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從哪里說起呢?
不妨先從一座文廟的命運來感知鄭州吧。
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鄭州文廟。今天的鄭州文廟,已經是一座活在鄭州人記憶之外的建筑。
鄭縣衙署舊址,就是現在的管城區委大院。區委門南那條路,舊稱衙前街。在衙前街北端,東西走向的便是老城最長的干道--東西大街。文廟坐落于東大街的路北(今鄭州軸承廠內)。 唐宋時,凡府州縣所在地都有文廟。文廟一般都建在一個城市風水上好的地方。 鄭州文廟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75年),風吹雨打,那個時代的建筑先后消失在歷史的深處,只有文廟屢毀屢建,始終在舊址挺立。文廟的幸存,得益于'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得益于中國人對孔子的愛戴。
無論統治中原的是漢族、蒙古族還是滿族,文廟的尊位始終未被動搖。《鄭縣志》記載,文廟多次重修、重建的原因,多系火災。其中較大的一次仿原貌重建發生在元順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鄭州文廟再遭大火,毀壞殆盡,于是'部議重修,按畝捐款,土木大興,歲兩度始克告成'。這是史料記載中鄭州文廟最后一次大規模的重建。鄭州文廟規模最大時是在元代,當時占地37畝,有五進院落,東西配房200間。
說到底,廟宇寺觀的肇始,是官民上下不成文的約定,是中國人自己找來的心靈依靠。處于童年期的中國人不僅浪漫地創造了諸神,還把不少先哲一并作為半神半人敬了起來,譬如老子、孔子。綜觀中國現存的歷代古建筑,多是廟宇、寺觀、宗祠、牌坊、佛塔一類紀念性、精神性建筑。 這種現象無疑昭示:在我們先民的生活中,神靈曾經占據著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現實中的文廟卻只能寂寞委屈地活著,它幾乎被鄭州人遺忘了。 這種精神性的遺忘在鄭州人的歷史記憶中可以說是致命的。 作家齊岸青用一種憂郁的筆觸寫道:我們可以用浪漫瑰麗形容楚湘文化,用慷慨激越吟歌燕趙文化,用神奇詭異講述巴蜀文化,用婉約清麗白描吳越文化……可我們很難概括文化之源的中原文化……緣由這種根性的失落和漂浮,鄭州人在很多時間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連與古老土地最為血肉相連的建筑也很少顧及城市的個性、特色。
而范強則在《一座塔與一座城》中說,作為省會,鄭州的歷史地位與現實地位反差明顯,在歷史文化名城的環圍中顯得黯然無光。在外國人眼里,鄭州市知名度太低,許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座歷史悠久的中國內陸城市。在中國人自己眼里,鄭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細節,缺少風情,缺少韻致。 最重要的,鄭州人缺乏記憶。他們遺忘了3600年前的那段歷史,那段貴為國都的歷史。 最早在鄭州建都的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 據史書記載,黃帝打敗炎帝平定蚩尤之亂后,天下部落紛紛歸順,黃帝便在今日鄭州南郊20多公里處的軒轅之丘(今新鄭、新密交界一帶)立都建立有熊國。 這段歷史從古到今說法一致?!吨駮o年》云:'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大戴禮記》說:'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軒轅。''《史記》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有熊、軒轅丘的所在地,歷史記載很明確,就在今日鄭州。 不僅史書這樣記載,鄭州地區也發現許多與黃帝時代相當的氏族社會時期的村落遺址,存在許多與黃帝有關的遺跡、傳說。 因此,國內史學界認定:鄭州就是黃帝故里、故都。 第二個在鄭州建都的是夏王朝?!秶Z-周語上》韋昭注曰:'夏居陽城,崇高所近。'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告成、稍柴發掘出遺存豐富的夏代文化遺址多處,并且還在告成王城崗發現了相當于夏禹時期的城堡兩座,證實了史書所說'禹都陽城'的存在。 第三個在鄭州建都的是商王朝。公元前十六世紀中葉商湯率兵推翻了盤踞在今日偃師一帶的夏王朝,在亳建立了商王朝。亳就在今日鄭州市區老城區一帶。 第四個在鄭州建都的是春秋時期的鄭國。從公元前769年鄭武公立都新鄭到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以新鄭為都共計394年。 第五個在鄭州建都的是戰國時期的韓國。史書載,春秋末年,原為晉國屬下的韓氏逐步強盛,以致最后與趙、魏兩家將晉國一分為三,自立為侯稱國。接著韓又乘勝大舉東進,于公元前375年兵圍新鄭, 一舉消滅了鄭國。為了進一步發展,韓遂將自己的都城從陽翟遷至新鄭,開始了以新鄭為都的146年的統治,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
從民族發祥地黃帝故都,到中華第一國夏禹城堡;從商王朝的開國之地,到巍巍壯觀的鄭韓王城,鄭州古都展開了自己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這里保存有西漢時期的冶鐵作坊,創造的低碳鋼冶煉技術等比外國早2000多年;這里屹立有北魏時期的磚塔,顯示了1500年前匠人們卓越的建筑技術;這里有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天文學家張遂、郭守敬曾在此創造了令人驕傲的天文成就;這里有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著名大儒程顥、程頤、范仲淹、司馬光曾在此收徒講學;這里誕生了許多歷史名人,黃帝、大禹、商湯、子產、列子、潘安、杜甫、白居易、李誡、許衡等等。 鄭州還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多著名戰事發生在這里,劉邦、項羽爭天下的鴻溝漢霸城,造就許多悲壯故事的虎牢關,曹操大敗袁紹的官渡古戰場等都遺跡尚在。
可以說,鄭州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時間悠久的全國性政權都城,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在中國古都史上的地位是屈指可數的。 但是,由于鄭州為都年代距今太遠,歷史的塵埃最終掩埋了其奪目的光輝,這是一個幼年中國時代的都城之殤。而它所必然付出的代價就是——我們不得不承受5000年中國文明史中,只見后3000年文化古都,而不見前2000年文化古都的缺憾。 那么鄭州商城又是何時因何原因遭棄的呢?一個都城的宿命到底走過了哪些難與人言的軌跡? 商湯建都鄭州,由第10代帝王仲丁遷往鄭州,此后,商朝還有過5次遷都,都是為了打仗。鄭州歷史上曾5代為都,即夏、商、西周管、春秋鄭、戰國韓的國都或諸侯國國都,因此除去市區內規模巨大的城墻遺址,周邊轄區還存在一個龐大的古都群,據說有40處之多,這是鄭州不同于其他古都之處。鄭州也曾8代為州,即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鄭州僅為一個人口不足10萬的小縣城。
可以說鄭州從商朝以后就再沒有做過都城,連做中心城市的機會都很少,鄭州一直處于洛陽和開封兩個古都的光環之下,直到建國前還叫鄭縣。由于這種種緣故,洛陽和開封對鄭州始終很不服氣。
更要命的是,盡管鄭州是一座古都,但市民卻很難形成一種對鄭州這個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失落和迷茫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失落和迷茫充斥在鄭州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上下班時,在擁擠的道路上行走,他們會這么想;當朋友們聚在一起談論深圳、上海、蘇州等地時,他們依然會這么想。
鄭州為何衰落至此?其實說到底,鄭州衰落是數千年來中原衰落的大背景造成的。當南京、北京先后崛起,當洛陽和開封風光不再時,鄭州也只能是愴然無語。 【文博河南】文學+文史+文搏,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