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許幗光

     水陌纖華 2016-07-02

    醫案

    案一、余××,女,67歲。

    主訴:口唇不自主左右顫動已六個月。

    病史:患者于6月前被別人發現不自主口唇顫動不止,只在入睡時靜止,頭暈目眩,耳鳴腰酸,失眠多夢,肢體稍拘緊,口干,便結。

    查體:口唇左右顫動不止,BP130/85mmHg,心率82次/分,律齊,舌體偏瘦,舌質暗紅,少苔,脈細弦。

    辨證:肝腎陰虛,筋脈失養,肝陽偏亢,肝風內動

    治則:滋肝補腎,育陰熄風

    西醫診斷:帕金森氏病早期

    中醫診斷:震顫

    取穴:人中 承漿 肝俞 腎俞 合谷 太沖 三陰交 太溪

    隔日1次,10次一個療程。

    針刺二個療程,癥狀控制。

    按:人中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布有眶下神經支、面神經頰支;承漿為手陽明與督、任脈之會,布有面神經支頦神經分支,有醒腦、熄風、止顫之作用;肝俞為肝經俞穴,既瀉肝膽之火,又益肝腎之陰。腎俞為膀胱經腧穴,是腎之精氣輸注,轉輸之處,是治腎病之要穴。取肝俞、腎俞二穴,滋肝腎之陰,抑肝陽之余,除內動之肝風。取合谷、太沖為“開四關”,主治四肢、頭面肌肉之顫動;三陰交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之交會穴,有健脾和胃、養肝益腎之效,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俞穴,滋腎補陰。此組配穴虛實兼顧,攻補兼施,為治療震顫取得了經驗。

    案二、徐××,女,55歲

    主訴:不自主搖頭2月余。

    病史:患者兩個月前不自主搖頭,每逢寫字、掃地、拖地板時搖頭頻率更快,幅度更大,不能自控,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入夜口干,心悸失眠,冒納一般,大便二三日一行。

    查體:頭不自主搖動,神清,BP:120/70mmHg,舌胖有齒痕,質暗淡,夾瘀點,脈細弱。心率74次/分,有早搏,EKG示竇性心率,偶見房早。

    辨證:氣血兩虛,筋脈失養,血虛生風,肝風內動。

    治則:益氣補血,熄風寧神。

    取穴:百會 風池 大椎 膈俞 內關 神門 三陰交 合谷 太沖 太溪 足三里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治療10次癥情穩定,2年后又有發作,癥情較輕,繼續治療20次,穩定至今,隨訪未再發作。

    西醫診斷:帕金森氏病早期

    中醫診斷:搖頭風(顫證)

    按:顫證是指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觀其脈,證屬氣血兩虛,補養氣血為治療顫證的重要法則之一。足三里、三陰交益氣健脾、補養氣血,膈俞養血行血、熄風止顫,內關、神門、三陰交、足三里寧心安神、熄風止顫,百會、大椎通導督脈之陽氣、熄風止顫,太溪、三陰交滋陰養血、熄風止顫,風池、合谷、太沖熄內風止震顫。

    案三、胡××,男,30歲

    主訴:左下肢步行無力且跛行3年

    病史:3年前運動時不慎拉傷左腹股溝,疼痛不已,以后漸進性左下肢乏力,跛行,現常感疼痛,骨科診斷股神經損傷。

    查體:步履跛行,下肢肌肉明顯瘦削:左大腿髕骨上周徑36cm,右大腿髕骨上周徑41cm,左小腿脛骨結節下周徑32cm,右小腿脛骨結節下周徑36cm。苔薄脈濡,左右兩下肢皮膚感覺無明顯異常。

    辨證:經脈損傷,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筋脈失養,肌痿肉削。

    治則: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取穴:維生素B1,100mg 2ml;VitB12 0。5mg 1ml。髀關 伏兔 沖門 梁丘(穴注) 陰廉 足三里 血海 陰陵泉(電針)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治療12次,左大小腿肌肉明顯飽滿,再繼續治療,10次疼痛消失,步履基本如常,患者因工作關系,沒時間再前來治療,測得左大腿髕骨上周徑40cm,右大腿髕骨上周徑41cm,左小腿脛骨下周徑34cm,右小腿脛骨下周徑36cm。囑其適度煅練,逐步加大強度,并持之以恒。

    西醫診斷:股神經損傷

    中醫診斷:痿癥

    按:痿癥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痿軟無力的病癥。以下肢不能隨意運動及行走者多見,故又稱“痿辟”。本病由跌仆損傷,血液瘀阻不能暢行,下肢失其榮養所致。“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順逆”,“治痿獨取陽明”是針刺治療痿癥的原則。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俞穴,沖門、血海、陽陵泉等足太陽脾經之俞穴,陰廉為肝經之俞穴,脾主一身肌肉,胃消行水谷濡養肢體,肝藏精血乃肢體豐潤之根本。且髀關、沖門、陰廉位于股神經附近,采用營養神經的藥物與電針刺激穴位使筋脈得以滋養,瘀解脈通,病程雖長,但療效明顯。

    案四、于××,25歲

    主訴:右半肢體,強直性偏癱1年余。

    病史:1年余前因車禍致腦外傷昏迷,經急診手術去除顱腦血腫,術后右半肢強直性癱瘓,握物不能,步履蹣跚。

    查體:右上肢肌肉萎縮,右半肢強直性癱瘓,右上下肢肌力Ⅱ°,苔薄舌有瘀斑,脈滑。

    辨證:瘀血阻絡,筋脈不通。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

    取穴:丹參注射液2ml穴注

    曲池 手三里 陽陵穴 足三里右(穴位交替) 風池(雙) (電針)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3天。

    四個療程,右半肢強直明顯減輕,右手能握筷吃飯,步履亦穩。

    西醫診斷:腦外傷后遺癥

    中醫診斷:痿癥

    按:患者的右半肢強直性癱瘓由顱腦外傷瘀阻腦絡所致。用活血化瘀之丹參注射液加電針,取陽明、少陽之風池、手三里、足三里、陽陵泉、風池等穴,標本兼治取得效果。電針加穴注成了治療痿癥的常規治療方法。

