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5月20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65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6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字意味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將變得更加嚴峻。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非今日始。面對一年比一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到底是選擇就業還是創業,成為擺在眾多高校畢業生面前最現實的問題。近年來,我市的高校畢業生是如何選擇的?有關部門采取了哪些措施?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希望能給即將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們帶來幫助和啟發。 上篇: 記者調查:大學生擇業面面觀 ◆王強:厚積薄發攢資本 “我是去年畢業的,想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崗位,創業對我來說暫時還有點遠,大家總是看到創業成功者光鮮的一面,卻忽略了創業過程的艱辛,所以我還是先就業積累經驗、攢點實力再說?!痹谖沂薪衲昱e辦的2016年“春風行動”首場大型招聘會上,大學生王強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的確,王強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沒有經驗,缺乏資本,是他們就業或創業路上的“絆腳石”,也反映出眾多高校畢業生的一種擇業心態。 ◆謝昌菊:選擇下基層歷練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近年來,大學生對服務基層的觀念越來越強,大學畢業后,一部分畢業生毅然選擇了諸如“三支一扶”、“西部計劃”、“一村一大”等面向基層的工作。 2013年,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的謝昌菊報名參加了“三支一扶”考試,準備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通過筆試、面試、體檢、審核等一系列的程序,謝昌菊通過選拔,成為清平鎮的一名“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者。 “服務基層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歷練,我們都應該去鍛煉一下?!敝x昌菊說,清平是她的家鄉,她對這里有著特殊的感情,她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王雯:“見習崗位”敲開就業之門 “在見習基地,既能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也讓我積累了工作經驗?!比ツ?0月,21歲的王雯走進市第二示范幼兒園。在為期6個月的見習時間里,王雯在見習崗位上磨練、適應,從而避開盲目求職、底薪起步、零經驗的求職“軟肋”,并積累了工作經驗,最終順利走上就業之路。 在我市,和王雯一樣通過就業見習基地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還有很多。他們大多通過3到6個月的見習時間,順利找到“婆家”,實現了從學校到崗位、從學習到工作、從學生到員工的完美蛻變。 ◆魏紅梅:“大學生夫妻”攜手創業路 大學生創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我市涌現出一批大學生優秀創業者,新市鎮布拉格工藝品加工廠的魏紅梅、劉田琦夫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學畢業后,魏紅梅在云南從事旅游工作,劉田琦在云南某電力公司工作。2008年,魏紅梅將自己設計的幾款民族手工藝品放在淘寶網上賣,沒想到很受顧客歡迎,后來她的產品又在阿里巴巴的網站上供不應求。2009年,成功的喜悅讓夫妻倆決定雙雙辭職回鄉創業,辦起了手工藝品設計加工作坊,通過網絡銷售。如今,通過幾年的努力,這對85后夫妻的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通過互聯網平臺將自己原創的民族工藝品賣到了全國各地,規模也在不斷壯大。今年,他們還將打造自己的電子商務團隊,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擴大產品銷量。 大學生創業,本就是一種自我挑戰,他們為了實現自身更大的價值,往往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他們或白手起家,或辭職創業,憑借著自己的毅力,闖出一片創業的天空。 中篇: 人社部門:多舉措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記者了解到,我市人社部門在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和實踐,從實名登記、政策宣傳、人才招聘、就業見習、創業幫扶五個方面有效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一是利用大學生回綿竹報到的時機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行實名制登記,做好摸底工作,并確保信息完整、真實、準確,不漏項、不缺項,為后期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做好準備。 二是在服務大廳擺放政策宣傳單(冊)、高校畢業生貼心服務卡,方便學生及家長閱讀。掛牌成立市、鎮(鄉)、村(社區)三級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或窗口,讓每一位大學生及時獲得最新的創業政策和就業信息。充分利用綿竹人社微信、QQ平臺、鎮鄉(社區)電子屏、社區宣傳欄等渠道,宣傳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有關政策。 三是通過舉辦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專場招聘會、“春風行動”“送崗位進社區”“送崗位進農村”專場招聘會,搭建企業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雙選平臺,根據實名臺賬向大學生定點發布招聘信息,確保精準應聘;搭建考錄招聘平臺,通過“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計劃以及公務員定向招聘等公開考試三大途徑錄取一批大學生。 四是選擇規模大、信譽好、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并有長期承擔就業見習意愿的用人單位作為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利用高校畢業生實名臺賬,對回到本地的,安排他們參加就業見習和創業培訓,確保每一名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當年實現就業創業或參加到就業創業準備活動中。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了14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共有102名大學生參加見習,留用率達90%,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就業。 五是每年安排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設立專項資金賬戶,用于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相關費用;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策支持模式,打造綿竹市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個性化服務,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培訓、推介項目等;及時落實小微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享受社保補貼和崗前培訓補貼政策,鼓勵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對自主創業帶動就業的大學生實行激勵政策,并確保政策扶持落實到位。2015年共有76名大學生自主創業并帶動就業264人,政府發放創業補貼資金75.3萬元。 下篇: 記者觀察:只有拼搏才能改變命運 近年來,“就業難、難就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記者發現,過去,很多大學生都比較浮躁,眼光太高,工作時又沉不下去,對就業、創業存在一定誤區,很難成長。如今,就業形勢的一年年嚴峻,也倒逼部分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時不再那么挑三揀四,擇業關鍵詞也從“體面輕巧”轉變成“能鍛煉,有飯吃”。 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比農民工、保姆更難,話有些夸張,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崗位稀缺的分布情況與大學生的就職意愿不夠匹配,呈現出結構性的就業難。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對于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是充滿挑戰的,無論是選擇就業還是創業,都應擺正心態,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是很有必要的。選擇哪種就業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努力,只有拼搏才能改變命運。 如何保證高校畢業生平穩畢業、實現就業,是政府每年都在努力探討的課題。只有就業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廣大青年學子才能學有所用,積極在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大潮中書寫他們的精彩人生。 ■本期策劃及執行:本刊記者 張娟 文/圖 |
|
來自: 綿竹就業網 > 《其他網站的同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