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光 1996年廣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本科畢業,2000年在廣西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進修,進修脊柱相關疾病及軟組織損傷學,師承廣西韋貴庚、陳忠和、賀俊民、周學龍、周紅海、黃榮等人。 2002年到深圳工作,2006年在深圳市體育場開個體工作室,2015年入無門醫述學習。 擅長使用最簡單最原始的方法解除人體筋脈疼痛癥,通過找尋人體肌肉骨骼活動和氣血流動的規律性去發掘中醫治療痛癥的奧秘,能夠根據患者的異常脊椎偏歪部分和肌肉彈性不同判斷出患者病情及推算預后,治療常見普通頸胸腰骶部疼痛,止痛效果快,康復時間短,一般診治兩三次就讓患者痊愈。 謝謝姜老師的邀請,今天我就給深圳中醫經方書院的同仁們、同道們分享一下20多年骨科臨床的一些經驗。 今天的題目是:《了解身體姿勢與頸腰腿疼的關系》。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叫姿勢。姿勢指的是人體身姿架勢呈現的樣子。“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這是古人對站、坐、行、臥提出的嚴格要求,不僅是練武修行者的座右銘,而且也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對身體姿勢的認識。 我們常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法自然”。我們人把大自然中的基本現象和基本常識應用到人體的結構知識上,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人體自身運動生理結構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所以我們要從自然界的規律來學習,了解我們自身的結構。我們的姿勢擺的對不對,做的對不對,可以從自然中來了解。包括我們的身體的結構,經脈的運行,氣血的流通,都跟自然相關。 首先,人類是從爬行動物進化到了直立行走,那么身體的姿勢就由四肢的支撐變成了由下肢、軀干、脊柱的支撐,解放了的上肢就變成了維持行走時左右擺動的鐘擺來維持我們身體的平衡。人在日常活動中不斷的調整姿勢來維持重心的穩定,在運動中達到一個平衡,因為重心穩定后才能實現我們以身體軀干為基礎的做各種靈活的動作。 我們再看看人體的解剖結構:解剖學里面講運動系統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全身各骨節相連形成骨骼構成骨支架,有運動、支撐、保護等作用。在運動中,骨起的是杠桿的作用,關節是運動的樞紐,肌肉收縮提供動力,這就把人體變成了一個物理學的研究支架。杠桿以什么為支點?我們就把那個支點還有其他兩頭找出來。 骨和關節是運動系統的被動部分,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動部分。也就是說肌肉提供的是整個運動系統的能量,作用于骨和關節從而控制身體的活動。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靠的是肌肉不斷的收縮和舒張維持平衡。我們在站立不動的時候,人要維持平衡的靜止,人的前庭感覺、視覺、聽覺、本體覺等感覺先反饋給大腦,大腦再給肌肉下達指令,讓它去活動或者靜止,在這種正負反饋的作用之下組成了一個姿勢控制系統。 比如說,我們看賽車。賽車手出發的時候加了油門、踩住剎車,加了油門車是往前沖的,而踩住剎車車是被強令靜止不動的,然而這一動一靜就維持了一個動靜態的平衡。我們身體的肌肉群也是一樣,收縮和舒張的肌肉在不斷的調整,作用和反作用,構成了一個平衡體。 英國的康復學說中有一個叫Bobath療法,里面把人的頭、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這些詞叫做關鍵控制點,就是說人體姿勢控制系統的核心指的是腰部、骨盆、髖關節的結合體。為什么說他們是核心?因為這些核心是重心的位置,是所有運動開始的地方,是肩胛骨上肢的功能、步行的功能、頭頸部的功能的重要基礎。人要維持平衡就要尋找穩定的支撐面,所以他的康復醫學的療法就是把人體的重心找了出來。