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5 月 12 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布藥品安全警訊表示:除非沒有其他的替代療法,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應作為急性鼻竇炎、急性支氣管炎和非復雜性尿路感染的首選治療;也不應作為呼吸道感染的常規用藥。 作為一類重要的抗菌素,氟喹諾酮類藥物因使用方便、抗菌譜廣、療效較好等特點,得到了許多臨床醫生(尤其是基層臨床醫生)的厚愛和廣泛應用。 然而,國內外的藥品管理機構,近年來卻頻頻發布藥品安全警示,要求人們注意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并盡量避免其不必要的應用和濫用。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FDA 做出上述建議的理由是:近期的安全審查表明,全身性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包括片劑、膠囊、注射劑)可能導致患者發生涉及肌腱、肌肉、關節、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致殘性或永久性嚴重不良反應。相關患者用藥后發生嚴重副作用的風險通常大于其獲益 [1]。 而事實上,隨著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廣泛應用,上述嚴重不良反應早在多年前就已有不少報告。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也先后在其第 35、56、58 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對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進行了專題通報。[2] 具體而言,根據 CFDA、FDA 公布的資料,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有以下幾類:[1] [2] 1. 加重重癥肌無力:所有氟喹諾酮類藥品都有神經肌肉阻斷活性,并可能加劇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肌無力癥狀。重癥肌無力患者使用該類藥品可能導致死亡或需要輔助呼吸,所以應慎用。 2. 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周圍神經病變:盡管與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風險已經在說明書中有所描述,但其發生特點及持久性尚未獲充分認知。一般而言,這類周圍神經病變,可在用藥后快速發生(通常在幾天之內)。 患者的主要表現包括疼痛、灼燒感、刺痛感、麻木感、虛弱或其他感覺方面的改變,如輕觸感、溫度感、位置感和震動感異常等。 3. 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最新的病例報告和研究表明,多種氟喹諾酮類藥物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CFDA 已在其第 11、24 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警示了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異常的可能,并在第 35 期中警示了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引起血糖異常的風險。 臺灣一項針對 78433 例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顯示,在氟喹諾酮類藥品中,莫西沙星使用者出現低血糖和高血糖癥的比例最高,分別為 10/1000 和 6/1000;此外,使用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者,出現低血糖癥和高血糖癥的比例,也高于使用大環內酯類藥品的糖尿病患者。 該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諾酮類藥品出現血糖異常,可能是該類藥品的類反應。不同氟喹諾酮類藥品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有所不同,且以莫西沙星風險最高。 因此,如患者在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心悸、出汗、面色蒼白、饑餓感、肢體震顫、一過性暈厥等現象時,應考慮其血糖紊亂的可能性。 4. 全身性損害:全身性損害為氟喹諾酮類藥品報告最多的不良反應。其嚴重病例主要表現為:過敏樣反應和過敏性休克,以及發熱、寒戰、多汗、乏力、水腫等。 其中,過敏性休克主要為速發型變態反應,經治療或搶救后多可痊愈,但有少數患者會死亡。不同喹諾酮類藥品導致過敏性休克的比例略有差異,但均在 1% 以下。 5. 神經/精神系統損害:氟喹諾酮類藥品可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其神經/精神系統損害較常見。 嚴重病例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震顫、抽搐、椎體外系外反應、幻覺等,嚴重者可出現癲癇大發作、精神分裂樣反應、意識障礙等。以蘆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發生率較高。 6. 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較為嚴重的皮膚損害包括:剝脫性皮炎、多形性紅斑、大皰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并以司帕沙星最為常見。 因此,在使用氟喹諾酮類藥品,尤其是司帕沙星時(包括使用后數日內),應避免接觸日光及紫外光。必要時可使用防曬霜、穿戴遮光衣物加以預防。過敏體質及高齡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等,應慎用或降低用量。 