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手法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有刮法、搔法和摩法。其后,小兒推拿手法伴隨成人手法發展,不少手法與成人手法相似,甚至就是成人手法直接應用于小兒。 《黃帝內經》時代,推拿名之曰“按蹺”。王冰注解為“按者抑按肌膚,蹺者捷舉手足”,可見當時按法和導引類方法較為普遍。后來按蹺改稱“按摩”,并衍生出許多手法。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首次介紹了掐法、捏擠法和抄腹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以膏摩見長,宋代《蘇沈良方》中掐法已經普遍用于臍風撮口。 明清時期,以《小兒按摩經》為標志,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小兒推拿手法體系,該書記載了推、揉、掐、運等手法,同時這一時期出版的30多種小兒推拿專著,不斷增加與修訂手法。其中《厘正按摩要術》首次將小兒推拿手法歸納為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八法。此后歷代醫家關于小兒推拿手法大多以此為藍本。發展到今天,臨床常用的小兒推拿手法也不離推、運、揉、摩、掐、搓、理(推揉)、搗、捏、擠、搖、抖等十余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