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時期是清代最為衰敗的階段之一,由于太平天國運動,景德鎮窯業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咸豐九年,太平軍與清軍在景德鎮大戰半月之久,并于十一年最終攻陷瓷都,景德鎮瓷業幾乎完全癱瘓。
在這樣動蕩的年代里,每生產一件精美的瓷器,可以說都是瓷工窯戶的血淚歷史。但是,除了制瓷,他們又能干什么?這是他們全部的生活來源!
今天就看一件咸豐時期的粉彩標準器。
這是一件西廂記故事題材的粉彩花口盤,口徑13.5cm,盤沿近外圈足處折腹,并模壓了莖紋,呈兩層花瓣狀。盤心紋飾為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邊飾為四組組合式的八寶紋。由于有咸豐底款,加上特殊的用彩特征,因此可以認定這就是咸豐本朝的瓷器。
這件瓷器的用彩和畫工基本還延續了道光粉彩的特征,因此看起來也還算精美,與我們心目中想象又粗又差的咸豐瓷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其實咸豐瓷中的粉彩精品并不少,倒是同治受殃及更多。
細看整個瓷器,粗略一數,用彩就在10種以上,口沿描金濃重,也算比較講究了。大體來說,各種畫法都是清晚期較常用的,其中部分衣紋的套色畫法沿用了道光的典型技法,在咸豐一朝也不少見。
盤內口沿兩兩組合的八寶紋飾,極具裝飾性,梅花的雙色皴法也是道光常見的,往以后特征越來越弱化。
這件盤子的瓷胎較好,仍是道光常用的白胎,底款為雙層方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草篆款,這種雙層方框款和另一種雙層折角方款均具有典型的咸豐特征,有重要的斷代意義。
綜合上述特征,這是一件生產于咸豐前期、且具備較多道光特征的咸豐細路粉彩瓷器,在鑒定其他清晚期粉彩瓷器時可作為比照依據。 版權聲明:作者:奚風瘦馬 版權所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