    案五、沈××,女,55歲

    主訴:咳嗽少痰時作已20余年。

    病史:20年余前因產后受寒,咳嗽纏綿至今,喉癢則咳,晨起尤甚,伴咳少寐,自訴神疲乏力,易于感受風寒及屋內有水仙花,則必咳。

    查體:BP120/80mmHg,心率78次/分,律齊,心肺(-),苔薄白舌質淡脈濡。

    辨證:肺氣已虛,衛外不固,復感外邪,肺失宣肅。

    治則:益氣宣肺止咳化痰

    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

    中醫診斷:咳嗽

    處方::炙麻黃6g 光杏仁10g 玉桔梗6g 佛耳草15g 姜半夏10g 青皮6g 陳皮6g 清炙甘草6g 太子參15g

    治療經過:服5帖后即咳嗽少,再服14帖基本痊愈,囑防止過敏源,避寒保暖,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個常見證候。因肺氣失于宣發肅降、肺氣上逆而致。咳嗽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該患者咳嗽初由外感而發,因治療不當而纏綿,久而久之則傷及內臟,觀其脈證為內傷氣虛咳嗽成為宿疾,又常易復感外邪,或風寒或過敏,一觸即發。故此癥為本虛標實之癥。用太子參清補肺氣,用麻、杏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用桔、草利咽止咳,用半夏、陳皮燥濕化痰止咳,用佛耳草清熱祛邪,止咳脫敏,此劑虛實兼顧,標本同治,也是我治療慢性咳嗽的主要方劑。

    案六、王××,女,82歲。

    主訴:自覺背部燙如火6月余。

    病史:患者6個月來欲食不能食,欲臥不能臥,乍寒乍熱,自覺背部熱燙如火,喜冷喜冰,四肢冰涼,煩燥懊惱,口唇干燥,渴欲引飲,大便干結,小溲黃赤,夜間因背熱燙不得安臥。

    查體:神清,形體消瘦,肌膚甲錯,舌光紅之苔,干而無津,脈沉細數。

    辨證:年過八旬,肝腎之陰耗傷虛火外浮上越。

    治則:補肝腎之陰,以降瀉虛火,輔以寧心安神。

    西醫診斷:癔病

    中醫診斷:百合病

    處方:鮮生地15g 鮮石斛15g 鮮茅根20g 鮮蘆根20g 知母10g 丹皮10g 淮山藥10g 山茱萸肉10g 云茯苓10g 澤瀉10g 百合15g 淮小麥30g 炙甘草6g

    治療經過:服7帖癥情減,舌苔漸生,續服21帖,癥情消除,入夜已能安睡。

    按:百合病屬現代醫藥神經官能癥范疇,百合病多正虛邪戀,既不堪攻伐,又虛不受補,選方用藥應去邪不傷正,補虛不礙邪為原則,何況患者已八十高齡,當以甘平、甘潤、甘淡為大法。山茱萸肉,補益肝腎之陰,性味酸澀,補而不膩,配鮮生地、鮮石斛、鮮茅根、鮮蘆根滋陰清熱生津,知母滋陰清熱,可上清肺火,下瀉腎火兼清胃熱,丹皮治陰虛有熱,骨蒸勞熱,云茯苓、澤瀉健脾清熱利水,淮小麥、淮山藥、百合益氣陰,健脾胃,寧心神,該方對肝腎陰虛之癥療效頗佳。

    案七、王××,女,18歲

    主訴:不思納食,消瘦,心悸不寐五月余

    病史:隨同學一起服減肥藥,并每日少吃或不吃。半年后全身乏力,形體消瘦,不思納食,食則飽脹,嘔惡,心悸不寧,夜寐不能,月經愆期,行經量少。

    查體:面色無華,兩目少神,形體消瘦,苔薄舌淡,有齒印,脈濡細,問及1。70米之身高,體重僅90斤。

    辨證:脾胃不和,氣血不升,心神不寧。

    治則:先益氣健脾和胃,安神,待納食馨進后再補養氣血。

    處方:太子參15g 炒白術、炒白芍(各)10g 云茯苓10g 廣木香6g 砂仁3(后下)g 焦谷芽、焦麥芽(各)12g淮小麥30g 炙甘草6g 紅棗10枚

    服藥14帖,納谷漸香,夜寐漸安,原方加黃芪20g,生地、熟地(各)10g,全當歸10g,大川芎10g。再服藥21帖,面色紅潤,胃納馨香,夜寐安寧,體重增加,月經如期而至,學習生活正常。

    西醫診斷:減肥綜合癥

    中醫診斷:虛損

    按:患者因“愛美”誤導減肥以致諸癥叢生,先從脾胃著手,以清淡平和之劑,益氣健脾,寧心,待納谷漸香,心悸漸寧,夜寐漸酣后,再加益氣養血之品,循序漸進,取得滿意效果。

    案八、趙××,女73歲

    主訴:頭痛1月余。

    病史:前額頭痛一月有余,大便干結難解,心煩惡熱,口渴,余無所苦,否認高血壓史、感冒史。

    查體:BP150/90mmHg,心率80次/分,律齊,面紅,形體壯實,苔薄黃膩,脈弦滑。

    辨證:陽明頭痛

    治則:清泄陽明之熱邪,以止痛通便

    處方:大川芎10g 香白芷10g 生石膏(打先)30g 石斛10g

    3帖后藥到病除,癥愈痛止。

    (患者拿藥后,嫌藥價廉,藥量少,經說明帶著疑慮而歸,過了3天,來院道謝,滿意而歸)

    西醫診斷:頭痛

    中醫診斷:頭痛

    按:方中石膏清熱瀉火,川芎、白芷祛風止痛,石斛生津止渴,配伍簡要。

    案九、野田××,男,30歲

    主訴:左側面神經癱瘓后遺癥4年。

    病史:4年前突然左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經治療后留有后遺癥,現左額紋淺,左上眼瞼上抬無力,鼻唇溝有倒錯現象,口角反右側歪斜,左眼鼻唇時不自主抽動,左面頰板滯不舒,希望針灸能為其端正儀容。

    查體:BP120/80mmHg,心率65次/分,律齊,四肢活動正常。左額紋淺,左眼裂偏小,鼻唇溝右淺左深,左腮鼓起不能,吹口哨左口角漏氣,左眼鼻唇處不自主抽動。

    辨證:風邪入絡后余邪未清,經絡受阻

    治則:清余邪通經絡

    取穴:牽正 地倉 頰車 合谷(雙) 陽白 瞳子髎l(右) (電針)