在這個基礎上,在核心的位置上,我們才能夠發力,就像武打里面的腰馬一定要把重心找到,出拳、出腿才能有力是同個道理。 中醫里面也有這個講法,《黃帝內經》講:骨為干,肉為墻,筋為剛。《說文解字》里面講“筋為肉之力也”。骨關節作為一個支撐的結構,肌肉是維持支撐的一個力量,人運動時筋和肉的力量帶動關節的變化,從而改變和調整身體的姿勢。 通過我們剛才講的人體運動的生理原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人體想象成一個機器人,就如同《終結者》里面的機器人一樣。除開骨的杠桿,它是靠著關節來連接的,它的動力可能是用了什么傳導功能,但是我們是通過肌肉來提供動力的,通過大腦中樞的姿勢控制系統來完成各種動作。 我們再看一下人體骨骼肌的分布排列。它是以三角形的結構為主的,因為三角形是眾所周知的最穩定的結構,這個是自然的規律。人體遵循了大自然的規律,在進化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人法自然的道理,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保持一個姿勢的穩定性它的前提是有一個穩定的重心,有一個平衡點。我們這個平衡點主要在哪里?就是在軀干的中心,中軸線上。就好像天平一樣,只有兩邊的力量對稱了,它才能支撐起來平衡。所以我們講動靜結合,也就是講動靜態的肌肉力量的平衡。只有平衡了才能穩定我們的骨關節,骨關節穩定起來后它的支撐功能就可以實現。 像小孩子搭積木的原理一樣,我們找一個很平整的面。然后一塊一塊積木往上搭。如果你的地面是平整的,重心是在中間的,那么就可以搭的很高而不掉下來。如果你搭偏了,那它兩邊力量不平均,積木肯定就掉下來。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講陰陽平衡。所以人體的肌肉力量也是追求的平衡。 不良的姿勢造成不平衡,所以才會造成身體的不舒服。頸腰腿疼的發病率,現在越來越多,現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它的發病率高了。這跟什么有關?就跟我們平時的不良姿勢不良習慣有關,比如說熬夜、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等等。現代人生活習慣和不良姿勢的日積月累,導致肌肉力量的結構發生了改變,本來平衡和穩定的運動系統失去平衡和穩定,身體受不了了就會發出一個疼痛的信號來警告我們,這個就是現在頸腰腿疼多發的原因。 現代醫學影像學不斷發展,有X光、CT、核磁共振等等。在沒有X光之前,我們上醫院看腰腿疼痛,醫生就說你這個是腰肌勞損;結果有了X光之后,醫生就說是骨質增生;在有CT和核磁共振之后,又全部是椎間盤膨出或是椎間盤突出了。那如果在沒有現代影像學參與的過程中,難道我們以前的腰痛都是由于椎間盤突出,沒有手術就治不了?所以現代醫學有時把這些問題歸得太復雜,沒有從一個人的整體來考慮,而是只考慮一個局部。 把所有問題都歸在椎間盤突出或骨質增生,這個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從20歲開始椎間盤開始脫水,到30歲脫去了百分之十,就跟一個氣球一樣,漏氣了就會扁,輪胎沒氣也會塌下來。而且我們脊柱的肌肉群都是三角形分布線,當我們肌肉力量太大的時候也可以把椎間盤給壓扁。所以椎間盤突出是腰腿疼痛的原因嗎?肯定不完全是。 上海的宣蟄人教授通過解剖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所有的腰腿疼痛都是無菌性炎癥造成的,而不是椎管內的疾病引起的。他用了尸體的解剖來驗證他的這個概念。他用了松針針和密集針的療法把肌肉給松解開,松解完之后腿痛腿麻這些癥狀就消失了,所以他認為不是椎管內的椎間盤突出造成了腰腿疼。 椎間盤是骨關節組成的一部分,它在我們人的脊柱里面起的作用,一個是緩沖,第二是提供一個支撐。因為肌力變化的失衡導致了骨關節的失穩,失穩的身體又為了適應這不穩定的狀態使肌肉力量的負荷增加了,當肌肉的承受能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就會產生疲勞,疲勞受不了了就會給大腦中樞發出信號,最終產生了疼痛。所以疼痛是機體一系列的防御性保護反應,是人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如果把頸腰腿疼痛的毛病都歸結在影像學的診斷上是不合適的,這叫舍本求末或者本末倒置。