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寶安日報 記者 鄭禮軍 通訊員 林海濱 李桂明 廚余垃圾約占生活垃圾總量的50%-65%,如果能得到有效處理,將大大緩解垃圾圍城壓力。7月8日下午,由深圳報業集團和寶安區城管局聯合主辦的“分類減量全城行動”寶安大講堂第三季——廚余垃圾處理主題沙龍在新安街道高新奇創新園舉行,業界專家、環保公益組織、環保企業、兩代表一委員以及物業代表和居民代表約300人共同探討廚余垃圾的解決方案。與會人員通過親身實踐介紹了廚余垃圾處理的多種方案,哪一款方案更適合熱愛環保的你?我們一起來探索。 A 一個街道的減量探索:廚余脫水后減輕70%,生活垃圾減量1/4 “廚余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占到整個垃圾分類工作50%-60%的工作量。”新安街道城管科副科長劉銘介紹,該街道通過調研發現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50%-65%。新安街道聯合英爾科技公司建設八個垃圾投放點,并鋪上瓷磚美化環境,使居民能切身感受到,參與廚余垃圾干濕分類,站在密閉化的垃圾桶旁邊聞不到任何臭味,小區環境變好了,每一個垃圾投放點都成了小區的景點。除了環境提升之外,通過參與垃圾分類獲得積分,兌換小禮品,給小孩評比一些榮譽,激發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在33區廚余垃圾處理站,廚余垃圾經過脫水脫鹽處理之后重量減輕70%,脫水后的產物被大樹環保公司拉到農場做堆肥。”劉銘介紹,許多之前對生活垃圾干濕處理懷有質疑的居民看到了自己的分類勞動沒有白費,不像以前混合在一起進入老虎坑,確實做到了資源化的利用。劉銘算了一筆賬,新安街道每天的生活垃圾在550-600噸之間,共有166個物業小區,每一個小區減量0.8-1噸,則每天至少能減量150噸,新安的生活垃圾就減少了四分之一。 B 一個農場的社區模式:廚余變肥料,垃圾換蔬菜 “我們九年只做一件事,就是把廚余垃圾變成肥料。”大樹環保科技公司總經理周建云說,公司經過多年研發開發了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可將廚余垃圾變成肥料,將肥料用于農業,由農產品再回到餐桌,餐桌再有垃圾出來成為肥料,構成循環經濟圈。活動現場,大樹農場為與會人員提供了自家農場用廚余垃圾做成的肥料種植出來的瓜果,口感比市場上售賣的更佳。 “為了在社區推廣廚余垃圾分類處理,我們提出了垃圾換蔬菜的概念。”周建云說,他們將廚余垃圾處理設備投放到小區里,實現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利用互聯網模式,使市民在參與分類的過程中獲得積分,居民的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到農場參觀并換取蔬菜。有條件的小區可以建設一個陽光棚或者搞一個樓頂種植園,處理出來的肥料可以用來種菜、種瓜果,實現就地處理就地循環利用。這個模式有三個優點:第一,廚余垃圾就地處理,減少二次污染,減少清運費。第二,居民見證處理過程,增加分類信心。第三,體驗式農業,垃圾換蔬菜,大樹農場推行十斤垃圾換一斤蔬菜,一斤蔬菜給一塊錢積分。 C 一家企業的學校落地項目:綜合處理系統同時解決廚余和糞渣 “2009年,我們在深圳市一所中學做了一次嘗試,把食堂、化糞池產生的東西,通過一個綜合垃圾處理系統進行解決。”深圳市利城邦環保資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光明介紹,當時這所學校每天排出生活污水一千噸,產生餐廚垃圾、糞渣幾百公斤,這個系統分兩大塊,一部分是生活污水,綠化、沖廁所和景觀用水都是用中水;一部分是有機固肥,主要包括廚余、糞渣,通過處理產生沼氣,運用沼氣帶輸送給廚房做飯做菜。 