    針后作面部按、揉、摩、叩等手法20分鐘。隔日1次,10次一療程。治療3次面部抽動止,10次左面部板滯消,倒錯現象明顯好轉,再鞏10十天,基本痊愈。

    西醫診斷:周圍性面神經癱瘓

    中醫診斷:口眼(口咼)斜

    按:面癱后遺癥最多見面部肌肉抽動,或口角鼻唇溝倒錯(即患側鼻唇溝深),本人認為這與治療刺激過強和在治療過程中一味刺激患側穴位,致使患側面神經張力過高所致。本人主張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應多針淺刺輕刺激,慢性期可少針,電針略強刺激,另配合雙側面部推拿按摩,既有助于面癱恢復,又可避免倒錯、肌肉抽動等后遺癥的產生。

    案十、周××,男,74歲

    主訴:胸悶心慌乏力2年

    病史:患者2年以前常感胸悶心慌,面色無華,面目虛浮,神疲肢乏,夜間常因胸悶而驚醒,口干便結,食欲不香。西醫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癥。

    查體:BP130/80mmHg,心率白天48~52次/分,夜間40~45次/分,苔薄舌淡偏暗,脈沉緩時有結代。

    辨證:心陽心陰兩虛

    治則:益心陽,補心陰

    取穴:大椎 心俞 厥陰俞 內關 通里 足三里 三陰交 膻中 巨闕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3天。

    處方:炙麻黃6g 炙附子6g 細辛6g 黨參15g 生地10g 南沙參15g 丹參15g 炙遠志10g 焦山楂15 炙甘草6g

    服藥40帖,心率逐漸增快,由48~52次/分,增快至60~68次/分,胸悶氣短心慌消除,夜寐安寧,納谷馨香,便潤脈平。

    西醫診斷: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癥

    中醫診斷:胸痹

    按:緩慢性心律失常為難治病癥,大多表現為虛寒癥候,該患者陰陽俱虛,寒熱夾雜,故中藥以麻黃、附子、細辛溫心陽,振心氣,以黨參、丹參、沙參益心氣,養心陰,行心血,遠志寧心神,生地滋陰生津,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可謂陰陽虛實,寒熱兼顧。取穴可雙向調整心臟功能,其中通里穴為手少陰心經穴,針時向內關透刺可治療心動過緩。針藥并用,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有較快提升心率的作用。療效是否鞏固,有待進一步隨訪再作結論。

    案十一、李××,女,82歲

    主訴:一日腹瀉20余次

    病史:患者平素體健,惟苦于大便干結,一月一行,還需服用瀉藥。近兩周大便未行,腹脹不舒,因通便心切,多服瀉下藥1片,即腹瀉不止,一日20余次,呈虛脫狀,臥床不起,全身乏力,汗出不止。

    查體:神清BP70/40mmHg,心率110次/分,有早搏,面無華色,氣虛喘喘,汗出多。

    辨證:年事已高,瀉下太過以致清陽下陷,陰液虧損。

    治則:益氣升陽,滋陰生津,止瀉斂汗。

    取穴:神闕(隔鹽灸) 天樞 關元 氣海(隔姜灸) 上巨虛 三陰交 (針)

    治1次,灸21壯。

    處方:黃芪15g 黨參15g 全當歸10g 焦白術10g 陳皮6g 升麻10g 柴胡6g 麥冬10g 五味子3g 生姜3片 大棗5枚 甘草6g 3帖

    針灸1次腹瀉即止,服藥3帖體力漸復。BP110/70mmHg,心率90次/分。

    西醫診斷:腹瀉(休g前期)

    中醫診斷:泄瀉(虛脫)

    按:針灸為中醫外治大法之一。神闕、關元、氣海屬任脈經穴位,用隔鹽隔姜灸可溫脾和胃,升提陽氣,澀腸止瀉;天樞屬胃經穴位配大腸經之下合穴足三里,健脾運止泄瀉;三陰交為脾經穴位,可養陰生津斂汗。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升陽舉陷,生脈飲益氣生津、斂汗育陰,以術本圖治,使氣陰兩復瀉止汗收。

    案十二、麥g×,男,37歲

    主訴:左側口角歪斜4天

    病史:患者4天前,晨起刷牙感左耳不適,耳后跳痛,左口角向右歪斜,流涎,胃納二便,夜寐如常。

    查體:語言清晰,無頭暈、無肢體功能障礙。左額紋消失,左閉目露睛,口角向右歪斜,左鼻唇溝變淺,左面頰鼓腮漏氣,不能做露齒、吹哨等動作,左目流淚,左耳后輕壓痛,舌紅,苔薄黃微膩,脈滑數。

    辨證:風邪乘虛而入,氣血失和,經筋失養,緩縱不收而生病。

    治則:疏風祛邪,通調經筋。

    西醫診斷: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中醫診斷:左側口眼(口咼)斜

    取穴:因患者畏懼針刺故采用穴位推拿治療

    陽白四白 瞳子髎l 迎香 地倉 頰車 合谷 偏歷 溫溜

    手法:按、揉、叩等推拿手法,每日1次,10次治療,口角歪斜明顯好轉,續治10次臨床痊愈。

    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由病毒侵犯面神經所致,中醫責之于陽明少陽經脈空虛風邪乘虛而入。額紋淺取陽白、四白,閉目露睛取睛明、瞳子髎,口角歪斜取地倉、迎香、頰車,耳痛取翳風、循經遠道取手少陽三焦及手陽明大腸經穴偏歷、溫溜、合谷。如針刺可多針淺刺,疏調經筋,療效頗好。現采用推拿,只要辨證循經,取穴得當,不同的方法同樣也可獲得良好效果。

    案十三、成××,女,70歲

    主訴:右半身不遂,飲水發嗆,伴失語1天。

    病史:清晨突感右肢體不遂,不能言語,飲水發嗆。

    查體:神清,BP140/80mmHg,心率85次/分。右面神經輕度癱瘓,飲水咳嗆,伸舌右偏,右半身主動運動受限,肌力Ⅱ°,感覺無異常,右肢腱反射均活躍,舌紅苔薄少津脈細。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CT證實)。

    辨證:年過七旬,陰虛陽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

    治則:滋養肝腎,醒腦開竅,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混合性失語,右半肢不遂。

    中醫診斷:中風,喉痹

    取穴:風池(雙) 廉泉(1) 人中(1) 內關(雙) 三陰交(雙) 合陽(右)