所以當我們整脊也好,正骨也好,用中藥治療也好,針灸也好,無論什么辦法,只要緩解了肌肉的疼痛,那么關節的疼痛也能很快緩解下來。 腿痛腿麻,像我們講的酸麻脹痛,只是表示肌肉關節疼痛的不同程度的損傷。只要治療正確的話疼痛很快就消失,但是經常也會很快復發。為什么復發?因為他的姿勢還沒有改變成正確的良好姿勢。現在有很多不錯的鍛煉辦法,比如米字操、八段錦,但如果你讓一個工作很忙的人去練,有時也太復雜。很多人認為是平時的運動少了,去跑步、打球、游泳···,加大運動量。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因為肌肉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平時都是靜止狀態,然后一下子鍛煉過火反而會造成損傷。 因為人的肌肉每時每刻都在保持一個舒張和收縮的狀態,靜止狀態下,其實肌纖維也是不斷在顫動的。就好像我們射擊比賽一樣,射擊運動員把槍伸出去保持一個平穩來瞄準,他這個瞄準姿勢其實是我們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包括前臂的舒張肌群和收縮肌群,他們在不斷地協調、調整。這種調整是很強負荷的,因為他只有平穩的調整手的穩定,才能準確的瞄準和射擊。而且越精細的動作對大腦的要求越高,特別是在靜止不動的時候,肌肉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疲勞過度。我們經常講的慢性勞損,其實指的就是慢性的肌肉勞損,這種勞損日積月累,以后就變成了肌肉緊張、肌肉疲勞、肌肉痙攣,達到一定程度就變成肌肉疼痛了。 下面講脊柱的生理彎曲。我們人體脊柱里面有四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它就像“S”型一樣支撐著我們整個軀干。因為我們人是直立起來的,它四個生理彎曲其實起的是一個緩沖的作用,就好像彈簧一樣,所以我們從高處跳下來的時候不容易受傷。 軀干與下肢的連接在腰骶部,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骨盆這個位置。腰骶部有兩個關節:一個是前面的恥骨聯合,小孩快出生的時候產婦的恥骨聯合要松弛,產激素的分泌引起恥骨聯合的松弛才能將產道打開,順利把小孩生出來。后面的關節是骶骨和髂骨之間的連接處,叫骶髂關節。骶髂關節是一個耳狀面,它的關節面是凹凸不平的,現在很多人講骨盆失穩、前傾、后傾,繼而造成脊柱的姿勢不對,原理就在這里。 骶髂關節又叫微動關節,因為在解剖上來說,它是由很多韌帶包起來的,應該是不能動的;但是人體在長坐、久坐,或者是站立太多、走的太多的時候,由于韌帶的松弛不能保護好骶髂關節的穩定,那么就會造成骶髂關節輕微的錯位。因為它是耳狀面,所以它一錯位就不可能像圓的肩關節一樣能夠自我回位,而且這個位置也是人體姿勢控制的核心部位,所以我們坐姿不對腰骶椎就會產生一個扭力,骶髂關節的關節腔它被肌肉群的互相牽扭產生輕度的位移,也就是我們講的錯位,也叫錯縫,或者叫半脫位,這種情況下,我們腰臀部的肌肉群長時間的緊張和牽拉就產生了腰部的肌肉疲勞,疲勞就產生了疼痛。 就比如說:我們人體有異物,被一顆刺刺到了手上,我們都知道該怎么辦,把它拔出來就行了,敷藥、藥膏啊都沒有用。為什么?它對人體來說就是一個異物,它不在人體的正常結構上。錯位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知道關節脫位、脫臼、骨折會很痛,微脫位也會產生疼痛,只是它的疼痛不像關節脫臼、骨折那么明顯。因為人體是靠神經來傳導的,所以當我們肌肉群肌緊張把神經和血管擠壓住了,就好像高速公路塞車一樣,十字路口被堵了,交通就會受限,也就是中醫講的經絡不暢通,不通則痛。 所以骨盆作為軀干與下肢的連接點,肌肉力量的失衡、骶髂關節的失穩錯位,就形成了現在所常見的腰腿痛的原因,這個才是腰腿疼痛的真正病因和病根所在。當我們把骨盆的失穩狀態給糾正了,恢復了軀干與下肢之間連接面的平衡點,那么腰腿疼痛的病因都去掉了,其他腰臀部以下的所有疼痛、發脹這些癥狀就會消失。 臨床上有很多長期腰腿疼痛,包括膝關節疼痛、踝關節疼痛的病人,大家要注意一下,如果你碰到這種情況要怎么治療?可以考慮一下骨盆和骶髂關節,看看骶髂關節有沒有歪、有沒有錯位。解剖結構上髂后上棘這里有一條連線,我們從這條連線跟腰椎的連線交叉,看它是否垂直,就可以判斷骶髂關節有沒有錯位。