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仙公傳序 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箓類。 仙道尚矣,繇【注1】神農氏雨師而來,代有人焉。至周老氏以清靜無為為宗,學焉者奉之以為教父,其道益顯白于天下。秦漢之君好長生,方士云集,霧布飛騰變化者亦班班有人,載之傳 記不誣也。吾邑葛仙公,吳時得道而仙者也,距今蓋千二百年矣。種民相傳,觀宇祀事,逾久而逾盛,香燈晨夕崇奉如一日。然非夫道德有在亦烏能臻此歟? 余宦山東,秩滿,丁家艱還鄉里,青元觀高士譚道林偕其同門友五人過余,袖書一通出以示余曰:此吾仙公傳也。觀本仙公故宅,仙公升舉之后即宅為觀以奉之, 幾將千載矣。聞風訪道者怛至而問焉,患未有以語其詳也。先師竹巖翁有志于此有年所矣,問嘗語吾曰:夫蔭其樹者猶愛其枝,蚓學其道而可不知所自哉。昔呂先生 嘗撰《仙公傳》一卷,《道藏》 之毀有問矣,訪求未之獲也。世遠而事逸,事之逸,茲非吾山中之甚闕典歟,僅得合皂山所記《仙公傳》一卷,此書是已。將鏝諸梓,病其弗備而未果也。既而先師 厭世羽化,弟子將圖踵成先志,以無忘先師平素眷眷攸念。惟先生為加潤色,而傳諸好事者,則豈惟山林是幸,抑亦一邑神明之觀也。余再三辭不獲命,乃受書讀數 過。顧其叔次繁蕪而尚多放失,于是重加編次,為傳一卷。《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仙公之道神矣,學其道者,能修而明之,則真其人也,仙道亦烏有不可 幾哉,道林勉之。竹巖翁姓貢氏,名惟琳。世家丹陽之柳茹,通儒耆,善鼓琴,慕仙公之道而學焉者。道林受業師也。道林名嗣先,世家丹陽之于溪。師弟子皆丹陽 望族云。歲在丁巳二月朔朱綽序。 【注1】 繇(同,由。音義相同) 太極葛仙公傳 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箓類。 太極葛仙公傳 青元觀譚嗣先造 仙公諱玄,字孝先,姓葛氏,句容人也。 《列傳》云:葛天氏之后,封于葛,遂以國為氏,歷代諸侯也。陶弘景仙公碑》云:丹陽句容都鄉吉陽里人。張傷《句容志》云:青元觀,梁天監七年建,在縣西南三百余步,吳葛仙公宅也。煉丹井在焉。 其先瑯琊人,后漢驃騎將軍僮侯盧讓國于弟艾,來居此土。 《抱樸子》曰:葛盧有大功,受爵立宅舍于博望里,于今基兆石礎在焉。《別傳》云:高祖廬,漢驃騎大將軍,封下那侯,讓國與弟艾,托遂南游江左逍遙丘壑, 適丹陽句容,見其山水秀麗風俗淳厚,因居焉?!督鹆曛尽吩疲骸读邢蓚鳌吩唬罕拘罩T葛,遠祖征江漢次丹陽之句容,因止而嘆曰:獨身在此何諸之有?葛姓始此。 祖矩安平太守黃門郎,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陰令、散騎常侍、大尚書。 《云笈七簽》云:父諱孝儒?!秳e傳》云:父孝儒,歷大鴻臚。 仙公生于漢延熹七年甲辰四月八日。 按《別傳》云:仙公父素奉道法,即遣人詣本里玄靜觀求香水浴兄。時有自然道士支道紀,莫知其所由來,欣然謂曰:昨夢通玄真人自大羅天下降,明日當往賀尚 書生奇男。越一日,果來賀,求兄看。父令抱兒出,道紀起敬,尚書驚問。