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華樓佛堂大佛塔
故宮寧壽宮花園東北角,有一座清乾隆三十七年建的佛樓名梵華樓,面闊七間,高兩層。樓內一層中間供奉釋迦牟尼立像,兩側六個房間陳列著六座乾隆三十九年造的掐絲琺瑯大佛塔。如今這里尚未開放,我們只能從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中一窺真顏了。 |
 |
清凈化城塔
德勝門外校場迤北,曾有東、西兩座黃寺。東黃寺建于清順治八年,西黃寺建于清雍正元年。它們都是清政府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見證。北京舊時諺語有云:“東黃寺的殿,西黃寺的塔”。“西黃寺的塔”即指西黃寺西側塔院內的清凈化城塔。這座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六世班禪來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不幸染病圓寂。乾隆為他修建了這座衣冠冢。塔呈金剛寶座塔式,用漢白玉建造,中間是寶瓶式主塔,四角還各立有一座經幢。塔下是三層基座,上面遍刻浮雕,精美異常。這座塔不臨街,且其高度也遠低于周圍的樓房,因此在街上很難注意到。 |
 |
白塔庵塔
西三環紫竹橋附近,有一座灰磚外墻的樸素建筑,那里是中國畫研究院。如果能有幸進入,穿過回廊和院子,可以在研究院東北角看到一座覆缽式塔。這座塔名為白塔庵塔,據推斷該塔可能建于明代,塔基為方形磚臺,上砌石質須彌座,座上疊砌六層青石雕刻仰蓮,塔身為青磚所砌,內刻坐佛。盡管這座古樸的白塔有25米高,但隱匿在深院之中,又有綠樹掩映,因此很難被人注意到。 |
 |
萬松老人塔
元雜劇《張生煮海》中梅香自述“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兒胡同”即現在西四南大街西側的磚塔胡同,胡同得名于一座磚塔——萬松老人塔。萬松老人是對金元間高僧行秀的敬稱,成吉思汗的股肱之臣耶律楚材曾拜教于他三年。行秀去世后,耶律楚材建此磚塔以紀念,磚塔胡同也是文獻中提到的最早的胡同名之一,是北京城布局變遷的見證。現在的九層磚塔砌于清乾隆年間,內中包裹著元代的七層密檐塔。如今,塔院開放為一家售賣北京文史圖書的書店。 |
 |
真覺寺塔
白石橋路口東北角,沿著河邊小路往東不遠處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曾是真覺寺的所在,這里隱匿著一座金剛寶座塔。明永樂年間,尼泊爾高僧班迪達來到北京,向永樂皇帝進獻了五尊金佛和金剛寶座塔的模型。于是永樂皇帝許他按照這個模型在真覺寺內修建了一座金剛寶座塔。這座塔于明成化九年落成,是中國古代建筑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杰作,也是北京為數稀少的明代建筑之一。 |
 |
大慈真如寶殿銅塔
除了室外的塔,北京還有一些隱匿更深的室內古塔。北海公園北岸,進入“西天梵境”的琉璃門,穿過天王殿能看到最后一進“黑漆漆”的重檐廡殿頂大殿——大慈真如寶殿。西天梵境明代時為經廠,名大西天,清乾隆二十四年擴建后改為現名。大慈真如寶殿的木結構全部采用金絲楠木構造,未施一分髹漆,保持原木的顏色與紋理,因此看起來黑漆漆的。殿內佛像前原有兩座平面八角七層銅塔,塔身遍鑲佛像712尊,鑄于明萬歷年間,后毀,2008年重建。 |
當我們在北海公園蕩起雙槳的時候,瓊華島上的永安寺塔與岸上的柳樹、湖中的荷花互相映襯;當我們站在景山之巔,極目西望的時候,胡同、民房和綠樹簇擁著敦實的妙應寺塔;當我們驅車沿西二環往南經西便門的時候,可瞥見在眾多居民樓中露出尖尖角的天寧寺塔。與這些惹眼的歷史建筑相對,濃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然北京不在“南朝”,但北京的寺廟也非常多。據乾隆年間繪制的北京城地圖中標注,內外城共有寺廟1207處,幾乎每條主要街道或胡同都有一兩所寺廟。舊時北京,寺中佛塔與城門城墻一起,勾勒出古城優美的天際線。
“塔”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原稱“窣堵坡”,呈饅頭狀,上有剎,為紀念釋迦牟尼而建。“塔”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建筑形式相結合,不僅有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等保留西域樣式的塔,也有閣樓式、密檐式等極具中國特色的塔。如今這些古塔大都已經褪去宗教的意義,變為北京城歷史文化的見證。摩天大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中,曾經鶴立雞群的塔,已經被淹沒于水泥叢林中。也許您不知道,除了前文提到的北海永安寺塔、妙應寺塔、天寧寺塔,京城還隱匿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古塔。據統計,北京市轄區內留存的古塔仍有近300座。這里我們為您介紹的是幾座隱匿在三環以內的古塔。
本版圖文由徐家寧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