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根正苗紅的漢族人,在最混亂的十六國時期,卻在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官至丞相、大將軍、冀州牧! 他是誰?他就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王猛! 王猛作為東晉名士,卻不修邊幅,身穿麻布短衣,一身虱子;但是卻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東晉鼎鼎有名的恒溫和王猛座談之后,就被王猛的學識折服,想將王猛收歸麾下,但是王猛識破了恒溫的野心,恒溫是什么人呢?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后秦、前燕),戰功累累。后獨攬朝政十余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 桓溫逼迫朝廷加其九錫,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后謚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為'宣武皇帝'。 可見此人心性如何,如果王猛跟了此人,后果如何,可以預見。 后來王猛偶遇了苻堅,苻堅是誰?后來氐族的首領,殺了殘暴的苻生,奪了首領之位。 苻堅是十六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小的時候即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他博學強記,文武雙全,而且立下了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他懂得“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廣招賢才,網羅英豪,以圖大舉。 苻堅和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象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似的,如魚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堅身邊,為他出謀劃策。357年(壽光二年),苻堅一舉誅滅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 苻堅對于王猛,那可是推心置腹,完全做到了古代人君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猛在苻堅的手下,大展拳腳,而苻堅的勢力,在王猛的治理和苻堅的全力支持之下,也是欣欣向榮。 前秦剛開始的地盤,只有這么大,可是在能征善戰的苻堅和善于政治和軍事的黃金搭檔王猛的聯手之下,地盤日益漸長,先后打敗了前燕、代、前涼等實力強大的對手。 顛峰時期的前秦。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于與群雄角逐,并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干和大將風范。 而且在當時的前秦,漢人的地位和東晉的漢人地位相差無幾,可是比東晉的漢人生活的更好,因為當時的東晉門閥勢力太強大,門閥壓迫老百姓,可是在當時的前秦,政局開明,隱隱有大治之勢。 但是可能是因為上天還是不希望苻堅能統一全國,也有可能是因為不希望秦這個受詛咒的朝代名字出現,于是積勞成疾之下,王猛早早的就病逝了。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于公元383年,苻堅率領傾國八十余萬大軍進攻當時早已疲弱不堪的東晉,但是真不知道是上天庇佑還是什么別的原因,苻堅的八十萬虎狼之師竟被不到八萬晉軍擊敗,還將邊界從長江以南推倒了黃河以南,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淝水之戰”。 前秦伐晉失敗之后,由于沒有好好穩定后方統治地盤,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淝水之戰后沒多久,苻堅就死了。 一代鼎盛少數民族政權,就此土崩瓦解。 其實,如果王猛沒有死的那么早,淝水之戰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或許,歷史就和今天不再一樣。 歷史就是這樣,不過如果當年王猛去了東晉,或許歷史上也不會記得有過這么一個超級猛人,因為東晉政權,全是門閥士族把控,寒門士族根本沒有上升的空間。 更多有趣歷史趣聞,支持黑白君,請關注黑白君微信公眾號:黑白歷史(微信號:heibail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