道紀曰:此兒有紫氣覆之,狀如寶蓋,神光煥耀,當為神仙,非常兄比。尚書曰:仙圣寥 邈,得壽考以為宗嗣足矣。道紀因作禮十方仙圣,為贊曰:身雖輪圣化,魂神無暫滅。宿福積重綠,昔愿非今日。大羅真人降,仙圣含真出。天龍漱香花,濯我煉胎 質。微言將誰信,靈期玄佑畢。道心超不二,混成表元一。獨悟本無想,放則大乘逸。頌畢長揖而出,倏然不見。 生而秀穎,英姿振發,天才超軼,性識明茂,學通古今,經傳子史靡不該覽。 葛洪《神仙傳》曰:公備覽五經,又好談論。 八歲父薨,繼遭母喪,克盡孝道,每見園池臺榭有父手澤履跡,輒仰天號哭,飛烏為之凄嗚。服既闋,即有邁俗之志,居常好彈琴,誦《老》、《莊》,安閑淡 泊,內足無求。年十五六名振江左,州郡欲辟為緣,仙公笑曰:蔬食被褐枕石漱流吾所樂也,豈能以彼而易此哉。卒辭之。志欲逐跡靈岳遐求異人,乃著羽服入赤城 山,精思念道,常服餌術,能絕谷連年不饑。 《列傳》云:仙公年十八九,東入括蒼省其叔彌,彌字孝公,時 授業于其居。曰:予常念子幽窈與人事疏闊,仰昤青云,俯臨滄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今天下求士子,才衛奇博盍出仕乎?答曰:玄稟性愚鈍,不適世用,負愧 先緒,謝干祿之客,辭負鼎之士,當絕志巖穴,棲心煙霞,流浪山水,期與涓子為友,赤松結交。惟叔父遠弘道藝,講論五經,俾沬泗之風翕然,復振策名王室,亮 天熙載垂裕后昆耳。彌曰:子絕穎離倫,超幾,入圣,吾不及也。陶碑云:從祖彌,豫章等五郡太守。《別傳》以為叔,誤。 恒周旋括蒼、南岳、羅浮、金精、玉筍、長山、蓋竹、天臺、蘭風等山,雖歷游名岳時還京邑,或止石頭四望山所,或游于烈州。恒與謝稚堅、黃子陽、郭聲子相隨。 《真誥》云:鹿跡山洞主有謝稚堅。又云:謝稚堅張兆期就毛伯道劉道恭請道,與之灰苓特行方服之,皆已數百歲,游行五岳也。黃子陽者,魏人也。學道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皮飲石中黃水,后逢司馬季主以導仙八方與之,遂以度世。晉初有真人郭聲子在洛市中作卜師也。 漢光和二年正月朔,仙公于天臺上虞山感太上遣玄一三真人太極徐真人授以三洞四輔經錄,修行祕訣,金書玉誥符圖。又命王思真披九光玉蘊出洞玄大洞靈寶經典七品,齋目勸戒法輪無量通玄轉神入定等經以授仙公。 《別傳》云:今天臺桐相觀有法輪寺,三真降經之所存焉。李含光《大洞經序》云:太極真人徐來勒以大洞經授仙公。 吳初左元放自洛而來,仙公從受白虎七變太清九鼎金液丹經,煉氣保形之術,治病劾鬼秘法,三元真一妙經,行之三年,于是五通具足化逛無方矣。 《真誥》云:漢建安中,左元放聞江東有神山,故渡江尋之?!渡裣蓚鳌吩疲汗乳L于治病,鬼魅皆見形,或遣或殺。 是時吳主愛賞仙異,尤敬憚仙公,欲加榮位。仙公不聽求去不得,以客禮待之,常共游宴,動相諮稟。一日與吳主坐樓上,時久旱,見道問人民所作請雨。 吳主曰:百姓請雨寧可得乎? 仙公曰:易得耳。即便書符令人著社中,一時之中天地晦冥大雨流潦,中庭平地水尺余。 吳主曰:水寧可使有魚乎? 仙公曰:可。復書符水中,須臾有大魚百許頭,各長一二尺,走水中。 吳主曰:可食乎? 曰:可。遂使取治之,乃真魚也。 