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帖

2:洛神賦十三行

3:鵝群帖

4:地黃湯貼

5:廿九日帖 6:鄱陽帖

7:十二月帖  8:鴨頭丸帖
 9:保母帖

10:東山松帖  11:淳化閣帖第九卷(王獻之法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漢族,東晉瑯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四十三歲。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他是“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父親王羲之對他的悉心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繼承了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 王獻之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清代吳其貞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殉的《伯遠帖》,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