    每日1次。

    治療5次,飲水不嗆,14次后可由人挽扶行走,但步態欠穩,言語稍清。治療30次后,能柱拐棍獨立行走,步態蹣跚,治療60次后雙下肢行走較穩,能握匙吃飯,經每天輔以練習讀報,言語已漸清晰。

    處方:黃芪15g 黨參10g 當歸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紅花6g 地龍10g 白附子6g 僵蠶10g

    按:此乃腦梗之偏癱、失語及飲水發嗆,取風池、廉泉、人中、內關醒腦開竅,取三陰交滋養肝脾腎三臟之陰。用補陽還五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因治療及時再加輔以聽讀及肢體功能鍛煉,得以較好的康復。

    案十四、吳××,男,65歲

    主訴:出冷汗,胸悶心悸10分鐘

    病史:心動悸,脈結代十余年。EKG示頻繁室早;Hdt示24小時室早18000只,時有短陣室速與房速。心內科醫師囑服心律平200mg qid,服藥2月室早減少,即自行減藥至100mg qid,室早又多,再恢復到200mg qid,續服一月,早搏又明顯減少。偶爾出現心率160次/分,未做心電圖,以5%葡萄糖250ml加丹參注射液8支,5%葡萄糖250ml加黃芪注射液6支靜脈滴注,滴速35u/分,剛滴15分鐘,即出冷汗,面色蒼白,胸悶泛惡,床邊EKG房撲(2:1),140次/分,膈面心梗,急轉CCU監護病房,診斷冠心房撲,亞急性膈面心梗。

    查體:面色蒼白,多汗,少神肢軟,BP100/60mmHg,心率140次/分,律齊,苔薄脈沉細數。

    辨證:氣陰兩虧,瘀血阻絡

    治則: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西醫診斷:冠心,房撲,亞急性膈面心肌梗塞

    中醫診斷:胸痹,心悸

    取穴:心俞 巨闕 內關 神門 足三里 三陰交

    隔日一次,十次一療程。

    處方:黨參15g 黃芪15g 當歸15g 丹參15g 生地10g 麥冬10g 南沙參15g 北沙參15g 白檀香(后入)3g 廣郁金10g 遠志15g 炙甘草6g

    經針灸治療30次,中藥60帖,半年余的頑固房撲,恢復至正常的竇性心律,隨訪至今二年,心率75次/分,律齊,心電圖為竇性心率,偶見房早。

    住院二個半月采用口服靜注抗心律失常、擴血管藥以求房撲復律未能如愿,而出院后以中藥、針灸續治二月,房撲恢復至竇性心律,醫患雙方均感欣喜。

    按:患者為較嚴重的心律失常,有室早房早十分頻繁,后又轉為房撲,且病程已長。現采用中藥針灸,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房撲轉為竇性心率,說明只要辨證正確,用藥取穴正確,中藥、針灸不僅對經絡病有效,治療臟腑病,亦能取得很好效果,只是不如西藥快速,中藥針灸療程較長,醫患雙方要有耐心和信心,才能奏效。

    案十五、陳××,女,65歲

    主訴:四肢僵硬麻木,疼痛3年

    病史:3年前因患脊髓膜瘤在××醫院神經外科作脊髓膜瘤摘除術,術后感頸項強直四肢僵硬,麻木刺痛,動作不協調,握物無力抖動,時有頭暈,心悸耳鳴,心煩易怒。

    查體:BP125/80mmHg,心率74次/分,律齊。四肢肌力Ⅱ°,手指動作不靈活不協調,苔薄舌偏紅有瘀斑,脈細數。

    辨證:氣陰兩虧,肝腎不足,瘀血阻絡。

    治則:調補氣陰肝腎,活血通絡

    針藥同治以冀顯效

    西醫診斷:脊髓膜瘤摘除術后遺癥

    中醫診斷:懈惰

    取穴:風府 風池 大椎 身柱 肝俞 腎俞 合谷 太沖 后溪 申脈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葛根15g

    針刺四療程,服藥42帖,四肢漸趨柔軟,刺痛麻木消除,動作漸協調,握物較有力,能操持家務,自理生活。

    按:癥由氣血兩虧,肝腎不足,筋脈失于濡養,瘀血阻于絡脈所致。風府、大椎、身柱為督脈經穴位,總督一身之陽氣有醒腦竅、通脊髓、利關節、疏經絡之效,風池為治療內風所致頸項強直之主穴。合谷太沖一陰一陽,一表一里,一上一下,一氣一血,名曰:“四關”,針刺合谷太沖又名曰“開四關”,有調氣血、和陰陽、平肝潛陽、瀉火清熱之功,后溪、申脈為四對八脈交會穴中的一對,專治頸項強直之癥。

    補陽還五湯功能益氣活血通絡,大劑量黃芪補氣與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藥同用能促進血運及血腫壞死組織的吸收分解,地龍亦有助于加強溶血作用,諸藥合用,令氣旺血行,諸癥漸愈。

    案十六、丁××,女,65歲

    主訴:右上額及右上眼瞼起紅色丘疹2天

    病史:患者2天前感右眼不適,次晨右上額上眼瞼刺痛作癢,抓后皮膚發紅并起丘疹,午后丘疹起泡,刺痛加劇,目不能睜,夜不成寐,口干,便結。

    查體:痛苦面容,右上眼瞼內緣充血,球結膜充血,右上額及右上眼瞼密集簇生紅色丘疹有小水泡,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陽明,少陽經風熱相搏郁于皮部所致。

    治則:清熱解毒,疏風止痛。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

    中醫診斷:搶頭火丹

    取穴:陽白 太陽 四白 支溝 陽陵 合谷

    三棱針點刺出血,加火罐,每日1次。治療1次后痛減能寐,2次后疹稍結痂痛止,3次紅疹消,皰疹全部加痂,1周后退凈,留有點狀色素,隨訪半年后色素退清。

    按:帶狀皰疹為發于脅肋部、臀部、面額部,主要累及肋間神經、三叉神經、臀上皮神經等,皰疹沿神經走向而分布,主要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中醫認為一則由濕熱之邪浸淫肝膽經脈所過之處,二則由寒濕之邪,侵入脾胃經脈所過之處,采取循經取穴支溝、陽陵、合谷瀉法及局部取陽白、四白、太陽穴,“絡刺”、“豹文刺”、“贊刺”法與拔罐相結合,可達止痛、消疹、清熱,除濕之力。