又嘗從吳主船行到烈洲,還遭大風,百官船無大小多漂沒,仙公船亦不知所在。 吳主嘆曰:仙公有道亦不能免此乎。 乃登四望山使人鉤船,船沒已經宿,忽見仙公從水上步來,衣履不濕,既至尚有酒色。謝吳主曰:昨因侍從,而伍子胥見強牽逼卒不得舍去,煩勞至尊曝露水次。 吳主欣然曰:先生為神靈所招,道德所致也。 《吳越春秋》云:伍子胥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尸盛以鴉夷之器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 仙公一日之間能至數十處,嘗有客,仙公于坐上方與客語,門中又見有一仙公迎他客,而水側又有一仙公投釣,不能別何者為真也。又嘗有客至,為客置酒,無人 傳杯杯自至客前,客飲不盡杯亦不去也。仙公性好酒,飲酒一斛,每飲醉便入深淵澗中外,竟日酒解乃出,身不濡濕。亦積薪烈火而坐其上,薪盡而衣冠不灼。畫流 水即為逆流十丈許。 《抱樸子》云:余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者,正以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嘗與客對食??驮唬菏钞呎堊饕黄鎽颉O晒唬旱脽o促,欲有所見乎?即吐口中飯,盡成大蜂數百頭,飛行作聲,或集客身,莫不震悚,但不螫人。良久張口,草蜂還飛入口,嚼之故是飯也。 又時天寒,仙公謂客曰:居貧不能人人得爐火,請作天火共使得暖。仙公因張口吐氣,赫然火出,須臾滿屋中客盡得如在日中,亦不甚熱。 又盛暑中,諸書生請仙公作可以戲者,仙公時仰臥,使人以粉粉身,未及結久,答曰:熱極不能,起作他戲。因徐徐以腹揩屋棟數十過,還復床上,及下冉冉如云氣,腹粉著屋棟連日猶在。 仙公嘗行,卒逢所親,邀止道間樹下,折草刺樹以杯器承之,汁流如泉,杯滿即止,飲之皆如美酒也。又取土石、草木以下酒,入口皆是鹿脯。其所刺樹以杯承之,杯至即汁出,杯滿即止,他人取之,終不為出也。 有好事少年數十人,從仙公游學,嘗船行見器中藏書札符數十枚,因問此符之驗能為何事,可得見否。 仙公曰:符亦何以為乎。即取一符投江,中流而下。仙公曰:何如?客曰:吾投之亦能爾。仙公又取一符投江中,逆流而上。曰:何如?客曰:異矣。又取一符投江中,即停立不動,須臾下符上,上符下,三符合一處,仙公乃取之。 又江邊有一浣衣女,仙公謂諸少年曰:吾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投一符于水中,女便驚走數里許不止。仙公曰:可以使止矣。復以一符投水中,女即止還。人問女何怖而走,答曰:吾自不知何故也。 又于水濱見鬻魚者,仙公謂之曰:欲暫煩此魚到河伯處可乎?漁人曰:魚已死矣,何能為?曰:無苦也。乃以魚與仙公,仙公丹書紙納魚口中,擲魚水中,魚即躍躍而去。俄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色如木葉而飛去。 又嘗以數十錢使人散投井中,以一器置井上呼錢令出,錢皆一一飛從井口出,悉入器中。 又嘗為客夏致冰雪冬設生瓜棗,能拍床使行,指蝦蟀及諸蟲飛烏燕雀魚鰲之屬使之舞,皆應弦節如人,止之即止。 仙公與人俱行,能令去也三四尺,乘虛而步。