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八種欲界善心之后,接著講八種欲界果報心(kàmàvacara-vipàkacittàni)。善心有八種,與善心相應的果報心也有八種,它們是欲界善心的果報。這些心稱為“有因心”,以區別后面將會講到的無因心。有因心里可能有無貪、無嗔兩種美因,也可能有無貪、無嗔、無癡三種美因。這八種果報心與欲界善心一一對應,它們是: 1. 悅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2. 悅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3.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4.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5. 舍俱智相應無行一心; 6. 舍俱智相應有行一心; 7. 舍俱智不相應無行一心; 8. 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些心只是果報,并不會造業,它是過去所造的善業帶來的果報,在體驗這些果報時,生起的就是果報心。 相信在座每一位的結生心(入胎那一剎那的心,即生命的第一個心)和有分心一定是這八種心的其中一種。為什么這么肯定呢?因為我們能夠投生為人,是由于過去生曾經造了善業。人是善趣,想要投生到善趣需要善業,只有善業在前生臨終時成熟,今生才可以投生為人,導致投生為人的心即是善果報心。 有些人是無因結生的。為什么說在座沒有無因者呢?因為無因結生的人比較容易辨認出來,例如天生瞎眼、耳聾或啞巴,天生小兒麻痹、缺手短腳,先天弱智(智障)、先天性瘋狂,或是兩性人,這一類人都是無因結生者。 在一期生命當中,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同一類心,不會改變。例如某人過去生曾經造了善業:拿著袈裟到寺院供咖提那(ka?hina),在造此善業時是歡喜、主動的,并且相信業果法則,這種心叫做“悅俱智相應無行心”。他在前一世臨終時,想起供咖提那衣這種善行,或者這種善業將要成熟了,于是供咖提那衣的影像即浮現于意門,那時其心即緣取供養袈裟時的影像為所緣,然后死去。因為供養咖提那衣時生起的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善心”, 所以臨死速行心(生命的最后一個心路心)也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善心”,緊接著今生投生為人的結生心即是“悅俱智相應無行果報心”。所以,在今生只要沒有心路發生的時候,生起的有分心都是這一類“悅俱智相應無行果報心”。也就是說:在沒有看聽嗅嘗觸想,以及熟睡無夢時,生起的心就是這類“悅俱智相應無行果報心”。 同理,如果造的是二因善業,例如在前一世所造的一種智不相應善業成熟而投生為人的話,今生的結生心就是二因,沒有“無癡”心所,稱為“二因結生”。 這一類影響一生的果報心,我們在后面講到業果法則、死亡與投生之間的規律時會更詳細地討論。 明天我們繼續分享《阿毗達摩講要》 佛說:我一直在關注你、保佑你, 用一切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