    案十七、金××,女,30歲

    主訴:右手背多發扁平丘疹,輕度搔癢1月

    病史:1月前發現右手背丘疹,日漸增多,輕度搔癢,遂來就診。

    查體:右手背中部集中遍布粟粒狀大小扁平堅實之丘疹,表面光滑,隆起皮膚,呈淡竭色。

    辨證:外感風熱之邪,聚結皮部為疣

    治則:宣肺溫通,祛邪散結。

    取穴:阿是穴 耳穴:肺、神門(雙)

    方法:阿是穴用米粒大小艾絨直接置于疣上灸七壯,耳穴以5分毫針直刺3分深,快速小幅度捻轉1分鐘,留針30分鐘,每日1次。治療10次,丘疹消退,膚色正常告愈。

    按:艾絨灸局部可起到散風除邪,溫通解毒之功,耳穴、肺、宣肺氣祛皮部之邪,神門有鎮靜除癢止痛之效。

    案十八、董××,女,55歲

    主訴:胸悶蹩氣時作2年

    病史:患者感胸悶已2年,心電圖示竇性心率各導聯T波均倒置,夜寐不安,胃納不馨,多思多慮,情緒急躁。

    查體:疲勞面容,面色少華,BP160/100mmHg,心率78次/分,苔薄黃,舌暗紅少津,脈細澀。

    辨證:思慮過度內耗陰血,肝失條達損及脾胃,脾胃失于健運,氣血失于生化,氣不行脈,血不養心發為胸痹。

    治則:益氣、養心血、通心脈

    針藥并用

    西醫診斷: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損害

    中醫診斷:胸痹

    取穴:膻中 厥陰俞 巨闕 心俞 膈俞 內關 足三里 三陰交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處方:生脈飲合通竅活血湯加減

    孩兒參15g 生地15g 麥冬15g 五味子3g 川芎10g 赤芍10g 桃仁10g 紅花6g 遠志10g 天麻10 杜仲10g 生麥芽15g 生谷芽15g

    針刺四個療程,服藥30劑,癥情明顯改善,一個療程復查一次心電圖,經比較T波由原來的倒置到低平到高聳直立,恢復至正常心電圖。

    按:該病病機以虛為本,以實為標,應屬心陰心氣不足,血行不暢,瘀血阻絡,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膻中為氣之會穴,行氣寬胸通痹,膈俞為血之會穴,養血活血通脈,心俞、巨闕、厥陰俞、膻中為兩對俞募配穴,一前一后,一陰一陽,一臟一腑,一表一里調理心之氣血陰陽使趨于平衡,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健運脾胃,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滋養陰血。生脈飲益氣養陰,通竅活血湯化瘀通絡,針藥合藥,取得顯效。

    案十九、梁××,女,60歲

    主訴:胸悶心慌1年余,心電圖示嚴重心律失常。

    病史:患者自覺胸悶心慌2月余,體檢時心電圖為嚴重心律失常而收入院,因年齡已60歲,在尚未診斷明確前先按冠心病治療,服擴血管、降脂、抗心律失常藥2月無明顯效果。入院后檢查血脂、血糖、心功能超聲、同位素、快速CT均正常,頸動脈超聲清晰無斑塊形成,均不支持冠心病。心肌柯薩奇病毒定性陽性,定量1:640,心電圖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房早、室早、ST段壓低、T波倒置,還出現陣發性房顫,竇性早搏。后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療,服用激素強的松20mg qid,治療半年,無明顯改善,只得逐步減激素而出院,現仍感心悸胸悶,口干便結,神疲乏力,夜寐安,胃納可。

    查體:面色少華,兩目少神。BP:120/80mmHg,心率65次/分,苔薄脈細緩結代。

    辨證:氣虛不能行脈,脈滯血不養心。

    治則:益氣陰,通心脈。

    西醫診斷:心律失常

    中醫診斷:心悸,怔忡

    治療經過:出院后停服西藥,服中藥四參飲合生脈飲加減1月,心電圖完全性左束支轉為正常竇性心律,僅有少量房早,T波已直立,ST段略壓低,再繼續服用中藥2月,多次復查心電圖,ST段恢復正常,早搏亦基本消除,為正常心電圖,胸悶心悸癥狀亦除,正常工作。

    按:該患者為嚴重心律失常,心電圖五花八門,有起傳異常,又有傳導異常。病程也已有年余,服四參飲合生脈飲加減,益氣陰通心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見中醫針灸有療效,副作用小,實為醫藥中之瑰寶,不可輕視。

    案二十、陳××,女,35歲

    主訴:右側腰腹持續性劇痛8小時

    病史:患者突然出現腰腹部右側劇烈絞痛,向小腹會陰部放射,初為陣發性,后呈持續性,小便短赤淋漓,次數減少,尿道澀痛,小便時,下腹脹痛,痛時伴惡心嘔吐黃水,以往有多次類似發作史,去醫院急診肌肉注射阿托品,癥狀略緩解,后又發作。

    查體:痛苦面容,舌淡苔薄黃脈弦滑。心肺(-),肝脾未及,腹軟,腎區叩擊痛(++),尿常規蛋白微量、紅細胞(++++)、白細胞0-3。血常規:白細胞1100/mm3 ,中性85%。X線示:右輸尿管下端見一1。2×0。5mm2之結石影。

    辨證:患者形體肥胖,喜食肥甘,濕熱蘊蓄,氣化失司,開合不利煎熬成石。

    治則:清熱利濕通淋

    西醫診斷:腎結石,腎絞痛

    中醫診斷:石淋

    取穴:中極 膀胱俞 京門 腎俞 水泉

    先針水泉穴,小幅度捻轉提插,再針其它穴位。京門穴取3寸長針由后上向前下方透刺至前腹部,留針1小時,捻轉提插2次,15分鐘后疼痛減輕,30分鐘后疼痛即止,再復查尿常規,白細胞0-1,紅細胞(-)。