或有請仙公,仙公意不欲往,主人強之,不得已隨去。行數百步言腹痛,止而外地,須臾死,舉頭頭斷,舉四支四支斷,便臭爛蟲生,不可復近。請之者怖遽走,告仙公家,見仙公故在堂上。此人亦不敢言之,走遠死處,已失尸所在。 陶碑云:公馳涉川岳,龍虎衛從,詭譎惆儻,縱倒河山?!墩嬲a》云:亦能乘虎使鬼,無所不至。 仙公又感太上授以霹靂火府雷法,策役雷神誅伐不道。時有神廟,此神常使往來之人未至廟百步必下騎乘步行,否則立致變怪。廟中有大樹數十株,上有眾烏,人 莫敢犯。仙公乘車過不下,須臾有大風回逐仙公車,塵埃漫天從者皆辟易。仙公乃大怒曰:小邪敢爾。以手指風風便止,以符投廟中樹上烏皆墮地而死。后數日,廟 樹盛夏皆枯,廟屋尋火起焚燒悉盡。 嘗至武康過主人家,主人病祭杞道精,精人使仙公飲酒。精人言語不遜,仙公大怒曰:奸鬼敢爾。勸五伯曳精人付 柱鞭脊,即見如有人牽精人出者,至庭抱柱解衣投地,但聞鞭聲,血出流離,精人故尚鬼語乞命。仙公曰:赦汝死罪,汝能令主人病愈否?精人曰:能。仙公曰:與 汝三日期,病者不愈當治汝。精人乃見放病者,果愈。 又嘗過華陰,有大蛇為妖,化美婦惑一士人。仙公乃作田夫驅黃犢而耕回,語士人以蛇妖狀,復引視古井中蛇所啖人骨,教令東走。其蛇在網帳中張口將向士人,仙公即時為斬蛇,又誅小蛇無數,以符令士人服之,俄吐蚯蚓蝦蛛之類甚多,士人乃無恙。 于時有一道士頗能治病,從中國來,欺人言我已數百歲。仙公知其誑,后會眾坐,仙公謂所親曰:欲知此公年否?所親曰:善。忽有人從天上下,舉坐矚目,良久 集地,著朱衣進賢冠,入至此道士前。曰:天帝詔問公之定年幾許,而期誑百姓。道士大怖,下床長跪答曰:無狀,實年七十三。仙公因撫手大笑,忽然失朱衣所 在,道士大慚,遂不知所之。 《真誥》云:公長于變幻。 初仙公嘗于刻門紫蓋山修煉,值天寒衣服藍縷跌足而行。時有屈氏二女見之,憐其忍玲,夜作雙履次日往獻。暨至則仙公已去,所煉丹爐灰尚溫,二女撥灰得丹一粒,分服之,自是即不饑,后俱隱去,時人以為得仙。又在旴江麻姑山小有洞天修煉,鑿五井以象五行,上應五星。至今其泉消息盈虛從一至五周而復始,若有度數焉。 《上清集》云: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別傳》云:仙公幾經行七十二處修煉,皆有仙壇煉丹靈跡。 最后于合皂東峰建臥云庵,筑壇立竈以煉金丹,于時瑞氣祥光照暎山谷,嘗于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漲,金沙騰沸,至今丹池之內金沙自沸。 又嘗于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檮藥,因墮藥一栗許,有飛烏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烏嗚作丁當杵日聲,世名檮藥鳥。 仙人琴高嘗騎雙鯉訪仙公于臥云庵,相與置酒酣飲醉而臥,及醒雙鯉已化為石,仙公乃以雙鶴與之,琴高遂乘鶴去。雙鯉石至今在后山問。 仙公煉丹既成,乃藏之于東崖石室,曰:吾以待廣積功行,超度草品,醮謝天地,然后服之。庶幾三天書名,九霄列職,無愧于心也。 《別傳》云:仙公丹成作頌曰:流珠流珠,役我形軀。奔馳四海,歷覽韋書。