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劉的博客里,第一次知道了大汖(音chang)古村。古村是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梁家寨鄉的一個自然村,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40公里,距俺的家鄉才40多公里。大汖的“汖”(電腦打字從pin音),從字形上看有山有水,當地人讀“昌”更像音形字,當地人形容山水跌落之聲勢為“汖汖”。村名如此頗有探究,古村自然誘人前往,10月3日終于成行。

這是一個深藏于太行腹地,遠離塵世,已有近千年年歷史的村莊。古村風格獨特的立體式鄉土建筑,完整保留了盂縣古老的傳統與民俗,至今依然還保持著原始的古風古貌。據當地文物部門調查,大汖村發現的“鎮山大王”石像的背后有一些磨損風化了的文字記載,落款“承安五年”。金“承安五年”是公元1200年,由此可推斷古村迄今起碼已有800多年歷史。

古村房舍依山而建,房屋都用石頭壘壁、黃泥抹面、木頭搭拱、青瓦鋪頂,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整個村莊群山環繞,圍合封閉,附陰抱陽,藏風聚氣,東進西收,松柏罩頭,清泉繞村,天人合一。從外面看基本是二層的建筑還有三層建筑,一色的黛瓦黃墻,圓拱方窗秀于期間,背倚青山面對汖水,線條明快、錯落有致、結構嚴謹、渾然天成,一幅絕美畫卷,稱之為“太行山里的布達拉宮”不辱其名。
 
古村以山為基、以石為階,地形逼仄,古人就在山坡上就地取材、鑿石筑基,在砌墻時并不是一砌到頂,而是以石硂拱,小的作茅房柴屋、大的作豬舍牛棚、再大的還可以用作碾房,既節省材料又充分利用空間,而且石拱結構類似拱橋原理穩固防震,石墻砌上去砌出一塊平地再接著建房,這樣在外面看儼然二層樓舍。真正的二層是有幾間北房老屋,四只木柱到頂,中間用木板隔開,一樓用于住人,二樓存放糧食,木制的樓梯就藏于居室,木制的窗戶設計異常精美,保存十分完好。這種上下二層的結構在冀晉交界的太行山區常有發現,河北平山楊家橋鄉蹅馬村就有這樣一幢古屋,保存十分完好(見本博《初冬探班楊家橋黃龍峽》)。


相傳,古村原由馬姓人創建,后家道衰落村莊空寂,明代盂縣一韓姓發現此村遷入居住繁衍至今??箲饡r期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掃蕩,大汖古村未能辛免,數十名名民兵和村民被害,解放后的大汖村逐漸人丁興旺,鼎盛時期村里人口最多時達到500多口,改革開放后居民開始外出謀生定居,現在只有11戶17個人懷著對大汖村山山水水的眷戀留守下來了,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也已50多歲,平均年齡超過70歲。數十年過去了,大汖村現存的百余間老房,由于無人居住缺乏修繕,有30多間已破敗坍塌,40多間房屋已搖搖欲墜。


2005年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大汖、走進大汖、了解大汖,千年古村的古樸與寧靜、孤獨與寂寞、理想與現實、開發與保護,不僅僅是古村要面對的現實,更應該是整個社會要面對的現實。

村口的古槐同古村一起歷經千年風霜,曾經是大汖人土地母親的大山也逐漸回歸了大山的本色。

從石家莊驅車到大汖,最佳路線是走西柏坡高速,經行207國道到長桑橋沿S301省道(石閻公路)西行,經小覺、楊家橋到山西閻莊后接行山西S101省道(閻賈線)到梁家寨鄉,在梁家寨小學左轉進入鄉村公路,經過一個水泥攪拌站后左轉進入砂石路,直達大汖村。從梁家寨到大汖村鄉村公路約7公里,進入砂石路后尤其進村一段爬山路段較險,注意會車。或者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不放心,也可在梁家寨鄉換租一個面包車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