    按:中極、膀胱俞、京門、腎俞為腎經與膀胱經的兩對俞墓穴,是治療腎與膀胱疾患之要穴,可利尿,排石止痛。水泉為腎經之郄穴,陰經之郄穴既可止急性疼痛,又可止血。

    案二十一、顧××,女,65歲

    主訴:上腹部疼痛二小時

    病史:胃疼痛劇烈如刀割樣,呈陣發性,后持續性加重,以往有多次類似發作史,均需注射解痙止痛劑,服止痛藥而痛止,此次服解痙片后又注射阿托品均無效。

    查體:形體消瘦,痛苦面容,面色萎黃,苔薄黃少津,舌偏紅,上腹部壓痛(++),腹肌稍有抵抗感,鞏膜黃染。肝脾未觸及。

    辨證:癥屬肝氣郁結,化火傷陰,胃失濡養,脈絡拘急所致。

    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西醫診斷:胰腺癌

    中醫診斷:胃脘急痛

    取穴:梁丘 內關 中脘 足三里 陰陵泉 胃俞

    治療經過:先針刺梁丘(雙)針深1。2寸,瀉法,強刺激5分鐘后疼痛明顯減輕,再刺中脘、胃俞、內關、足三里、陰陵泉,留針20分鐘,疼痛緩解。囑去醫院驗血,查B超以明確診斷,后告知診斷為胰腺癌,住院進行了手術治療。

    按:本病屬中醫“胃脘痛”范疇,胰腺其生理功能歸附于脾,其病理責之脾胃肝膽,此屬由肝氣怫郁、脾氣壅滯而成,急則暴發,緩則反復。選穴以陽明太陰為主,輔以厥陰、少陽。

    梁丘為胃經之郄穴,也是止痛要穴,足三里、陰陵泉為胃經、脾經的合穴,“合治內腑”,能利水濕,消積滯,通則不痛;中脘、胃俞為俞募配穴,宗陰陽相引之旨,令臟氣調和,郁逆自除;內關乃八脈交會穴之一,是主治心、胸、胃病之主要穴位。

    案二十二、置日××,男,66歲

    主訴:左肩關節疼痛,抬舉不利二月

    病史:左肩關節疼痛已二個月,活動受限,抬舉不利,余無所苦。

    查體:左肩內側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處壓痛(+++),左肩活動受限,前舉100°,外展90°,后伸30°,左手虎口僅達髂后上棘,苔薄白,脈弦細。

    辨證:筋脈空虛,風寒入絡,不通則痛。

    治則:活血通絡止痛。

    西醫診斷:肩關節周圍炎

    中醫診斷:肩痹

    取穴:肩內陵 肩髃 曲池 外關 合谷

    配合火罐推拿,隔日一次

    治療經過:經治療一次即疼痛緩解,經三次治療,左上肢可前舉180°,外展180°,后伸45°,又鞏固3次治愈。

    按:肩周炎又稱“五十肩”,患者年過六旬,氣血不足,經脈空虛,風寒入絡,筋脈失養,致氣血痹阻不通,采用循經取穴與以痛為腧結合再配合火罐推拿活血通經止痛,取得滿意效果。

    案二十三、韓××,男,23歲

    主訴:左腕下垂伴前臂麻木3個月

    病史:患者于3月前因外傷致左上肢活動不靈活,左手指屈伸不能,腕下垂,左臂發麻。

    查體:左腕下垂不能背屈,手指屈伸困難,骨間肌肱二頭肌輕度萎縮,肌張力低。舌暗苔薄,脈沉細。

    辨證:外傷損及經脈,氣血阻滯,血行不暢,筋脈失于濡養。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

    西醫診斷:橈神經損傷

    中醫診斷:痿癥

    取穴:曲池 手三里 溫溜 四瀆(穴位注射)

    分三穴注射(交替):維生素B12 0。5mg 1ml;維生素B1 100mg 2ml

    頸臂 陽溪 合谷 中渚(電針)

    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3天

    操作:頸臂穴為經外奇穴

    定位:在鎖骨內1/3與外2/3交界處直上1寸,前中斜角肌之間。

    刺法:頭轉向患側,在胸鎖乳突肌后緣,鎖骨內1/3與外2/3交界處直上1寸,前中斜角肌之間一小溝定點,以1。5寸針向下直刺,找尋向前臂與手指方向放射的麻感,回抽無血,然后固定針頭,注射藥液。

    主治:上肢麻木,肌肉萎縮,活動不利。

    治療經過:經3次治療,手指可分開,可握拳,拇指可翹起,但不太有力,經10次治療,手腕能背屈,20次治療后,左手腕已能活動,手指持筷握物功能基本恢復,囑定時定量鍛煉,以恢復和鞏固左手功能。

    按:此法為中西醫結合之治法,電針與營養神經藥物穴位注射相結合,循經絡取穴與刺激臂叢神經相結合,曲池、手三里、溫溜、四瀆、陽溪、合谷、中渚為手陽明經與手少陽經、手太陽經循經取穴,頸臂為刺激臂叢神經取穴,兩者結合除瘀血通經脈而奏效。

    案二十四、松崗××,男,65歲

    主訴:胸悶氣急不得平臥半天

    病史:患者支氣管哮喘已10余年,經常反復發作,服解痙平喘化痰止咳藥能緩解,嚴重時急診注射腎上腺素能控制,近半年尚平穩,今日勞累復感風寒,哮喘又作,氣促胸悶不能平臥,入院后口服肌注藥物均無效,遂請針灸會診。

    查體:痛苦面容,端坐呼吸,張口抬肩,呼吸費力,兩肺呼吸音粗,滿布哮鳴音,呼吸23次/分,心率98次/分,舌淡苔白脈滑數。

    辨證:素有宿疾,正氣已虛,衛氣不固,勞累后兼挾風寒襲肺,肺失宣肅所致。

    治則:急則治其標,宣肺平喘。

    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

    中醫診斷:哮證

    取穴:大椎 定喘 肺俞 針后撥罐

    方藥:小青龍湯合四子養親湯

    治療經過:針后,癥狀大減頓覺輕快,哮喘緩解,呼吸平穩,聽診哮鳴音消失,中藥服3劑,自覺癥狀全消,能平臥,服藥二周以鞏固療效,預防發作。

    按: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過敏性疾患,四季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呼吸困難。中醫認為多由風寒、風熱、痰濕阻肺、肺失宣肅、氣逆而喘,反復發作,多為本虛標實之證。

    小青龍湯是傷寒論著名方劑。麻黃、桂枝辛溫發散,配細辛、干姜、半夏溫化寒飲,桂枝、芍藥可調和營衛,而細辛、干姜、五味子配伍散中收效,以防正氣耗散太過,并助止咳平喘之力。四子養親湯中蘇子降肺氣祛痰以止咳平喘,白芥子溫肺化痰以止咳平喘,葶藶子開瀉肺氣以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化痰以止咳平喘。兩方合用止咳平喘作用更強。

