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有的人適合搞管理,有的人適合搞技術。這主要基于對其綜合素質的判斷。相對職業發展定位而言,人的素質特征中最為關鍵和根本的是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可以理解為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包括思維形式、思維方法 、思維程序。其中,思維形式主要包括邏輯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和非邏輯思維形式(直覺、靈感、想像)。思維方法包括具體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等;理論工具方法:哲學方法、數學方法、系統方法等。思維程序是指思維運行的基本路線,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在思維活動中的有機結合。 此文的管理型思維與技術型思維的分類和界定側重于一般意義上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思維過程,同時也忽略管理的層次性和技術的系統性。管理者與專業技術人員在行事風格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管理人員“認識工具”的構建 管理人員的“認識工具”的構建,可以從他們普遍的文化認同和經驗感悟來反推。 (一)管理人員的文化認同 在中國,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深諳中國傳統的管理之道。其中,一類屬于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另一類是治生學。從教派、學派的角度講,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又主要體現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當中。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論語中講“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體現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質是“治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論語》,其管理思想的要點:一是“和為貴”。就是和氣、合作、和睦、和諧。二是 “中庸”。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中庸講的是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任何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 但兩個對立面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解決矛盾就是把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正確的東西提煉出來,并將其融合在一起, 使事情得到一個較為圓滿地解決方式。三是“德治”的思想。意思是統治者要以道德來治理政事、教化萬民,就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會環繞在他的周圍。四是“禮治”的思想。儒家學說以“仁”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 就必須用禮來規范人們的言行。 兵家文化在中國起源于春秋時代,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管理思想:一是不戰而勝。意思是百戰百勝不算最高明的,不經過戰爭而使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二是戰前籌劃。強調在戰前要進行周密的謀劃和詳盡的部署。謀劃越周密,部署越詳盡,則勝利的把握越大。三是分級管理。兵家提出“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就是說對于一個龐大的團體進行管理首先要進行分級,增加管理層級,縮小管理范圍, 使之符合有效管理的實際要求。四是因變制勝。意思是軍事就像水流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能夠根據敵方的情形變化而變化的才能叫做用兵如神。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經》,其管理思想:一是“效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觀點反映了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老子還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原則。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過“無為無不為”、“必先為而后至于無為”的方法,以期實現“明刑至于無刑,明賞至于無賞,百職不戒而舉,萬事不勞而成”的最終目標。二是清靜安定。老子主張“清靜可以為天下正。”通過減少人們過分的主觀欲望,來凈化管理環境。三是以退為進、以弱勝強。老子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并由此提出了后發制人,柔弱勝剛強的辯證管理策略。四是謙恭、溫和。老子要求管理者居上謙下,時時處下、事事居后,不要讓自己高高在上,而應永遠謙恭、溫和像山谷、大海一樣容納萬物,從而獲得被管理者的愛戴和尊敬,使其政令能夠得到順利地貫徹實施。 法家主張“尚法不尚賢”。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韓非子》一書,提出了完整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管理理論:一是法、術、勢相結合。所謂“法”就是規章制度;所謂“術”就是權術,也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所謂“勢”就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權力。二是重利富國。韓非認為,只有規章制度確定下來不再變動,人們的利益劃分才能明確,權責才能清晰,監督才會有效,人們才會有更高的熱情去創造經濟效益。三是“法治”優于“人治”。應當制定法規并公之于眾,違者依法糾正。四是“明法”、“一法”。“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圖,布之于百姓。”“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法規面前人人平等。 總的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燦若群星,其主要特征: 一是把人作為管理的重心。“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中國管理思想中始終占主導地位,把人作為管理的重心,認為管理的成敗在于用人。 二是把組織與分工作為管理的基礎。強調組織與分工是管理的基礎,建立層次分明的組織體系。 三是突出了義與情在管理中的價值。倡導“見利思義”,“義然后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德服人”等。 