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天”是道教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陽明洞天是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在會稽山區的宛委山。由于明代王陽明在此修學,后人以為這個名稱來自王陽明,像廣西南寧青秀山的陽明洞,就因王陽明而命名。然而宛委山的陽明洞天早在唐代就已有了,白居易有詩《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詩中“洞穴何因鑿,星槎誰與刳。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之句寫的就是宛委山的陽明洞天。宋人陳起也有《謁陽明洞天》詩:“羈游何事復來東,豈是三生太史公。舞鶴臺空丹蛻井,見龍壇古瑞名宮。石帆酒甕遺秦跡,玉簡金書■禹功。萬壑松風秋愈壯,直將幽意問穹隆。”同樣是宛委山間的陽明洞天。所以應該是明代的王守仁將“陽明洞天”的“陽明”作為自己的別號,而不是后人以王陽明的名字命名了陽明洞天。 《越中雜識》謂:“陽明洞天在龍瑞宮旁,是一巨石,中罅。道家第十洞天也。”宛委山中,在賀知章《龍瑞宮記》刻石旁確有一“中罅”的巨石,即一般被認為曾藏金簡玉書的禹穴。“巨石”約兩人高,寬不足十米,“中罅”之“罅”不能將手臂伸入。如果這就是陽明洞天,那么它不是山洞,而是一塊巖石?雖是道家的“神仙”,難道會在石頭上相聚?或是聚集在不到一掌寬的縫罅內? 賀知章書《龍瑞宮記》中有云:“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陽明紫府,一真仙會處。”康熙《會稽縣志》載:“龍瑞宮,在宛委山下,其旁為陽明洞天。”白居易詩云“洞穴因何鑿”。王十朋《會稽風俗賦序》寫道:“洞曰陽明,群仙所棲。”照此看這里應是有山洞的。明代徐渭《陽明洞》:“陽明洞天小,名為道流芳。馬融今別去,傳經冷石房。”詩中的“石房”也應是指山洞。據朱關甫先生的《紹興宗教》一書記載,上世紀30年代,這里山洪暴發沖開泥層,出現一個山洞,里面有石室,陳石幾、石凳,壁有龕,還刻有“古陽明洞”四字。如此一個重要的山洞,如今能開發嗎? 

人物簡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子,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生于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王守仁雕像 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 關于陽明洞天“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被認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則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唐代司馬承禎編集的《天地宮府圖》中,定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都是實指的。“陽明”在道教中指東方青帝,即太陽神。陽明洞天在會稽山區的宛委山,故又稱會稽洞天或宛委洞天,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居十位。另外若耶溪在“七十二福地”中居十七位。由于明代王陽明曾在此修學悟道,因此后人誤以為這個名稱來自王陽明,其實陽明洞天早就有了,唐時奉道教創始人老子為始祖,便在全國大興道教,會稽山成了道教的活動中心和勝地 探訪傳說中的陽明洞天,有點驚奇,有點遺憾《很多人不知道王陽明是誰》后續:繼王陽明舊居伯府和墓地后,記者一行又探訪了傳說中的陽明洞天,有點驚奇,有點遺憾——7月3日,繼王陽明舊居伯府和墓地之后,記者一行又探訪了傳說中為王陽明讀書處的陽明洞天。按照同行者的話說,此行“收獲不小”,但遺憾也不少。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洞天原跡基本處于自生自滅狀態,而四周景色荒涼。當天上午,我們沿著百鳥樂園邊上的石階小路上山。后來證明,選擇這條路線是明智的:清涼,平整,曲徑通幽。正是這條彎彎的山路,帶我們來到了薛壁居——山上一處紀念薛仁貴的小寺廟,下山時又路遇一座留有精美石刻的無名大墓和一塊遠看形似佛頭的巨大崖石……“這個可能就是宋王十朋在《會稽賦》中提到‘高數十丈’的‘陽明大佛頭’。”隨行的紹興文史研究者那秋生說。大約四十分鐘后,我們終于完成翻越,來到了目的地——位于宛委山南麓的陽明洞天。但我們先找到的是其下面一個路口的兩塊指示牌,木制,倒伏地上,開始腐爛。上面寫著“葛仙翁煉丹處”和“龍瑞宮記摩崖石刻”字樣,暗示陽明洞天就在不遠處。“本來這個路口也有一塊指示牌,寫的就是‘王陽明讀書處’。”市區一家企業負責人、陽明心學愛好者金亦偉曾在附近工作過三年,空閑時經常來此登臨憑吊。但眼下的情景,還是讓他感到了陌生,“變化有點大”。最終是一塊鐫有“賀知章《龍瑞宮記》摩崖刻石”字樣的省級文保單位紀念碑,幫我們排凈了心中疑慮。而驚奇隨之產生——原來陽明洞天,就是一塊傾斜的巖石跟地面形成的天然空地,又處于山之南,自然可以避風遮雨 龍瑞宮就是陽明洞 

陽明洞天 
陽明洞前這塊平地被認為是王陽明搭建草舍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