    大椎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會穴,可疏解外邪,定喘;肺俞可宣肺補氣,解表祛邪。加拔罐可活血行氣泄邪,三穴相伍,常可立即止喘,針藥同用則取效更快。

    案二十五、張××,女,20歲

    主訴:左上眼瞼邊緣紅腫痛3天。

    病史:3天前左上眼瞼緣發癢,繼之出現麥粒大樣腫塊來診。

    查體:左上眼瞼緣有一麥粒樣大小癤腫,上有白色點狀膿皰,結膜充血,目內眥有少量分泌物,舌紅苔黃,脈浮數。

    辨證:眼胞蘊熱,郁結所致。

    治則:清熱散結,消腫止痛。

    取穴:耳尖。

    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5~10滴。

    治療經過:經治療1次腫痛均瘥,3次諸癥全消。

    按:五官七竅居于頭面,開竅于外,內通于五臟六腑,由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氣血所榮,又與耳穴互相溝通聯系。全身體表、臟腑、五官、四肢在耳廓上均有一定的反應點。耳尖穴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散結之功效,此法使用簡便,用后立見功效。

    案二十六、王××,女,50歲

    主訴:眩暈心悸,胸悶氣短,出汗不寐五日余。

    病史:患者自行停經后,時感頭暈,項強心悸胸悶,情緒煩躁,夜寐醒則盜汗,白天動則自汗,胃納不香,噯氣頻頻,大便時干時溏,有高血壓史,BP150/100mmHg,服降壓藥,血壓稍降,但癥狀不穩定。

    查體:心肺(-)、肝脾未觸及,心電圖大致正常。BP140/100mmHg,苔薄黃微膩,舌紫暗,脈沉細。

    辨證:年過七七,天癸已絕,陰血不足,心失濡養,肝失調達,脾失健運,肝陽上亢所致。

    治則:調理臟腑,平衡陰陽。

    取穴:內關 神門 三陰交 足三里 百會 四神聰 風池 合谷 太沖 大椎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治療經過:治療6次后,頭暈項強明顯減輕,噯氣減,食欲增,繼續治療10次,諸癥已消大半,囑其每周來治療1次,以奏全效,2個月后諸癥消,情緒穩定,飲食、睡眠、二便如常。

    按:心、肝、脾、腎為四臟之背俞穴,可調節四臟之不足與有余;合谷為汗癥之要穴,多汗則止,無汗則發;大椎、太沖有良好的調陰陽、和氣血、瀉熱邪的作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交會穴,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合穴,兩穴同用有補氣健脾益陰養血之功;百會、四神聰可安神定志,風池配合谷、太沖、足三里、三陰交又有平肝陽,育肝陰之作用。多穴齊用,起到了調臟腑和氣血平陰陽的功效。

    案二十七、袁××,男,48歲

    主訴:上肢刺痛麻木乏力,前胸有束帶感2年。

    病史:5年前因外傷致頸椎脫位,全身癱瘓,急診搶救,進行頸椎復位術,術后經治療,自我鍛煉,步履已穩,兩手握物亦有力,現感雙上肢刺痛麻木乏力,持重物時可見肌肉震顫,前胸有束帶感二年,要求治療。根據頸椎CT及MRI,神經外科診斷為“脊髓空洞癥”。

    查體:精神佳,雙上肢肌力Ⅳ級,肱二三頭肌腱反射稍減弱,雙上肢肌肉略萎縮,頸4~頸7后凸,BP120/80mmHg,心肺(-),舌質偏淡,舌尖有瘀斑,脈弦細。

    辨證:脾胃虛弱,四肢肌肉失于充養,病久傷陰,暗耗氣血,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化風掉眩,則筋惕肉(目閏)shun,督脈受損,全身之陽氣,通達不利。

    治則:益氣滋陰,養肝健脾,活血通絡,疏導督脈。

    西醫診斷:頸髓空洞癥(C4~C7)

    中醫診斷:痿癥

    取穴:風池 大椎 身柱 至陽 陶道 足三里 三陰交 手三里

    C4~C7夾脊排刺

    T3~T7夾脊排刺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3天。

    治療經過:針刺20次后自覺雙上肢肌力明顯增強,握物有力,痛麻覺減輕,再針10次肌肉震顫基本消失,再續針10次,前胸束帶感豁然解除。

    按:脊髓空洞癥好發于頸段和胸上段,病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是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所致,也有人認為繼發于脊髓血管畸形、外傷性出血、炎癥等,以致脊髓發生局灶性軟化、壞死而成。本例屬于后者,中醫稱之為“痿”。“痿者手足痿軟無力,百節縱緩不收也”是指肢體肌肉萎縮運動不利而言。

    病在督脈上端取督脈經穴風府,大椎身柱,至陽陶道,以通利督脈之氣血,運動一身之陽氣,調和輸通十二經脈之氣血,足太陽膀胱經上段穴夾脊排刺以助全身陽氣的通達順暢,配穴中胃經“合”穴足三里,脾經“合穴”陰陵泉,一納一運,燥濕相濟,升降互助,共同維持人體消化吸收之功能,可使清陽之氣輸布全身,四肢百骸得以灌注,致肌肉豐滿四肢輕健,手足陽明經之手足三里穴,此乃宗內經“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利關節也”之意。

    案二十八、周××,男,64歲

    主訴:雙下肢進行性乏力以致不能行走一天。

    病史:患者不慎受寒,鼻塞流涕未加重視,又因搬物勞累汗出較多,自覺周身疲乏,次日清晨突然出現四肢乏力,并進行性加重不能行走,雙足趾也不能動彈。

    查體:神清對答如常,雙下肢癱瘓,雙足下垂,肌張力Ⅰ°,深淺感覺存在,下肢腱反射消失,舌暗,苔黃膩,脈濡細數。

    辨證:年已八八,肝腎不足,寒濕之邪,郁而化熱,濕熱浸淫,下肢筋脈以致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痿疲而不用。

    治則:滋補肝腎,清利濕熱。

    西醫診斷: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格林巴利綜合癥)

    中醫診斷:痿癥

    取穴:華陀夾脊(胸7~L2) 大椎 陰陵泉 三陰交 足三里 太溪

    每日1次

    治療經過:治療1次,足趾稍能活動,治療4次下肢能上抬,治療5次全部活動恢復行走自如。

    按:華佗夾脊可直接刺激脊神經根,改善神經根代謝,減輕水腫狀態,促進腦脊液循環加速,使神經功能恢復,大椎為督脈及手足三陽之會,刺之可清熱,透邪通陽;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之合穴,瀉之可行濕健脾;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通調三臟之陰,清熱利濕;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取之通腑利濕;太溪為足少陰之原穴,可疏利水之下源,固宗筋,諸穴配伍,共奏扶正祛邪之效果。

