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從“文正”看范仲淹與包拯

     文化龍鄉 2016-06-27


      “文正”是謚號,典出自《荀子·王制篇》:“積文學,正身行”之句。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一種稱號。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或后朝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始于西周。《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即周公制謚。

      秦始皇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謚更加溢美。就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了謚號。

      西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

      用“文正”作謚號,是宋初出現的奇特現象。北宋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謚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到了仁宗皇帝的老師夏竦被擬定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奏曰:道德博聞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極至。而夏竦奢侈無度,聚斂無厭,內則不能制義于閨門,外則不能立效于邊鄙,言不副行,貌不應心。語其道德,則貪淫矣;語其正直,則回邪矣,此皆天下所共識,夏竦得‘文正’之號,不知以何謚待天下之正人良士?”最后仁宗皇帝實在沒辦法,謚夏竦“文莊”才算了結了這樁公案。

      “文正”經過司馬光的宣揚之后,一直被作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肯輕易將“文正”賜予人臣的。綜觀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馬光、蔡卞、鄭居中、劉理順等。

      范仲淹死后謚號“文正”,首先是因為,他是一位比較有影響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1040年,自稱大夏皇帝的元昊,在中止與宋朝的臣屬關系后,發動了三川口戰役,進而圍攻延州(今延安)。宋軍的慘敗震怒了仁宗皇帝,派夏竦為陜西前線主帥,范仲淹在恢復天章閣待制職銜之后

      加載中...

      內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又拜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即副帥,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兼知延州。一到延州,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在官兵、戰陣、后勤及防御工事等方面有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采取嚴密的戰略防御,實難扭轉戰局。韓琦低估了西夏軍優勢,年輕氣盛,尤激于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而急于求成的仁宗皇帝卻批準了韓琦等人的進攻計劃。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余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好水川的大失敗,教訓了韓琦和朝廷主戰派,也教訓了仁宗皇帝,使他們認識到范仲淹戰略主張的正確性,逐漸采納了范仲淹的意見。

      范仲淹首先整頓改編了延州的軍隊編制,淘汰了老弱殘兵,并從當地召募居民和熟羌充實軍隊。熟羌成為守城士兵,按當時規定一律黥面,而范仲淹對他們僅刺臂不黥面,尊重了人格,感動了羌民。范仲淹還大膽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起用提拔了一批猛將,如種世衡,張去惑,狄青等。嚴格軍隊訓練是提高戰斗力的重要環節。范仲淹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作為延州邊防守軍,六將分領六部之兵,分別訓練,改變了兵將不識的狀況。在訓練時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罪大惡極和克扣軍餉的貪污官吏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不久,他便訓練出了一支勇猛善戰,紀律嚴明的邊防勁旅。

      在防御工事上,延北修筑青澗城,宋夏交戰地帶,突擊搶筑大順城,很快形成了堡寨呼應的戰略防御體系。同時加強邊境城堡的防守,采取輪流值勤的辦法。邊境士兵可分到賦田80畝,能自己備馬的,另外多分賦田40畝。士兵在不訓練不值勤時,一律回家種地,發給口糧。值勤時,官方發給他們兵器,稱做強人弓手。此法叫營田。營田法的推行,加強了防守實力,團結了邊境少數民族,充實了兵民糧食,對防御西夏入侵起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與此同時,還對西夏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持機突襲,很快收復了靈州,夏州等重要邊城。西夏軍中傳說著“如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那般好對付”。邊境上也流傳著“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的民謠。

      在范、韓等人四年的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歷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慶歷初年,仁宗皇帝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發生;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困難;來自遼和西夏的威脅。為了緩解危機,維護封建統治。仁宗皇帝,似乎顯得格外開朗和進步。將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三名統帥,一同從西線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親自任命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

      “四諫官”“三奏”撤掉了夏竦、罷免了呂夷簡、驅逐了王舉正,薦起了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在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它的主要內容是: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宋仁宗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施行,史稱”慶歷新政”。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干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慶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出現的危機。

      新政觸犯了以皇室為主的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百般阻撓。慶歷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于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堅持了一年零4個月的慶歷新政終于失敗。

      以裁減冗官,任用賢能,精簡機構為核心的改革,是在制度上動揺和改變趙匡胤恩養士大夫的祖制,向大批皇族宗親開刀,這樣一來,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員都得丟官。仁宗同意改革的初衷,是要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富國強兵。但是,如果以犧牲皇室宗親的利益來實現,也就動搖了封建皇帝的統治基礎。這種改革當然很難繼續下去。

