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資深講師彼得·圣吉是“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他被譽為繼彼得·德魯克之后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者;2001年,他還被《商業周刊》評為“世界十大管理領袖”之一。 他在1990年出版了著作《第五項修煉》,其中研究了企業和其他組織如何在一個日漸復雜和高速變化的世界里發展適應能力,成為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學習型組織”。此書反響熱烈,不僅帶動了美國經濟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也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一場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浪潮。 7月2日,彼得·圣吉做客中歐北京校區“高朋滿座”論壇,以可口可樂案例詮釋了“系統領導力”概念,并揭示跳出“在商言商”的框架看問題,是企業得以基業長青的根基。以下是演講的精彩內容。 來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校區服務號中歐北京(CEIBSBeijing) 彼得·圣吉 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資深講師 大家好。今天的主題是系統領導力(System Leadership)。這個詞最近兩年才開始使用,最初是由可持續食品實驗室(Sustainable Food Laboratory)提出來的。這個組織是全球最大的、聯合了食品企業與公益組織而組成的合作聯盟。 我們用“系統領導力”去描繪那些非常善于打造一個合作聯盟,從而推動社會變革的人。“領導”這個詞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我們在這里說的,不僅是指企業總裁,所有那些對一個企業和組織有所創造和貢獻的人,都可以叫領導者,他們所具有的能力,都屬于領導力。 支撐核心領導力“小板凳”的三條腿 我用三條腿的小板凳來表現組成核心領導力(Core Leadership Capacities)的三個部分。首先是滋育熱望(Aspiration),即打造團隊共同的愿景。 我們在和一些非常卓越的領導者共事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共同的愿景(Shared Vision)是需要個人的愿景(Personal Vision)作為支持的。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愿景、價值觀和使命,但如果沒有關注到企業員工個人愿景的那部分,就像種樹時土壤里沒有養分一樣,樹是不可能真正地生長出來的。所以個人愿景非常重要,它是企業和組織共同愿景的根基。 核心領導力中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們交流的效率和品質,即運用反思式的深度匯談(Reflective Conversation)。曾經有一段時間,管理學把重點都聚焦在過程和流程上;但從本質上來說,所謂的流程,就是在組織當中人和人之間如何溝通和交流的過程。 很多人覺得在企業和組織中浪費了太多時間開會,大家在會議室里進行談話的品質并不高。這個現象與人們在生活中會戴著面具有關,在會議上討論的問題流于表面,并沒有運用反思式的談話方式真正觸及我們關心、關注的內容。 這個時候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就開始顯現出它的重要性。心智模式,指的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諸多假設、邏輯、圖像、思考方式等。這是我們人類意識和覺察的基礎。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并不是看到了這個世界,我們看到的是自己內心創建的世界。我們描述的并非這個世界本身,而是我們知道怎樣去描述的那個世界。男人和女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銷售人員和工程師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作為一個生物,人類不會像照相機一樣把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拍下來,而是會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往往我們會忘記這一點,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覺察肯定比別人的更正確。這個時候對話的品質就會下降,因為我們在試圖說服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這不僅僅是事關領導力,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也取決于是否可以進行這種反思式的對話(Dialog)。 再講講小板凳最右面的這條支柱意味著什么,它叫做看清復雜(Seeing the Larger System),即關注一個更大的系統環境。在英語或在中文中,“系統”這個詞可能都會產生歧義,當我們說系統的時候,會聯想到機器、電腦系統、IT系統,或者官僚體系。 而這里的系統,指的是互聯、互賴的一個大網絡,我們每個人都身處這樣的系統當中,無論是團隊、組織還是市場機制,或者是更大的社會和生態系統,這些都是系統。可惜,很多時候我們不太容易看清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更大的系統環境。 所以以上就是我們研究的第一階段。我們和很多組織合作,得出了關于核心領導力的這些結論。下面我想用可口可樂的案例來說明,為什么我們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忽視掉更大的系統。 為什么一個商業組織很難看到更大的系統? 可口可樂是全球最大的飲料生產商。在2000年前后,他們開始特別關注水的問題,因為很顯然,水是飲料生產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但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水其實是一種稀缺資源。 對于全世界有10億沒有干凈的可飲用水的人群來說,缺水是他們生存最大的挑戰。而正是在這樣一些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比如說印度,是可口可樂的目標市場,他們希望在這些國家增加市場份額。 所以基于在這些國家的品牌上的考慮,基于商業機遇,也基于對水資源保護的角度,可口可樂開啟了一個更有效率使用水資源的項目。他們的數據顯示,每生產1升可樂,要消耗3.3-3.5升水。他們設定了目標,要努力減少30%的用水。 與此同時,可口可樂也通過可持續食品實驗室,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建立了合作。WWF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他們跟可樂公司說你們錯了,并不是每生產1升可樂,需要3.5升水,而是消耗200多升水。