在臨床上,很多椎間盤脫出癥的病人來找我看,往往都通過骶髂關節復位之后癥狀就很快消失了。所以,當我們看到腰椎間盤突出的片子時,可以先不用管它,只看腰椎的生理曲度。在人體有四個生理彎曲,其中腰曲是向前弓的,如果沒有傾斜、沒有后凸、也沒有斜得很厲害,我們就可以考慮是骶髂關節錯位,通過骶髂關節的復位來給肌肉得到松解。 糾正之后,我們一般會要求有半個月的關節韌帶修復過程,這個時候就是要注意姿勢。那么怎么去注意這個姿勢呢?我一般復位完就告訴患者,第一個:不要坐矮凳子,坐的凳子膝關節的角度要等于或大于90度。因為我們在坐下的時候,屁股里面的兩個坐骨結節是跟凳子的平面接觸的,如果你傾斜坐或者蹺二郎腿,就會變成只有一個坐骨結節支撐我們的整個身體,支撐點改變了之后肌肉的力量就會不平衡,從而造骨盆失穩。特別現在有些朋友開車的時候,一個腿伸出去踩油門,另外一個腿就收回來了,很容易有這個問題。 第二個:不能爬坡,不能爬山、走斜坡。為什么?因為走斜坡我們的骨盆向后傾斜,下山時向前傾斜,它這種傾斜也會影響關節韌帶的恢復。所以古人講究的“站如松、坐如鐘”,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把身體的重心始終維持在軀干的中心點和中軸線,這樣我們的肌肉才能達到一個平衡。 那么骨盆糾正了,腰部的肌肉群怎么辦?腰部的腰大肌是從五個腰椎的椎體側面及橫突發出來的,它相當于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排列。人體的結構就像帆船一樣以脊柱為中軸線,這樣它就能夠把兩邊的力量穩定起來把人體拉直。也就是說我們以這個為平衡面,腰椎先不用管他,只要你的骨盆正確了,也就相當于我們的地盤穩了,那么上面這條桿子就能立正起來。 一般我們檢查,就要觀察髂后上棘的連線五個腰椎棘突的連線是不是垂直的。如果說左邊低下來,右邊高上去,左邊向下向后,右邊向上向前,那這個骨盆相當于是扭轉式的,而且你看他的坐姿,一般是右邊的屁股往前,這個也是骨盆不穩定的表現,可以根據這個判斷骶髂關節錯位了。這個就是我們診斷的辦法。 所以腰腿疼痛的治療,一般來講首重就是骶髂關節的復位,第二個,復位后讓他第一不要坐矮凳子,第二不要爬斜坡就好了。 接下來講一講肩頸部的問題。 我們現在工作對著電腦看顯示屏比較多,這時下巴是抬起來、眼睛是斜視的,那么我們的頸椎肌肉群固定在這樣一個姿勢的時候,緊張的肌肉就會產生一股力量不斷地牽拉我們的鎖骨和肩胛岡這一片的肌肉。頸部的肌肉從第二頸椎橫突發出來,前面有四條,后面也有四條肌肉群,如果你把它比作漏斗的話,我們的寰樞關節(也就是第一第二頸椎)就是漏斗的那個口,然后肩胛骨這一片相當于就是漏斗的一個面。 整個肩背部也像骶髂關節一樣,你把肩的平衡線當成骶髂關節平衡線,就能理解到那樣一個風帆的結構。所以當我們固定一個姿勢,緊張的肌肉群產生的力量不斷扭著頸椎的骨關節就會造成椎體的小關節錯亂。頸部的肌肉主要是附屬在鎖骨和肩胛崗這一塊,所以我們緩解頸肩部的重點就在于肩和鎖骨一段,而不在于頸的肌肉群。為什么有些人脖子不舒服的時候,脖子咔咔響,反復轉頭以后還是緩解不了?我們的頭有五公斤重,要維持一個頭的重量靠的就是頸周圍的肌肉群來給他拉伸,其中胸鎖乳突肌是最豐厚的肌肉,前面有前中后三個斜角肌,后面是斜方肌、肩胛提肌,這些肌肉群在疲勞的狀態下就會很不舒服。我們坐的時間長首先哪里累?肩膀累,經常覺得肩膀很硬而不是脖子很硬,脖子硬是在肩膀累過頭后才出現的。所以我們該怎么辦?只要松解肩部的肌肉群就可以達到松解頸部肌肉群的目的。 所以正常來說,復位我們是復哪一點?就是把寰樞關節,也就是第一第二頸椎這個關節回到正位線上,讓上面的桿正,上梁一正下梁也就正了。我們第一頸椎叫寰椎,第二頸椎叫樞椎,扭脖子扭的是什么,其實扭的還是寰樞關節,轉頭這個動作就是寰樞關節在動,3、4、5、6、7頸椎只是參與了向前向后。那么我們怎么緩解它呢?很簡單,我們把左手腕握住右手腕伸直向上一舉,頸部下部的這些肌肉群就可以得到放松。因為肌肉是包裹在人體骨骼上的,所以你就把頸肩部想象成我們穿了一件很緊的毛衣,太緊的時候怎么松?我們就把手往上一舉,拉伸拉伸,拉開后你就會覺得舒服。 所以我原來設計了三個很簡單的動作,就是舉手起來往上舉、雙手平舉大拇指向上、大拇指向下各一分鐘,這樣就能把頸肩部的肌肉群給拉開。只要堅持做這三個動作,就可以把頸肩部的肌肉群放松,從而保持在一個正確的姿勢上。在一個正確的姿勢上重心是穩定的,不管怎么活動肌肉群都不會緊張,從而達到消除頸肩痛的效果。 