      北宋皇室的家規是抑制武將,辦法是重用文人,實行更戍法,人為的制造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局面,以維護其統治。實行更戍法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歷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仁宗罷黜范仲淹的一個原因是范仲淹帶過兵,有軍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黨之議,仁宗也知道這是臣下在互相攻擊,但范仲淹確實有些功高震主,而且這同整個士大夫階層比起來,一個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愛啊。

      此時,西北邊境再次出現危機。范仲淹只得再次前往邊關陜西河東任職宣撫使。慶歷新政雖然失敗了,但它開創了士大夫參政議政的風氣,為25年后的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

      范仲淹死后謚號“文正”,更因為他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他文章簡練,筆鋒犀利,才華橫溢,受人崇拜。他一生給人寫了很多碑銘墓志序文等,但有個原則,此人受他所尊重,方可請得他作筆,否則拒絕。他從政37年,他一生擔任過55個官職(除加封與追贈),其中京官職20個,地方官職35個。從九品小吏逐步升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正二品。他有超過30年的任職時間在地方,任州府路的長官或屬官(相當于現在十個省的區域)。他從政顯著特點,是腳踏實地為百姓辦事,并不著意為文。他每到一地,都關注民生,興修水利,培養人才,賑災減賦,除害安民,把精力投入到處理國計民生的事務中去。他給后人留下的詩詞文章屈指可數,但卻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流傳至今的詞作僅有5首,這首著名的《漁家傲》是他戍守邊疆時的作品,意境宏闊,氣象雄奇,為宋代豪放詞之先聲。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被貶至鄧州。同年好友滕宗諒重修岳陽樓,來信請他寫篇樓記。他總結歷代先賢和自己一生的閱歷,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借洞庭湖波瀾壯闊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終于發出光照千秋的慨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岳陽樓記》是彪炳史冊的千古名作,也是令后人興高山仰止之嘆的一座豐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是范仲淹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濃縮,也是他一生所追求和實踐的行為準則。他不計個人進退得失,治家嚴謹,儉樸清廉,死后入殮時,竟然連件新衣服都沒有。可見,贈“文正”謚號給范仲淹是恰如其人的。

      有意思的是,北宋王朝有一位名垂青史、婦孺皆知的人物包拯,本來和“文正”毫無牽連,后人卻把“文正”加封在他的身上。這是為何?是因為后人把宋代兩個名臣的事跡混在一起了。

      先從簡歷看聯系。

      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圣五年(1027)進士。1057年權知開封府。包拯從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他卒于嘉佑七年(1062),享年64歲。死后謚“孝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蘇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1035年權知開封府。卒,徏穎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終年63周歲,即皇佑四年(1052),死后謚“文正”。從上可看出,兩人年令不同。范仲淹比包拯大10歲。字號不同,謚號不同。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包拯字希仁,謚號孝肅。權知開封府時間也不同,范仲淹早包拯22年任開封府尹,任職時間為半年。包拯任職時間稍長,為一年零一個月。可是,古典小說《七俠五義》第三回中卻這樣寫道:寧老先生……給包公起了個官名,一個“拯”字,取意將來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豈不是“政”么?言其將來理國政,必為治世良臣之意;《三俠五義》通過小說的虛構,巧妙地又把“文正”加在了包大人的身上,于是包公在諸多稱號中,又名正言順地多出了個“包文正”。包公在自報家門時幾乎都稱“姓包名拯字希文”,有的甚至自呼為“包文正”。《七俠五義》和《三俠五義》為什么將‘文正’二字加在包拯身上呢?因為范仲淹和包拯任職期間都突現了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品行,都有憂國憂民之心,所以他們都受到了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愛戴和敬仰。更因為專制和清官的矛盾反映在民眾心中,由于清官太少,貪官多而可惡,民眾也就更喜歡清官。范仲淹和包拯都是難得的清官,“文正”二字放在哪個人身上都一樣。既然仁宗贈范仲淹”文正”謚號,那我這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百姓也可將此”文正”謚號贈與包拯。可見作為蓋棺論定的美謚,有的人想得而不可得,有的人不用自己爭即可得到,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也就是戲劇中所唱的“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

      再從生平事跡看性格特點,兩人都敢言直諫。

      包拯以直言敢諫而聞名,常與皇帝激烈爭辯。有主要事說明。一是反對“覃恩”。皇祐二年九月,大澇之后天氣放晴,仁宗皇帝認定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慶祝外,還下詔大赦天下罪犯,給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晉升一級。這就是所謂「覃恩」。包拯對此提出異議,對仁宗說,罪犯服刑,那是對他們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給予的懲罰,怎么可以因為洪水退去而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呢?