披尋不悟,惟思若愚。焚遍金召,燒竭汞珠。資財蕩散,抱膝長吁。吾年六十,功效 躊躇。賴師指授,元氣虛無。窈冥中起,恍惚中居。真陰真陽,一吸一呼。先存金鼎,次認五爐。離火激海,坎水升虛。玉液灌溉,洞房流酥。天機真露,萬類難 如。真人度人,要大丈夫。天長地久,同看仙都。念茲在茲,語吾記吾。 仙公山居,嘗慨然念窮魂滯魄沈淪惡趣,于是刪集靈寶經誥撰成祭煉大法、生天寶錄、靈符秘訣等,奏聞天帝建立法壇,每于三元八節吉日良宵,普召地獄魂魄詣壇祭煉,行持之后屢有感格。 《別傳》云:甲午歲下元祭煉時,有一鬼王長五丈衣徘袍稽首再拜,言曰:諸鬼每蒙真仙祭拔數百萬眾俱獲超生矣,且聞北帝勸示云:葛真人祭煉年深,名書金蘭上列天曹也。言訖而退。 吳主嘗清齋焚香延仙公,訪以仙道,于時弟子張泰言、孔龍、鄭思遠等侍仙公,對曰:仙道微妙,夫學道者,從微至著自陟邇遐,國君萬機之余能清心守一,其則不遠矣。吳主嘆美其言。 《別傳》云:吳主曰:朕以暗昧未達玄旨秘典齋直修真捷徑,道經之品何者為先?符圖秘要何者為妙?仙公避席曰:學道求仙先修戒行方見漸階,道行既立乃可服 食,靈藥導引元氣,咽納和津,呼吸陰陽,如此可為地仙。救度災厄卻禍來祥者須齋直,此經出《太上靈寶洞玄大道無極自然真一五稱文》中。其文義趣弘深,難可 藥.舉,唯九轉還丹金液玉醴,皆得乘云駕鶴,白日升天。如《大洞真經》誦之便可升舉,《三皇內文》五岳十地神洲七變七寶靈圖內篇皆上仙之所寶,至尊至重可 度陽九百六之災。真人超邁三界者由此道也。吳主書之金簡,.,封以玉函,終身欽奉焉。 太子登以仙公有道術,筑別館延之,訪以長生之道,對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 無搖汝精,乃可長玄。此廣成子以告黃帝者也。今殿下位居儲副,將嗣大寶,要在清心寡欲,遠佞尊賢,拔擢英豪,光宅天下,燮調四序,撫育旱黎,此四海無疆之 休也。太子善之。 《別傳》云:嘉禾二年正月朔日,辭太子而去。 一日仙公辭吳主曰:山林微賤久藉恩庇,今當違遠丹陛,恐未有再見期,愿陛下息兵子民推誠惠物永安宗社長享太平。 吳主曰:卿名隸丹臺,豈久淹塵世者也。 嘉禾三年正月一日登括蒼山、,謂弟子張泰言鄭思遠等曰:吾比為吳王所留未誦洞經,于是以所受上清靈寶諸經精心研誦。 赤烏元年戊午十一月初一日甲子,太上遣天吏以金簡玉書冊文錫命仙公。 第 一錫命曰:太上玉書勁無上學仙弟子葛玄,先世苦行累劫立功,損身布施濟度危亡,積感太上,遂令名注玄都上仙定籍,是故英明智慧誕降德門,所以才質玉秀馨蘭 清發,天姿逸穎卓然挺拔,道模淵偉獨步旱萃,高辭世榮抱樸尚質,注意仙經含光守一,徜徉林麓不戀朝市,慈心度人拳拳不輟,道德既充宜有錫命,今賜子天寶羽 服丹霞繡被,飛羅之裙芙蓉寶冠,金真神虎仗命魔幢,役海召山所為在意。 第二錫命曰:無上學仙弟子葛玄,索隱翻經長齋靜念,存思專精苦而不倦,再錫子八景玉輿龍駕乘云,項生圓光,金章玉文以酬宿德,紀綱道門后賢仰止,秉持法輸太上尊教,三天所詮矣。 第三錫命曰:無上學仙弟子葛玄,體德弘道開化未悟,普濟草品俱超妙覺,功成名揚高真信伏,三界草靈尊奉穆穆,恩盈十方咸濟所欲也。