還有我們有些人搭公交車或者地鐵的時候站的時間比較長會覺得小腿很脹,因為膝關節腘窩處繃緊了,一繃緊之后整個小腿大腿的氣血就不循環。那么這種情況我們怎么處理?其實只要微微屈曲一下膝關節,微蹲一下,膝關節腘窩處就可以放松。這一放松,臀中肌就能放松。臀中肌下面連著股外側肌,股外側肌又連著膝蓋,所以我們去放松臀中肌,按壓它、敲敲它,整個下肢的毛病也可以得到緩解,包括這個小腿脹的問題。 小腿抽筋我們敲哪里?敲風市穴。風市穴是髂肌束和股外側肌的交叉點,從肌肉的結構上來說,韌帶和肌肉的交叉結合部是最薄弱也是最不穩定的,所以現在很多流派,包括普拉提,處理的辦法就是拉筋。只要你熟讀解剖,知道肌肉的起止點在那里、起什么作用,在這個姿勢上什么肌肉是拮抗肌,就可以進行反方向拉伸。比如這個肌肉本來是向前的肌肉,很緊了,我們就向后拉伸。這是最簡單的鍛煉辦法,不用考慮太復雜。大道至簡,原理找到了,何必搞那么復雜。 臨床上發現骶髂關節有一個現象,永遠都是左邊向下錯位、右邊向前向上錯位,基本沒有左前錯位、右后錯位。《黃帝內經》有“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人的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東方陽也,陽者其經并于上,西方陰也,陰者其經并于下。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套在人腳上,我們左腳是不便利、不靈活的,不靈活就要求穩定。所以我們左邊手腳穩定性很強,象圓規的支點,右手腳是靈活的。左升右降,左為肝木,左邊像一棵樹扎根在大地上是往上升的。骶髂關節以髂骨和骶骨構成,以骶骨作參照物,髂骨不動,左邊的骶骨關節通常都是向下向后錯位。 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康復和糾正時就注意不要反過來。左邊復位,都是用過伸踩法和過伸推法;而右邊用屈腿壓法、屈腿扳法。有些醫生說,同一個骶卡關節錯位,有人有效,有人沒效。其實是因為他方向搞錯了。 所以我們要記住,左邊永遠是左后錯位,右邊是右前錯位。這個方向力量會影響整脊的康復,左邊腿和右邊腿的鍛煉辦法是不一樣的。整復后,左腿在后,右腿在前,左手壓在左髂后上棘處,做一個弓步,做一個拉伸。右邊骶髂關節錯位的坐在床邊,右腿直直放在床上,身體向前彎曲來壓腿,這樣壓腿時髖關節就向后活動。當你明白這個道理后,對這些毛病的后續鍛煉會明白很多。 我們中醫講整體觀、天人合一,所以我們可以把人體的結構和原理結合在大自然中,人法自然,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解釋。比如成年人的風濕喜歡熱的,不喜歡冷,因為什么?就是熱脹冷縮,不榮則痛。熱時血管是舒張的,榮通開以后,給肌肉組織帶來營養,自然就舒服了。 《金匱要略》講“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所以內科疾病和外科疾病,通過糾正姿勢以糾正我們的骨盆,從而糾正我們的脊柱,“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是有道理的。 我們平時要多注意一下,不要維持一個動作上超過十幾分鐘。因為人體的自愈功能是很強大的,我們肌肉力量的恢復也很強大。 當我們把骨關節整回位后,就要靠我們的正常姿態去恢復。汽車要保養,何況我們的人體。我們做一些動作,伸展我們的肌肉,保護我們的姿勢。不要低頭看手機,不要老玩電腦,斜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開車時不要收著腳,掃地時右腳在前面、左腳在后面···很多的這些生活細節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 你還可以追憶病人那邊疼痛,他有那些不良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左邊疼痛,電腦擺右邊;右邊疼痛,擺左邊。我們可以把人體的肌肉結構當成一個平衡體,我們的前后左右都是對稱性的。“陰平陽秘,其病乃治”。 今晚只講了原理,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新的思路,謝謝大家! (本文由書院志愿者趙利欣、丁瓊、余佩蘅、王磊、胡亞男、陳劍城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