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的分類在臨床上除了分為輕微性精神分裂癥和嚴重性精神分裂癥,按照其性質劃分的話,還可分為青春型、單純型、偏執型、緊張型及其他類型等五種。下面就請專家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一、青春型:本型也較為多見。多發病于青春期,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主要癥狀是思維內容離奇,難以理解,思維破裂,情感喜怒無常,表情做作,弄鬼臉,傻笑。行為幼稚、愚蠢、零亂,精神癥狀豐富易變。此型病程發展較快,雖可自發緩解,但維持不久,易復發。抗精神病藥物系統治療和維持治療可延長緩解期,減少發病。 二、偏執型:是最為常見的精神分裂癥類型。起病年齡較其它各型為晚。病初表現為敏感多疑,逐漸發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趨勢,妄想內容日益脫離現實。有時可伴有幻覺和感知覺綜合障礙。情感和行為常受幻覺和妄想支配,表現多疑、多懼,甚至出現自傷及傷人行為。此型病程發展較其它類型緩慢,精神衰退現象較不明顯,自發緩解者較少,但經治療則收效較好。 三、緊張型:大多數起病于青壯年時期,起病較急,病程多呈發作性,主要表現為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兩者交替出現,或單獨發生。最主要表現是緊張性木僵,患者不吃、不動也不說話,如泥塑木雕或如蠟像一般,可任意擺動其肢體而不作反抗,但意識仍然清醒。有時會從木僵狀態突然轉變為難以遏制的興奮狀態,這時行為暴烈,常有毀物傷人行為,一般數小時后可緩解,或回復進入木僵狀態,但嚴重時可晝夜不停。此型有可能自動緩解,治療效果較其它型好。 四、單純型:本型較為少見。多數青少年時期起病,起病緩慢,持續進行,表現為:孤僻、被動、活動減少等情形日益加重,并日益脫離現實生活。臨床癥狀主要為:逐漸發展的人格衰退。一般無幻覺和妄想,如有則多為片斷或一過性。此型患者在發病早期常不被人注意,往往經過數年的病情發展到較嚴重時才被發現。此型自動緩解者少,治療效果和預后較差。 精神分裂癥是各種精神障礙中對病人身心傷害最為嚴重的疾病,因此,我們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精神疾病,不僅影響患者本人,對其家人也會造成影響及負擔。精神分裂癥是患者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關心和愛護精神分裂癥患者是致使患者康復的最關鍵的事。 1、臨床大部分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口干、便秘的副作用,因此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蔬菜,特別是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多喝水,以保持大便通暢。 2、謹慎選擇治療單位。很多患者家屬治病心切,到處求醫問藥,結果傾家蕩產也沒治好病,因此家屬應該冷靜地分析治療情況,適當掌握一點醫學知識,謹慎選擇治療單位,這有利于患者得到更合理的治療。 3、不要喝濃茶,因為茶中含有的鞣酸具有收斂作用,能減少腸道蠕動,加重便秘,煙中含有的尼古丁能降低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因此病人應減少吸煙量。 4、促使他們積極參加社會性活動,以期減少或防止發生殘疾。在此過程中,對患者多給予鼓勵、肯定,根據患者的能力,與患者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不能操之過急;酒精可能和抗精神病藥物相互作用,增加中樞抑制,服藥期間最好不飲酒。有些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影響脂類代謝,建議病人低脂飲食。 導致精神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病前性格特征:本癥患者病前性格多為內向偏異或不健全,性格因素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精神分裂癥的原因之一。 器質性原因: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延遲、神經系統檢查有軟體征和腦電圖異常,額葉、基底節、顳葉損害與精神分裂癥密切相關。 心理社會原因:受到強烈的精神創傷,如父母離異、親人死亡、升學未成等生活事件誘發精神分裂癥者也較為常見,而且心理社會因素對于病程的延續及預后也有重要影響。 生物化學原因:一般認為本癥與中樞多巴胺能系統活動過度和去甲腎上腺素能功能不足有關。 遺傳因素:本癥患者家族中有精神病遺傳史的發生率較高。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的原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了精神分裂的發病因素我們就能很好的做到預防疾病的發生。但是以上介紹患者的情況,有精神障礙的傾向,建議進一步到醫院就診,及早采取治療措施,以免延誤病情。 關注心靈彩虹,關注家人心理健康,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號:xinlingcaihong3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