      二是三彈張堯佐。張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的伯父,沒有多少才干表現,但他憑借張美人的關系,卻官運亨通。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會他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又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于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三是七斗王逵。王逵是出名的劊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時,橫行不法,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萬貫。他把搜刮來的錢財,大量賄賂京官,謀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殘忍,并且隨意殺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聞風逃散,紛紛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寵信,官運直上,升到淮南轉運使的高職。包拯為民請命,七次上書朝廷罷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陳利害,甚至無意之間把唾沫噴到了皇帝的臉上。在包拯的不斷彈劾下,王逵終于被罷免了。

      大臣敢在朝廷上跟當朝天子叫板,這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罕見的。但是在北宋仁宗朝,敢于與皇帝公然諫爭、據理辯論的,卻絕非包拯一人。當時,朝堂辯爭幾乎成了一種風氣,而這種議政之風的開創者,就是范仲淹。范仲淹無論是否諫官,以天下為己任,在討論國計民生的大事時,往往奮不顧身。

      1033年仁宗理政,被貶河中府的范仲淹奉詔回京任右司諫。這一年京東和江淮大旱,隨后蝗災又起。身為諫官的范仲淹奏請救災,沒有被理會。他冒著觸犯帝怒的危險,前去質問,“京東和江淮的百姓沒有飯吃,災民苦不堪言,我們怎可置之不理呢”?宋仁宗被感動了,只得派他前往災亞區賑濟安撫災民。范仲淹歸來之際,還把災區饑民吃的野草、樹皮之類帶回京城,在宮廷內外巡回展示,以戒奢風。這種做法引起了強烈震蕩,不少正義之士紛起響應。余靖、尹洙、蔡襄、歐陽修、蘇舜欽等慷慨激昂之士紛紛上書指責朝廷過失,掀起了凌厲進言之風。

      1034年正月,范仲淹因諫止廢郭皇后之事,再次受貶謫守睦州(今浙江建德)。隨后改知蘇州治水。1035年三月被貶兩年后的范仲淹,因政績斐然,被召回京城并得到了提升,權知開封府尹。到任幾個月,范仲淹便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條。京城“肅然稱治”。當時群眾中流傳著“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民謠。

      不久更令呂夷簡難堪的是,范仲淹還將朝中官員的升遷情況繪成“百官圖”進獻皇帝,指責呂夷簡用人唯親,官員升遷只依私情。提出用人應按照制度與規矩來實行,皇帝應掌管重要的人事任免權。這樣一來,范仲淹噩運難逃,再次被貶饒州。范仲淹雖三次被貶,但他譏切時弊,忠諫進言之風仍在延續,也深深地影響著朝廷官員。晚范仲淹十余年才進京出任諫官的包拯,顯然也受到了這種風氣的熏染。

      第三從同一歷史事件看包范

      包拯,字希仁,因其臉黑,俗稱“包黑子”,又因其當過龍圖閣直學士,又稱“包龍圖”。包拯一生清正廉潔,死后得謚“孝肅”,深受百姓愛戴,包公的形象在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人物,才真正配得上“謚之至美”的“文正”。可當時朝廷并沒有給他這樣的封謚,怎么辦?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辦法。

      范仲淹是北宋時的一代名臣。他曾擔任過開封府尹,且任職時間與包拯相近。所以在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中,這兩位同時代、同類型的人物被相融相混、合二為一,從而創造出了一個為民請命、為民做主、為民除害的“青天”形象。從著名小說《七俠五義》和戲劇《打龍袍》《貍貓換太子》中得知,南俠展昭俠肝義膽名震江湖,江湖宵小聞名喪膽,黎民百姓卻敬佩仰慕;開封府府尹包拯為官清正,展昭仗義投身官府協助辦案。仁宗皇帝賜封展昭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又封御貓稱號。陷空島五鼠不服,錦毛鼠白玉堂進宮盜去仁宗貼身玉佩,挑戰展昭,展昭在陷空島以武功氣度懾服五鼠認罪投案。仁宗特準五鼠將功贖罪協助包拯追查懸宕二十余年之宮闈奇案《貍貓換太子》。在眾人協力之下方將仁宗親生母親李妃冤屈洗刷,劉太后與總管太監郭槐俯首認罪后,仁宗親迎李妃進宮。誰知李妃卻要包拯治仁宗不孝之罪,然而自古以來卻從無以臣審君之理,包拯機智以打龍袍替代打君,方使母子團圓。自此李太后入主內宮,展昭繼續協助包拯辦案。