面對如此大的差距,大家能想象到可口可樂的反應,有沒有搞錯,這不可能。他們原本非常自豪,已經減少了30%的浪費。 大家覺得可口可樂在這個問題上面,是沒有看到哪一個更大的系統?相差的200多升水去哪里了?是不是WWF看到了什么,而可口可樂沒有看到? 其實是糖,糖被可樂所用,多出來的那200多升水,80%都是用于種植糖原料。為什么一個商業組織很難看到更大的系統?按理說,這也是他們系統的一部分,因為要生產可樂,就需要水,需要糖,而獲得糖也需要水。可口可樂的人都是精英,他們之所以沒看到,主要原因是那不是他們生意的一部分。 所以在他們的心智模式當中,可樂公司的生意是水進入到工廠,可樂再從工廠出去,他們只要把這個環節運營和管理好。而糖的部分,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蔗糖使用企業,所以對于怎么能夠便宜地采購到糖,是非常精通的。至于種植糖原料,這在他們的心智模式里面,被認為不是屬于他們的事。 從商業角度來看,可口可樂不太去理會糖的部分,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生意都需要有邊界,劃定這樣的一些邊界,讓我們可以去更有效地管理資源,而非什么都做。但是不是這樣的關于我們生意模式的邊界劃定,就意味著同時也劃定了我們的責任?就意味著那些我們畫圈之外的事,就不是我們的事情了? 所以當時可口可樂的CEO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就講,并非我們劃定了一個圈,圈以外的就不是我們的事了,種植糖原料不是我們的生意,但那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事,因為它對這個世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對手間也必須要有所協作 這件事發生一年后,我去日內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至今印象深刻,像一副圖景一樣印在我的腦海中。我的左邊坐著可口可樂CEO,右邊是雀巢CEO,而雀巢是可口可樂最大的一個競爭對手,他們共同宣布了一個關于更好來利用水的計劃。這個計劃叫做“用水挑戰”,他們形成了一個協作的共同體,給政府和相關機構施加了更多的影響。 有一個新名詞叫做競爭前的協作,在進入到市場充分競爭之前,對手間也必須要有所協作,才能共同去改善整個供應鏈的生態。這種競爭前的協作也是一種心智模式的轉變。 這個計劃幫助飲料行業把浪費的水巨幅地減少下來,不是因為這些飲料巨頭開始進入到生產糖的領域,而是他們可以促使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來減少這個部分的浪費。種植甘蔗的時候,直接把水澆灌下去,大部分的水都被蒸發了,實際上有一些更高成本的灌溉技術,可以減少水的浪費。而灌溉技術所多花費的錢,完全可以反映在糖的售價里。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也的確在發生的轉變。至少西方的一些大公司開始逐漸意識到,盡管很多時候我們的商業和生意是有一個邊界的,但是邊界以外的事情,我們也要去關心,因為那是更大系統的一部分。所以這并不是公益或慈善,也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CSR(企業社會責任),而是對我們未來的生存力和企業健康都有著很直接關系的事。 回到我一開始所講的關于協作的點,如果可口可樂當時沒有跟WWF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所以正是這樣的一些跨界的(政府、商界和民間機構)聯盟,使得這樣的協作變成了可能。 在這個過程中,可口可樂和WWF都看到了系統的不同方面,彼此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如何在一個對話當中,讓他們得以交流,并且意識到對方看到了自己看不到但又是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一點很關鍵。我再次強調,這不是一個公益的過程,而是他們意識到這是他們的生意和商業能夠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1990年,我的《第五項修煉》出版以后,在過去15至20年間,就我個人來說,最有意義的是這樣的一些協作和跨界共創已經發生。 彼得·圣吉著作《第五項修煉》 有一種說法是在商言商,在美國你問大家,開一個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大家肯定會說是掙錢。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學教父)有一個非常經典的關于利潤的闡述。他說利潤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就像氧氣之于人,要是沒有足夠的利潤或者沒有足夠的氧氣,你就玩完了。 但是如果你覺得人生的目的就是呼吸,那你應該錯失了很多。同樣一個公司覺得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那就像一個人覺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再多吸幾口氧氣,這是很大的一個迷思。 這樣的一種誤解,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是廣泛存在的。可口可樂的CEO不可能說對利潤沒有興趣,當他意識到要長期塑造一個更加有活力的商業機構的話,就必須要能夠看到更大的系統,必須要有更大的愿景,必須時刻準備著去不斷挑戰自己的心智模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