王光明說,在這個系統沒有建成之前,學校的廚余、糞渣都是外運,當時廚余賣給外面每年都有幾萬塊錢的收入。剛進去學校的時候食堂極力反對分類。后面建議學校建設教育示范基地,通過團委學生會成立一個學生環保社團,組織環保社團的學生參觀這個系統,學習系統運作原理,讓學生成為宣講員。同時,盯著食堂,蔬果皮葉、雞蛋殼、骨頭,原來也是亂扔的,后面通過做工作食堂也進行了分類。王光明表示,一個合適的系統可以把廚余、糞渣都解決掉,可以產生能源、有機肥料,經過水處理系統,變成可用的中水。 D 一個公益組織的酵素推廣路:蔬菜果皮做酵素,家家戶戶都能學 “我從2014年開始學習制作環保酵素,它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在社會中推廣的意義越來越大。綠寶寶公益組織正致力在家庭中推廣環保酵素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減少廚余垃圾的產生,做到資源循環利用。”寶安區綠寶寶垃圾分類指導中心總監汪萍介紹,寶安區城管局有一個食堂,食堂產生的蔬菜果皮被志愿者拿來做環保酵素,按照蔬菜瓜皮、紅糖、水1:3:10的比例進行發酵,做好的環保酵素通過每周資源回收日發給社區居民,社區居民用環保酵素洗碗拖地、沐浴泡腳,用途非常廣泛。志愿者制作的酵素渣又可以送回農場,農場用這個酵素渣堆肥凈化土壤,長出來的蔬菜、水果又回到了餐桌。“從農場到餐桌,這是一個循環,我們要把這個循環教給每一個家庭,讓每一個家庭都學會制作使用。”汪萍表示。 趙靜敏是綠寶寶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她在現場向參會人員介紹了用環保酵素制作空氣清新劑的方法。她介紹:第一步先用酵素萃取香草或者香花,把它打碎,萃取浸泡,中間的純露可以長期保存,而且時間越長越好;第二步,環保酵素養水,用1:1000的比例去養水,養的時間越長,微生物越多,凈化空氣的效果也越好。第三步,養好的水用噴瓶分裝,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噴一噴。由于酵素中含有活性微生物,可以分解空氣里的有害物質,它的用途很廣泛,可以用于清除家里、汽車、辦公室、公共衛生間的異味,清洗空調的時候噴一噴,味道很快會被凈化掉。 目前,酵素在深圳已經開始產業化。深圳環保酵素如奕生活品牌創始人柳奕如介紹,他們生產的酵素產品,由果香類和芳香類的水果或中草藥經過六個月發酵制成,產品類型有洗發水、沐浴露、牙膏、香皂、潔廁水等。使用環保產品,就是為環保作貢獻。 E 一位家庭主婦的“垃圾翻身戰”:花錢買堆肥機,院子里當“農夫” “我們家的廚余垃圾沒有可以扔出去的,芳香類的果皮可以拿出來做酵素,其他的有機垃圾,我會拿來做堆肥。”來自沙井街道的綠寶寶志愿者賀樂玲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們一家人在10年前就開始了垃圾分類的探索,如今,她的老公和孩子都成了垃圾分類的主力。賀樂玲說,由于家中人口比較多,每天至少有一桶廚余垃圾,很多年前還沒有堆肥機,她在自家的院子里用雙手堆肥,蒼蠅、蚊子都來了,因為自然堆肥時間比較長,老公反對,周圍鄰居也因氣味問題多有抱怨。 2008年,她買下了大樹環保公司研發的第一臺廚余堆肥機。當時她老公反對,說她花那么多錢買個臭東西不值。“我說試試看,別人的老婆都拿LV,你老婆我不要,也不要化妝品,把錢給我買這個就行了。老公沒辦法,就買回來了。”賀樂玲說,現在她家的情況就是廚余垃圾只要一滿,她老公就第一時間拿垃圾到堆肥機去處理。堆肥機產生的肥料被賀樂玲拿到院子里種植有機蔬菜,每天都吃到肚子里去。現在賀樂玲家院子的泥土顏色越來越深,里面有很多蚯蚓,長的菜很漂亮味道很好。“保護環境從心開始,舉手之勞人人可以。”這是賀樂玲女兒幫媽媽制作PPT時跟大家分享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