宜錫子位為太上玉京太 極左宮仙公,總統三界六天大魔王之官,主行三洞經錄,給真仙玉童玉女各五百人侍真,左執九曜之華嬸,右捧洞玄之真經,龍旅虎節游行上清九宮,一年三朝太上 玄都玉京金闕,太上錫命天帝承書一如三天故典,天帝諱遠,奉勑命告行于霍童山。 仙公乃謂門人曰:五芝吾已盡服,受書已定,當以七年秋八月十五日上升也。 王氏《神仙傳》云:葛真人七世修積方證左官仙公之任。《別傳》云:昔十方諸天啟請真王大帝演說《九霄大梵雷霆玉經》,勁元卿等可同太尉黃鐵雷霆大使尚父 等侍衛瓊輿,上登三境,奏聞元始求旨流傳。俄頃二帥還奏曰:百辟會集于三省。大帝遂升元皇洞真之筆,諸天車從火鈴侍衛部眾詣三天門下,首謁太上玉京左官仙 公于天機省,次謁九州都仙于天樞省,后謁三天大法師于太玄都省。又元始天尊昔勁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判雷霆太省事,太上玉京太極左官仙公判雷霆玄省事, 三天大法師判雷霆都省事,浮丘大仙會書雷霆三省事。乃知仙公天職亦在三省矣。 赤烏二年正月一日,仙公登勞盛山精思念道,是日中感太上授以千真科戒,乃與眾真演說勸戒未悟流傳于世。時吳主于方山為仙公立洞玄觀。 《金陵六朝記》云:仙公于方山上得道,白日升天,山有洗藥池名白上池見在。《建康實錄》云:今方山猶有仙公煮藥鐺及藥臼在。 仙公弟子五百余人,入室者張泰言、孔龍、鄭思遠也,及李參、王玄沖也。 《別傳》云:于時李參蜀郡人,及王玄沖訪道鶴嗚云臺嵩山少室問,聞吳有仙人葛公,往師焉。問曰:道始于元,無先無后,無古無今,不審孰為先后?仙公曰: 本無先后左右高下貴賤形象之殊,是以字之日道也。仙公又曰:子宿命當度世,遂于天臺山立壇授《五岳真形圖》,告之曰:此太上傳命之信,西王母之所尊,執山 神魔王皆得役使,三界奉.迎也。又以《太上金丹大經》、《靈寶自然五稱寶曜文》、《三皇內文》、《大有妙經》、《金真玉光靈書紫文》、《大洞三十九章》、 《太霄隱書》、《明鏡圖錄》、《金書玉字》幾十卷,及大極龍騰芝草告盟仙官各令佩帶,令入室弟子鄭思遠具宣口訣云?!督鹆炅洝吩疲喊字俣?,仙公弟子, 亦白日升天。 仙公嘗告思遠等曰:吾昔從左元放所受《太清》等丹經,今悉以付汝,然上天禁重勿傳非人也。若有志心之士宜依四極明科盟跪授之。其諸品符錄洞真洞玄洞神真經等,是太極真人徐來勒授我。此乃上方禁文,自有飛仙守衛,吾升舉之后可傳諸名山洞臺,勿閉天道也。 又以仙藥各一丸并流明七曜紫丸之丹與令服之,既服丹即神怡體輕不復饑渴,乃謂玄沖等曰:子等當還嵩山齋三年,復往王屋山精思大法也。玄沖等請留侍,曰: 子心但存我我即可見,不必依戀也。嵩高諸真當復教子矣。后五年復當付子秘訣,成子之道,方得洞視無形如明鏡中物也。又謂曰:子等當處闈風臺三百年,然后乃 升天耳。夫仙道有即時升天者,亦有十年數十年百年數百年,亦有千年數千年至萬年而后升天者,由其挺分與功行多少也。未得升舉之時,皆居五岳名山,及八海中 十洲三島,其中皆七寶宮殿瓊樓玉房,仙藥眾寶尤多,不可名狀,鸞鳳、麒麟交躍戲舞,玉樹、瓊林自然音樂,凡仙人之未升舉者,多居此諸名山也,要在勤而行之 耳。 《別傳》云:玄沖等長跪曰:竊聞有七圣披七色法服,而二圣高仙或在終南、赤城、嵩山,不審何經所載,可得聞一否?仙公曰:高仙是南極真人與南極侍郎也。所謂十方神仙化形是正真也,《七圣玄紀》云:赤君下教變逵與六弟子俱皆顯姓名也。 