四是贊賞用計謀實現管理目標。重視謀劃,主張以謀取勝為上策,適應環境變化,善于權變,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規戒律。 五是把中庸作為管理行為的基準。中庸思想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終占重要地位,把中庸作為道德標準、決策準則庸。 六是把求同視為管理的重要價值。重求同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 (二)管理人員的實踐感悟 管理人員“認識工具”的構建一方面靠讀書,另一方面靠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去感悟。綜合大多數管理人員的體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重視與人打交道:中國成功的管理者都能體會與人打交道的重要性。其一,對上忠、敬、順。中國的行政體制有其“規矩”和“秩序”,上級管理者對下級有決定性影響力。對上交往要忠誠、忠厚,要忠心擁護領導的決策權威,不折不扣的落實領導的決策指示,跟領導說實話、報實情,保持高度一致;要敬重和敬畏領導,要擺正上下級位置,禮數周全,時時不忘將面子留給領導,處處突出領導的作用;要善于領會領導意圖,跟上領導思路,按照領導意圖辦事,在領導的統一要求下行動。其二,對下恩、導、束。作為管理者,達成自己的管理目的離不開部屬的擁戴和支持。因此,對部屬要關心愛護,要積極為他們的發展進步和工作學習創造條件,重視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善于鼓勵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對部屬能力素質的培養上要循循善誘,當部屬有的工作做得不夠好時,先不要急著自己去做,要給他學習和鍛煉機會,并在實際工作中給予必要的指導糾正;對部屬的言行舉止嚴格要求,加強紀律約束和良好習慣養成,嚴肅指出工作中的錯誤。其三,橫向誠、和、謙。與同級和朋友交往,能否營造有利于自己的人際局面,對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與人相處要講誠信,有一個誠懇的態度,實實在在為人,誠心誠意待人,這樣才能建立真誠的友誼;同事朋友之間以和為貴,珍惜緣分,和諧相處,工作中相互配合,事業上相互支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事的關系;待人接物態度謙虛,多抬舉和尊重對方,平時低調行事,涉及與同事和朋友的名利之爭,要講姿態,多謙讓。 重視團隊總體目標的實現:成功的管理者都能體會到,管理的要義不在于自己干多干少,而是團隊整體目標的實現。一是事前周密計劃。每做一項工作,先要從人、事、時、物、地各方面來收集相關事實、信息、詳細分析研判,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保證各項任務有條不紊地開展,循序漸進地完成。二是事中掌控全局。對工作的過程控制,要抓關鍵。部屬有把握完成的任務,不過多的干涉;上下關注、牽動全局的重要事項著重督導。對工作的應變考慮,要留有余地,把任務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預想充分,確保情況有變能夠從容應對。三是事后總結提高。對一定時期內的工作加以總結、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績,找出問題,得出經驗教訓,摸索事物的發展規律,可以明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 重視非職務影響力:作為管理者,一般有職就會有權,但有權不一定有威。具體管理實踐中,非職務影響力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十分重視個人威望的樹立。一是敢于擔當。在其位、謀其政。要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迎難而上,敢作敢為,保持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氣、無限的活力和干事創業的激情,扎實做好本職工作。二是胸懷寬廣。凡事從大局出發,從關心人、幫助人的角度出發,豁達大度,能聽難聽之話,能吃難忍之虧,做到有容人之量、忍讓之風、助人之德。三是辦事公道。要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摒棄自私,跳出利益的圈子,光明磊落合情合理合法地處理問題。公道才能得道,得道才能多助。 二、技術人員“認識工具”的構建 技術人員的“認識工具”構建,同樣可以從其文化認同和實踐感悟來反推。 (一)技術人員的文化認同 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往往偏重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本身對技術人員“認識工具”構建影響深刻。 技術人員在對自然科學史的了解和自然科學知識本身的學習中,其思想、觀點、立場、方法必然受到這種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一是認知性。 注重求知,探索宇宙奧秘,探究萬物本源,探尋自然規律,以追根窮源為使命,不停地問“到底是什么”、“到底為什么”、“到底會怎樣”。二是邏輯性。講究理論、概念、依據,喜歡推理、論證、假設,注重觀察、實驗、實測 。習慣數學化、公理化、符號化。三是創新性。對于自然奧秘充滿好奇心,崇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求異忌同,標新立異,開拓創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戰。 (二)技術人員的實踐感悟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長期的技術工作實踐無疑將會影響技術人員“認識工具”的構建。綜合眾多技術人員的體會和感受,發現很多觀念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一是崇尚理性。更多地運用邏輯思維,習慣以線性的、清晰的、確定性的、因果性的、結構化的、具象的方式和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講究思維縝密嚴謹,環環相扣,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二是講究實證。從事實出發,尊重事實、觀察事實,在事實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縝密的推理,追求結論的科學性。有猜想的時候,習慣于反復實驗,用實驗得到確定條件下的可重現規則或者現象,確定該規律的發生條件、發生范圍。 三是追求精準。凡事追求制式化、格式化、編碼化、規范化、標準化和流程化。分析問題時,盡量拿事實、數據和報表說話;制定目標,強調目標的可度量性,注重將目標細化、量化、節點化,注重把握事物推進的節奏。 三、管理型思維與技術思維的比較 鑒于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文化認同和實踐感悟的差異,比較他們的思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管理型思維側重于整體,而技術型思維側重于局部 管理人員總是把全局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處理工作時講究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照顧到各個局部,使各個局部有機地協調起來。