7. 泌尿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損害、尿頻、少尿、結晶尿、尿液混濁、蛋白尿、面部水腫、腎炎等,嚴重者出現腎功能衰竭。 其中,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羅氟沙星導致血尿的報告較多;帕珠沙星引起腎功能衰竭的比例相對較高。因此,醫生在為有腎臟疾病史的患者處方該類藥品時,應格外慎重并仔細權衡利弊;如確需使用,應考慮調整藥物劑量。 由于氟喹諾酮類藥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降低時可結晶析出,并引起結晶尿、血尿、甚至急性腎功能衰竭,因此,患者在用藥期間應多飲水稀釋尿液;保證每日進水量在 1200 mL 以上;避免與有尿堿化作用的藥物(如碳酸氫鈉、碳酸鈣、制酸藥、枸櫞酸鹽)同時使用。 8. 運動系統損害:動物試驗表明,氟喹諾酮類藥物能永久性損傷幼年動物承重關節部位的軟組織,產生承重關節糜爛及其他關節病。此外,與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的肌腱炎和肌腱斷裂也屢有報道。 因此,臨床醫生應提醒使用該類藥物的患者,如出現肌腱疼痛、腫脹、炎癥或腱斷裂情況,需立即停藥、停止運動并及時就診。年齡大于 60 歲、合并使用類固醇、以及腎、心臟和肺移植的患者,發生肌腱炎和肌腱斷裂的風險更大,因此,應慎用該類藥,而未成年患者、孕婦或哺乳期患者,應禁用。 9. 視網膜脫離:一項納入了 989591 例患者的藥物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當前使用口服氟喹諾酮類藥物與視網膜脫離風險的增高相關。但這種相關性及其發生機制還需有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和闡明。 視網膜脫離是一種嚴重的醫學急癥。患者多表現為眼前光閃爍、飛蚊癥、周邊視野缺損和視力模糊等,一般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與視網膜脫離相關的常見危險因素包括:高齡、既往白內障手術、近視和創傷史等。 10. 嚴重心律失常:歐洲藥品管理局藥物警戒工作組(PhVWP)曾對部分氟喹諾酮類藥物導致 QT 間期延長的風險進行了評估,并得出以下結論:吉米沙星和莫西沙星,可能引起 QT 間期延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暈厥、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和心臟驟停。 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引起 QT 間期延長的可能性較低;而依諾沙星、培氟沙星、普盧利沙星和蘆氟沙星引起 QT 間期延長的可能性非常低,或因缺少相關資料而無法評估。 因此,PhVWP 建議:對于存在低鉀血癥、低鎂血癥、心動過緩、心律失常、先天性或獲得性 QT 間期延長等風險因素及合并用藥的患者,應禁用吉米沙星和莫西沙星;慎用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用藥期間,如患者出現心律失常,應及時停藥就醫。 11. 嚴重肝損害:早在 2006 年 7 月之前,加拿大藥品監管部門已收到 44 例左氧氟沙星導致肝損害的報告。其中,表現為肝衰竭者 5 例、肝炎 9 例、肝腎綜合征 1 例,且有 5 例死亡;其余 29 例則表現為肝酶水平增高、淤膽型肝炎及黃疸等。 此外,莫西沙星導致嚴重肝損害的比例也較高。患者多在用藥一周后發病(1 ~ 39 天),主要表現類似于急性肝炎、膽汁淤積等。 因此,在處方時,醫生要詳細詢問患者的肝臟疾患史(如肝癌、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評估其肝功能狀況,權衡用藥利弊。對于有嚴重肝損害的患者,應禁用莫西沙星。 除了上述毒性作用之外,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廣泛應用,還導致其對某些疾病的療效明顯下降,細菌耐藥性不斷上升。而這也是有關部門限制氟喹諾酮類藥物濫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 國內常用的氟喹諾酮類藥品: 目前在我國上市的該類藥品主要包括諾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環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羅沙星、依諾沙星、司帕沙星、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蘆氟沙星、托氟沙星、那氟沙星、司氟沙星、吉米沙星等。 2. 適應證:氟喹諾酮類藥品抗菌譜廣,對需氧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殺滅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也有較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種對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厭氧菌也有作用。適用于敏感病原體所致的嚴重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胃腸道感染以及關節、軟組織感染等。 3. 相關注意事項: 由于氟喹諾酮類藥物品種繁多,其適應癥、毒副反應等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生在處方該類藥品時,均應細閱藥品說明書,詳細了解其用法用量、禁忌癥、注意事項、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藥等信息,以確保合理使用。 編輯:王妍 參考文獻: 1.http://www./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500665.htm 2. http://www./WS01/CL0078/9432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