仙公以升舉有期,當立壇醮謝天地山川百靈,乃于福庭之中筑壇名八景,擇吉日登壇告謝天地。于時天花舞空神光燭天,至赤烏七年八月十五日,忽仙樂寥亮旖幢翳天麟駕羽車浮空杳至,仙童玉女靈官翊衛下降壇所,有飛天神王手捧玉詔謂仙公曰:太上有命。仙公再拜受詔。 詔曰:勑無上學仙弟子靈寶經箓大法宗師葛玄,久專至道善養胎精,演真經祭煉于沈魂,集仙典開明于后學,可謂陰功濟世,密行齊真,名隸玉都身歸天界,可特 賜玄位為太上玉京太極左宮仙公,總統二界六天大魔王之職,主行三洞四輔經錄事,可于甲子歲八月十五日午時上升,徑赴闕庭。仍賜玉函金丹仙衣等,太上詔命天 帝承書依法啟迎,一如三天舊典,勑天帝諱遠奉旨告行于合皂福庭。 仙公受詔畢,跪服金丹,遂與弟子言別,登著衣臺身披離羅之服,頭戴芙蓉之冠,項負圓光,手執玉簡,絳裙朱履玉佩嗚坷,坐八景瑯輿,霓旖絳節前后導從,仙童玉女左右擁衛,祥云白鶴盤繞碧空,冉冉而升。弟子鄒明等攀戀不已,于是仙公停駕空中,賦詩二篇,然后上升而去。 其一曰: 真人昔遺教,愍念孤癡子。蔽邪不信道,禍亂由斯起。
其二曰:身隨朝露曦,悔恨何有已。罪大不可掩,流毒將誰理。 冥冥未出期,劫盡方當止。轉輪貧賤家,仍復為役使。 四體或不完,整躉行乞市。不知積罪報,怨天神不恃。 大道常無為,弘之由善始。吾令獲輕舉,修行立功耳。 三界盡稽首,從容紫宮里。停駕虛元中,人生若流水。 臨別屬素翰,粗標靈妙紀?! ?/b> 我今便升天,愍念諸儒英。大道體虛元,寂寂中有精。
其三曰:視之若冥昧,窈窈中昭明。莫言道虛誕,所患不志誠。 奚不登名山,誦是洞真經。一諷而一詠,玄音徹太清。 太上輝金容,眾仙齊應聲。十方散香花,墦煙梅檀聲。 皇娥奏九韶,鸞鳳諧和嗚。龍駕翳空迎,華蓋曜杳冥。 偷閑劫仞臺,帝釋欽降庭。八王奉丹液,抱漱身騰輕。 逍遙有無間,流朗絕形名。神童俠侍側,自然朝萬靈。 飄飄八景輿,游宴白玉京。七祖生福堂,先亡悉超生。 王侯能篤信,必為天下貞。大人體至德,一切蒙其成。 散誕游山水,吐納靈和涎。煉氣同希夷,靜詠道德篇。
仙公上升時年八十一,仙公在世時恒托一桐木幾,及上升后其幾化為三足白麂,時出山上。至心宗玄一,冥感今乃宣。飛駕乘九龍,飄飄升紫煙。 華景曜空衢,紅云擁帝前。暫紆蓬萊宮,倏忽已賓天。 偉偉眾真會,渺渺陵重玄。體固無終劫,金顏隨日鮮。 歡樂太上境,悲念一切頑。誰能離死壞,結是冥中緣。 悠悠成至道,無有入無間。微妙良難測,智者謂我賢。 若能弘眾妙,輕舉升神仙。 。 陶碑云:三足白麂百齡不異其質??缀贰稌洝吩疲合晒玫篮?,幾遂化為三足獸,至今上虞人往往于山中見此案幾,蓋欲飛騰之兆也。 初仙公嘗游會稽,有賈人自海中還,云經一神廟,廟神使主簿傳教語賈人曰:欲附一書與葛公,可為致之。主簿因以函書擲賈人船頭,如釘著不可取。及達會稽輒以報仙公,仙公自取之,即得題曰:太極左宮仙公也。 賈善翔《高道傳》曰:乃東華小童君書也,字皆科斗古文。 仙公嘗著《道德經序》及《清靜經傳授次第》,又著《斷谷食方》三卷,《入山精思經》一十九卷,集《慈悲道場九幽大懺法》十卷云。 唐書藝文志云葛仙公錄狐子方金訣三卷 |
|
來自: johnney908 > 《黃庭經及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