格,每格飾一羊角形云紋。出自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城遺址。 【漢·云獸紋瓦當】直接給你15.歐厘米。當面中心圓內一怪獸,昂首挺胸,目視前方,雄赳氣昂。中心圓外雙欄四界格,每格飾一變形蘑菇形云紋,云紋圖案各異。出自陜西省耀縣獨冢村。 【戰國·秦·夔鳳紋瓦當】直徑15.0厘米。當面一夔鳳,體態修長,頂部有冠,頸部細長,尾部高翹分叉,兩爪纖瘦,身上有羽紋。此為夔鳳紋較早的形態。出自陜西省鳳翔雍城遺址。 【戰國·秦·虎牛紋瓦當】直徑13.0 厘米。當面一虎撲向一牛,虎口大張,虎尾高揚,前腿踢向牛,強悍兇猛;牛以背著地,四蹄朝天,翻臥地上,驚恐反抗。外周一圈葵紋。出自陜西省寶雞地區。 【漢·鳳鳥銜魚紋瓦當】直徑13.0厘米。當面中央水鳥,鳥頂部有冠,口中銜魚,雙足騰空,展翅鵬飛;水鳥身下有一只小水鳥。出自河南省南陽地區。 【漢·三鶴紋瓦當】直徑19.0厘米。當面三只鶴足踩中心圓嬉鬧,鶴伸頸展翅,追逐飛翔,姿態優美,靈動飄逸。有人亦稱之為“三鶴紋”。出自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城遺址。 文字來源: 城市書畫 圖片來源:霽堂文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