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目前為止
各省市高考志愿填報陸續完成 最近留言特別多 為方便大家查詢各省市高考錄取時間 特意收集整理了各省市錄取日程安排 供大家查閱 ▽
9月開學季到來,準大學生迎來了人生嶄新的一頁。但是,生活費多少成為擺在家長和學生面前的一道難題。由于物價上漲、消費觀念變化等因素,家長已經不能用當年的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大學生在校消費有多少?男生愛買些啥?女生的錢怎么花?什么情況花銷最多?每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大學生費用賬單也相差千里。 大學城和市區哪里生活費更高?目前市區消費更高 如今很多高校重新進行了規劃和布局,不少大學新生都將長期駐扎大學城。大學城校區與市區校區,哪里的生活費更高?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大學生,結果顯示,九成學生認為在市區校區消費更高。 雖然大學城校區的飯菜、日常消費品的價格較市區稍高,不過受訪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城附近娛樂、購物、休閑的場所相對缺乏,學生在大學城校區很少外出,購物娛樂等“享受性消費”比較少。相較而言,市區的各種誘惑就多了很多,并且因為是面向全社會開放,收費會更高一些。“現在看起來的確是在市區的消費高一些,不過我覺得這個是暫時的狀況,一旦大學城周邊的各種交通、娛樂、購物設施建好投入使用,‘宅’在大學城的學生可以方便地外出消費,那就難說了。”即將入住大學城的一位大學新生這樣說。 男生和女生誰花錢更多?男生重“情”女生重“美”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八成的學生認為女生的消費更高一些。“女生每個月要買化妝品,包括保濕水、面膜、洗面奶等,還要買衣服、包包,每個月都需要做頭發,包括燙頭、頭發護理等,消費肯定比男生要高。”一位女生說。而男生高出女生的那部分花費通常都花在了“女人”和“兄弟”身上。“日常和朋友的聚會,出去喝個酒,打場桌游什么的幾百元就沒有了。”如果還有個女朋友,那就更多了。 錢究竟花在哪了?除了吃喝,人情很燒錢 如今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除了生活、學習所必需的消費外,還產生了其他形式的消費,如交際消費、戀愛消費、娛樂消費、通信消費等。 走訪中記者發現,大學生用在吃喝等日常消費的費用大約在每個月500元左右,用于學習、購書的發展性消費比重較小。而聚餐、戀愛等交往性消費呈上升態勢。 大三女生小曾告訴記者,自從戀愛之后,她每個月的花費直線上升。“其實大家都有共識,只要戀愛,開銷增加幾乎是必然的。戀愛要約會,外出吃飯是常規項目,吃完飯還得看看電影或者逛逛街,每逢生日、情人節、紀念日,還要互相送禮物。”小曾直言,在戀愛過程中,付賬不是“AA制”,男生的消費其實更高。 除了戀愛花銷,來往人情也是很重要的支出。走訪中記者發現,人情消費支出與所處年級也存在較大的關系,大一階段平均支出在200元左右,大四上升到500元,可以說年級越高,消費支出越多。“從大一到大四,認識的人、接觸的事情都變多了,除了校外實習或找工作外,花錢的地方多了。尤其是到了大四快畢業時,一頓散伙飯就要花費上百元。”一位大學生說道。 上不封頂,下有保底“一千元勉強夠” 一個大學新生,每個月究竟要花多少錢?在學校走了一圈,記者最大的感受是:上不封頂,但下一定有保底。 2013年,浙江某大學在迎新時這樣建議家長:給孩子的生活費一般為600元/月。該校給出的理由是:大學生在校內的生活費一般由餐費、水電費、通信費和日常生活用品費等組成。具體來說,午餐、晚餐一葷一素一湯的費用大概為7元,早餐大概為3元。按此計算,每位學生每月餐費合計為510元左右,水電費、上網費、通信費加在一起也就百元左右。 然而這份報告以及“指導價”,大學生們似乎并不買賬。記者今日在本市高校調查了50余名新生,僅有1人認為600元夠了,有23名學生覺得1000元差不多,還有19名學生月花費在1200—1800元。一位新生甚至這樣評價:1200元以上是小康,1000元是溫飽線,600元只能忍饑挨餓。 今年考上本市某高校的新生趙敏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個月吃飯錢是600元,要留300元左右買點生活用品,偶爾同學們聚餐也能夠承受,衣服一個月買一次也要的,這樣算下來,1000元勉強夠。”此外她還告訴記者,因為是從外地來津上大學,特意要了2000元有備無患。