    案二十九、唐××,女,45歲

    主訴:哮喘持續狀態6小時。

    病史:患者有哮喘已5年之久,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均急診入院,應用平喘藥、抗生素等后緩解,近年來發作頻繁,呼吸困難不能平臥,使用激素及靜注腎上腺素方能平息,此次受寒淋雨,哮喘又作,急診入院,用藥效果不顯。

    查體:端坐呼吸,痛苦面容,張口抬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兩肺滿布哮鳴音,呼吸音強,舌淡,苔白,脈弦滑有力。

    辨證:患者素有宿疾,正氣損傷,衛外不固,又復感新邪,風寒之邪襲肺,肺失宣肅所致。

    治則:宣肺以祛邪,肅肺以平喘。

    西醫診斷:哮喘持續狀態

    中醫診斷:哮證

    取穴:天突 定喘 肺俞 尺澤 孔最 太溪

    治療經過:先針天突穴,行手法后拔除,再針其它穴,以G680-5電針儀速續波,頻率為每分鐘84次,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15分鐘,喘平,聽診兩肺哮鳴音明顯減少減輕,下午再以同樣穴位及方法治療一次患者訴胸悶氣急除,并已能平臥。

    按:天突為任脈陰維之會,有降氣平喘之效,孔最為肺之郄穴,尺澤為肺之合穴,加強肅肺定喘之作用,肺俞定喘、補肺氣、止咳喘,太溪為腎之原穴,以固本納氣平喘。

    案三十、喬××,女,11歲

    主訴:日夜遺尿已半年。

    病史:患兒于一年前因腦部感染以致腦積水,經神經內科抗感染降顱壓治療后,基本痊愈出院,但半年來不論夜間或白天均遺尿,胃納不香,四肢乏力。

    查體:神清形瘦,面色(白光)白,苔白舌淡,脈沉細,心肺(-),肝脾未觸及T36℃。

    辨證:稟賦素弱,任督未充,又受外邪以致下元虛寒,腎臟封閉失司,膀胱約束無權,以致小便自遺而不知。

    治則:醒腦開竅,通調任督,溫腎固攝。

    西醫診斷:腦積水后尿失禁

    中醫診斷:遺尿

    取穴:百會透四神聰,關元(溫灸),腎俞,三陰交

    隔日1次

    治療經過:關元穴直刺1寸,令感應放射至會陰部,針后隔姜灸3壯,百會向四神聰透刺,治療2次后尿床次數減少,7次后尿床止,白天亦無遺尿,隨訪半年未發,面色亦轉紅潤,已正常上學。

    按:關元是足三陰、任脈經之會,總督一身之陰;百會為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腎俞為腎臟之背俞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四穴合用,可培腎氣,補脾氣,通調督任,使三焦氣化通調膀胱約束有權,遺尿自止。

    案三十一、蔡××,男,48歲

    主訴:陰莖舉而不堅伴早泄五載。

    病史:婚后兩年陰莖即舉而不堅,有時不能勃起伴早泄,腰酸,周身乏力,易怒煩躁,情緒不穩定,經大量補腎壯陽藥無顯效,致使夫妻不和來診。

    查體:精神不振,面色偏暗,舌紅苔薄黃,有瘀斑,脈沉細,心肺(-),肝脾未觸及,前列腺檢查(-)

    辨證:腎氣損傷,肝郁化火與瘀搏結于腎

    治則:益腎舒肝,化瘀瀉火

    西醫診斷:性功能障礙

    中醫診斷:陽萎、早泄

    取穴:命門 次liao 關元 中極 三陰交 蠡溝

    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方藥:桃仁 紅花 赤芍 當歸大川芎 生地 柴胡 牛膝 蛇床子 覆盆子 枸杞子 五味子 車前子

    治療經過:針刺三個療程,服藥21劑,患者陰莖已能勃起,且較堅挺有力,三個月后告知夫妻感情和睦,妻子已懷孕。

    按:陽萎指男子有性要求,但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堅,堅而不久,影響正常性生活,并多伴早泄,除生殖器器質性病變外,多由大腦皮層或脊髓中樞機能紊亂而致。中醫認為主要由虛損、驚恐、濕熱、瘀滯等原因以致宗筋弛縱,陰莖痿而不起,臨房舉而不堅。

    針灸取關元、中極以溫補腎陽,培元固本,三陰交滋腎補陰填精,次liao疏通氣機,通調水道,使氣至病所,蠡溝疏泄肝氣,以固腎元,因腎精之藏泄賴肝氣之疏泄,肝氣之調達賴腎精之滋潤此乃“肝腎同源”之說。

    中藥虛實兼顧標本同治,取五子衍宗丸補腎固精,用血府逐瘀湯加知母、黃柏以清瀉瘀熱,取柴胡以舒解肝郁,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令腎精充填,腎陽振奮,陰莖得以榮潤,舉動有力。

    案三十二、汪××,男,56歲。

    主訴:喉癢咳嗽5月。

    病史:患者感冒后咳嗽未愈已五月,服中西藥均無明顯效果,喉癢即咳,痰少不易咯出,晨起咳尤甚。

    查體:心肺(-),呼吸音稍粗,咽紅,咽后壁濾泡增多,苔薄白,舌如常,脈濡。X線示肺紋理略增粗。

    辨證:風寒襲肺后余邪未清,肺失清肅所致。

    治則:宣肅肺氣,止咳化痰。

    方藥:復方止嗽散

    炙麻黃6g 光杏仁10g 玉桔梗6g 佛耳草15g 姜半夏10g 青皮6g 陳皮6g 炒神曲10g 炙甘草3g

    治療經過:服藥3劑,咳嗽少,咯痰爽,服7劑后咳止咽舒。

    西醫診斷:慢性氣管炎,慢性咽喉炎。

    中醫診斷:咳嗽。

    按:復方止嗽散為我幾十年來用于治療慢性氣管炎的有效方,方解詳見驗方舉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国产美女精品自在线拍免费|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综合av|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SAB|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加勒比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免费无码一区无码东京热|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紧身裤| 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视频|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国产又爽又粗又猛的视频|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AVA片| 成午夜福利人试看120秒|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内射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