      事實是,宋仁宗趙禎為宮女李婉儀(后封為妃)所生,剛出世不久就被劉(名娥)皇后抱走。李婉儀后被貶入冷宮,受到百般虐待。宋仁宗自幼只知道劉太后是他的母親,卻不知道還有生母李婉儀。他12歲登基直至20歲,劉太后垂簾聽政。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后歸政問題漸漸成了朝中極其敏感、人人諱言的大事。天圣七年冬,宋仁宗打算率領文武百官在會慶殿為劉太后賀壽,下令起草祝壽儀式。朝中群臣對此議論紛紛,都認為不能這樣做,但誰也不敢出來說話,更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剛結束守喪,官職很低的秘閣校理范仲淹不顧個人安危,直接上書劉太后,“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認為皇帝可率親王皇族在內廷給太后祝壽,行家人之禮。宰相可率百官在殿前給皇上或皇太后祝壽。如果皇帝率百官在殿前跪拜,給太后祝壽,那是“虧君本,損主威”“不可為后世師法”的大事,決不可以這樣做的。劉太后雖沒追究,但對范仲淹卻心存怨恨。

      誰知沒過多久,范仲淹竟然再次犯顏直諫,公然批評太后大權獨攬,要求把管理國家大權歸還給皇帝。范仲淹直諫的勇氣令滿朝文武震驚,卻因此激怒了劉太后,詔書很快下達,范仲淹出任河中府通判。。

      兩年后,劉太后去世,宋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那些在劉太后掌握大權時趨炎附勢的官員,此時卻紛紛詆毀她。范仲淹雖曾因得罪太后遭貶,此時卻力勸皇帝感念太后的養育之恩。“太后受遺先帝,調護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宋仁宗深受感動,下詔不得再議太后之事。一場宮廷中真假母親骨肉間的大事,以不帶血腥的方式和諧化解,其中范仲淹表現得可謂光明磊落,光彩照人。

      從上述史實中可看出,范仲淹諫議太后歸政時,包拯中進士才兩年,尚未出仕為官;李婉儀早于劉太后一年去世;而劉太后去世時,包拯才任天長知縣,還沒有到京城為官。對于這場風波,包拯顯然沒有參與的機會和資格,更不可能在寒窯相遇李妃,使皇帝母子相認。

      元代詩人王惲瞻仰“開封府題名記”碑后曾寫下的一首感懷詩:“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范見留題。驚烏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詩人感嘆包拯和范仲淹的英名,把貪官污吏比作院中柏樹上盤旋飛舞的烏鴉,即使在千百年之后,他們仍恐慌畏懼,不敢靠近這兩個天下爭傳的名字。范仲淹喜歡彈琴,最拿手的曲子是《履霜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范履霜”。王惲詩中“猶畏霜威不敢棲”一句應取意于此,也可以說更多地表達了對范仲淹的景仰。

      在民間,范仲淹不如包公名氣大。包公是小說曲藝和戲劇舞臺上跨越時代的超級明星,早已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清官典型。包公戲的流行,從南到北,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戲劇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包拯,而是帶著某種理想化的色彩,集歷代廉吏形象之大成。在包公戲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個上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靈異功能的、半神半凡的超人。尤以包公的臉譜特殊,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包公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包公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他可以自由進出陰曹地府,擒妖捉怪,只需一聲斷喝即可。電影、電視等現代視覺媒體的出現,讓包公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當然,在戲劇舞臺上,范仲淹和包拯的形象往往是被合二而一的。細讀包公故事不難發現,其中到處活躍著范仲淹的影子,有些故事的主角甚至應該是范仲淹而非包拯。在人們著力包裝包公事上,也可以看到,它凝聚了老百性對于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向往。然而,無論是政聲還是政績,范仲淹都足以和包拯相提并論。可以說,包公這個藝術形象,不僅代表包拯,也代表范仲淹。但是“包公”形象卻遠不能代表范仲淹的全部。

      范仲淹是歷史上并不多見的賢相。他所表現出來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文學才華,是全方位的。正如與他同時代的名臣韓琦所說,他是“前不愧古人,后可師于來者”的名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高清WWW色好看美女|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少妇高潮水多太爽了动态图|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少妇内射高潮福利炮|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草草影视|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美女爽到高潮嗷嗷嗷叫免费网站|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麻豆国产传媒精品视频|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一| 少妇和邻居做不戴套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不卡|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精品卡通动漫亚洲AV第一页|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三区|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软件 |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国产中文成人精品久久久|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