《中國教育報》也做過類似調查,他們發現如今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結構呈橄欖形分布,簡單地說,生活費1000元以上的大學生人群已經接近一半。 實際上,各地物價水平有差異,學生的花費習慣也有所不同,“指導價”或許并不完全適用。從不同城市橫向比較來看,大學生生活費和城市消費水平有很大關系。一份調查顯示,從城市類型來看,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轄市的消費支出高于南京、寧波、成都等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后者又高于洛陽、湘潭、揚州等地級城市;從城市分布來看,東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又高于西部城市。 父母心態 “開學裝備”也是個大頭 “要多少給多少” 對家長來說,花錢這件事,并不僅僅體現在生活費上。 手機、電腦、照相機、iPad——總的來看,這四大件成為不少新生的“開學裝備”。為了讓孩子“裝備”齊全,家長們只好忍痛“割肉”。 人人網曾對大一新生開學“裝備”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除了學費和生活費外,74%的受訪對象表示花費在1萬元以上,花費在7000元至1萬元的新生比例為11%,花費低于7000元的學生只有15%,而這些花費集中在電子產品上。 給孩子的生活費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不少家長心里沒底。多數家長表示,子女的基本生活要求得滿足,至少要讓孩子平時想喝什么飲料、吃什么零食、偶爾買件新衣裳等可以實現。“人家說一個月得1500元,就按這個標準給看夠不夠”,王女士的兒子今年考上了本市一所大學,各項裝備置辦完畢,孩子提出生活費需要1500元一個月,王女士答應了。她的理由是:在天津這樣的城市,想必學校周圍店鋪的消費水平應該也不低,“總不能天天讓孩子吃食堂吧!” “只要不是特別過分的要求,盡量滿足”,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家長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前輩支招 學會記賬,減少不必要開支 上了大學,一下子面臨自由的世界,準大學生們要怎么“過日子”,才不至于捉襟見肘、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呢?天津商業大學的王曉蕾同學建議:一定要做好消費計劃。大學的生活費首先要用于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校園內的飯卡、熱水卡、手機話費的充值,以及購買教材和學習用品等必要性消費,將這部分支出預留出來后,再安排其他的消費。“如果能養成記賬的好習慣,將每月的支出記下,就能幫助控制不必要的消費。廣州的生活水平比其他城市要高一些,消費支出也會相對較大,如果不想‘月光’,一定要管好荷包。”。 采訪中,還有老師建議,與其讓學生計較生活費的高低,倒不如通過大學時期對生活費的支配,使其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消費觀。生活費低的學生,可提前規劃好費用的支出和比例;生活費高的,則可以把一些多余的錢用到關鍵處。比如大學生炒股一事,如果借錢超支炒股,就是不可取的,小額理財則更合理。某理財公司9月1日發布了《2015年大學生理財報告》,通過對全國2325所高校的分析發現,在全國250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中,超過35%的人在過去一年里嘗試了互聯網理財。 80年代 馮女士 學費:記不太清,好像不要錢 生活費:二三十元左右,學校會補貼。 住宿費:好像是一個學期100元。 其他:基本沒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家里帶的 總計:100元左右 90年代 張先生 學費:一學年2100元 住宿費:一學年500元 購買學校包裹:280元左右,包括被子、蚊帳、席子、臉盆、飯盆等。 其他:購買愛華隨身聽和磁帶,約200—300元 路費:公交車2元 現金:留1000元做生活費 總計:近4000元 00年代至今 楊小姐 學費:一學年4600元 住宿費:一學年1500元 購買學校包裹:450元,包括被子、蚊帳、席子、臉盆。 其他:手機一部1800元,200元話費,筆記本電腦8000元左右。 路費:過路費105元,汽油費200元 現金:生活費1000元 總計:17900多元 家長一百 微信號:jz100w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