注意研究事物的結構,通過優化結構提高全局的整體功能。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對全局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和事項上。 技術人員考慮問題往往關注局部和事物本身,并深入思考,從而得出結論,他們從一個點可以深入挖掘,潛心了解其內在規律、運作模式等。至于他的工作在全局中處于什么位置,與其他人的工作是什么關系,將產生哪些關聯影響,他們不太關心。 (二)管理型思維具有詮釋性,而技術型思維具有批判性 管理人員有“念經”的傳統。他們習慣于領會和理解上面的精神,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和制度規定辦事,并不厭其煩地琢磨和解釋上面為什么對。因此,他們忌諱提出新的理論、學說,即使有些想法和主張,也會先附會上面的要求,再在這個大帽子下作些闡釋。 技術人員則往往具有批判和懷疑精神,他們認定,科學總是在懷疑中前進、在批判中發展。因此,技術人員習慣于說“那不一定”,對很多事情都持懷疑的態度,顯得不太聽話,比較清高,也有些不太尊重權威和領導,即使技術人員之間也有文人相輕的感覺。 (三)管理型思維多憑直覺頓悟,而技術性思維依靠邏輯理性 管理人員注重直觀經驗,習慣于直覺體悟,擅長思辨,基于過去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認知,靠洞察力、潛意識進行思維,常撇開細節枝節和過程,直指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比如他們對事物的把握,習慣從性質上加以判斷,注重“定調”。 而技術人員擅長的是建立在經驗與邏輯基礎之上的理性思維,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重視定量分析和精確計算。他們做人中規中矩,棱角分明,率性而為;做事講究章法,遵從規則,按部就班,機械化作業,程式化加工。 (四)管理型思維是先總后分,技術型思維是先分后總 管理人員的思維過程表現為從宏觀到微觀、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他們看問題處理工作先是建立一個整體概念,然后再做分解。比如,布置工作,他們首先強調的總體目標,然后再考慮分工的安排、實施的步驟、時限與要求、協同與配合。 技術人員的思維過程表現為從微觀到宏觀、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比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很奇怪,為什么蘋果是落在地上,而不會落到天上呢?他對這個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就體現了一種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過程。 管理型思維與技術型思維盡管存在很大差異,但并無孰優孰劣之分,而是二者各有所長,又各有局限。比如前者長于總體把握,而后者長于條分縷析;前者善于歸納,后者善于演繹;前者強調群體,后者強調個體;前者重悟性,后者重理性;前者善形象思維,后者善邏輯思維;前者更具詩人氣質,后者更具科學頭腦。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來看,管理型思維與技術思維都不可或缺。比如,管理型思維具有模糊性,長期以來,這一特性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并沒有受到精確性的否定。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的優勢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觀全局。但這并不意味著模糊性就完美無缺。因為模糊思維所得到的認識不深刻,不能對某一方面做更仔細、更精確的認識或研究,對事物之間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技術型思維具有精確性,比如近代實驗科學注重對事物分門別類,重視定量分析和精確計算,因而促使了數學、力學、天文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然而,技術型思維是不是就無懈可擊呢?也不是。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宏觀把握能力欠缺,借用一句哲人的話,“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因此,對待管理型思維和技術型思維,應該采取“和而不同”的態度,不能要求千人一面,異口同聲,應該正視差異,容忍差異,在相互間正確認知和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用好用足差異產生的張力,使整個社會生生不息,充滿活力。 四、確立適宜的思維方式 前文提到,管理型思維與技術型思維并無優劣之分。但這并不等于否定思維方式的相對合理性。換言之,在什么崗位,做什么工作,必須確立與之相適宜的思維方式。 (一)思維方式錯位導致的亂象 比如,事業單位改革,現在提出的先分類、再設崗,然后按崗取酬、績效考核,這一套操作思路從理論上講可行,也很嚴謹,但實際推行起來為什么阻力巨大、困難重重。思維方法錯了。首先,老百姓對政府的公共服務需求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的,由此造成的行政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任務要求的不確定性,使事業單位的分類、設崗面臨了變數。其次,現在上面要求現在崗位設置不能因人設崗,但現有人員都要保底入崗,這本來就自相矛盾。再次,績效考評理論上能體現按工作實績獲取勞動報酬,問題是有的崗位工作可以量化,而有的工作是無法精確量化或者精準量化的考評成本太大,實現不了。第四,中國歷來注重關系文化,是一個人情社會,事業單位的人員構成本來就很復雜,一下子都要用一套精確的、標準化的政策來管理,阻力不可低估。 (二)思維方式錯位的有其根源和背景 對于管理型思維與技術型思維的比較,可以放在中西文化比較的大背景去考量。管理型思維的哲學指導和文化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曾造就了一個世界超級大國。五百年前,當許多歐洲人住在草棚里、處于刀耕火種時期,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和軍事強國。歐洲控制亞洲和美洲之前一百年,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大、最精良的海軍。如果不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發生,歐洲人也許要講漢語。中國當時控制著全世界最先進的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然而,令每一位炎黃子孫痛心疾首的是中國在近代落后了。科學技術的興起推動了工業革命,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 (三)讓職業定位與思維品質相協調 前文已經講到,管理型思維與技術型思維并無優劣之分。評價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正確與否,必須與他的職業身份和所要處理具體事物相結合。具體地講,做管理工作就要樹立管理型思維,做技術工作就要運用技術型思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