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偶然背后,依然是有必然的部分,那就是先把自己搞定。尤其是如何認清自己,了解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所以,對我接受的秘訓,可以用三個詞語總結: 1、認知 2、思維模式 3、格局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每一個人的認知、思維模式和格局的差異呢? 因為我現在還在讀社會心理學在職碩士,所以我現在就很清楚,每一個人成長的社會、家庭、環境、文化,對一個人的思維等起著決定行的作用和影響。 而這些固有的思維和認知,就會造成我們思維中的一些障礙、盲點。在我所接觸的這套知識系統里面,這就被成為叫做——積習, 長久以來而形成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和能力,就是被一個又一個的積習所限制的。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是由他的心胸寬廣度決定的。
1、認知 認知的背后,實際上是只是的累積,也叫作見識和閱歷。 這個其實是三個層次中相對比較簡單的。比如,我把羅胖到現在每一期的羅輯思維視頻都聽了一遍,所以我獲取了很多的一些知識。當我有了這些知識之后,就能夠對這個領域的一些問題有一定的見解,發表一定的看法等等。
2、思維模式 這里就要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兩個人同樣聽了某一個訊息、知識,比如說羅輯思維的某一個節目,雖然他們聽到的東西是一樣的,但為什么會造成他們的認知最后是有很大差異的呢? 那這個背后就是思維模式的差異、立場的差異所造就的。立場我們往往很難改變,那么就要看思維模式的差異了。 所以,我把秘訓中感悟到的一些模式,應用在我其他朋友身上,對他們進行一段時間的指導和跟蹤的時候,同樣能夠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認知。非常有效。 當然,改變這些思維模式,是需要一定的訓練的。 在我的思維框架的底層代碼中,主要有這些: 1、NLP的前提假設 2、NLP的理解層次 3、思維導圖的系統性思維能力 4、道德經,抄讀 5、孫子兵法,讀了有100遍 6、等等 那么,這在秘訓之后,結合我本身比較偏向于戰略思維類型的特質,就讓我的系統思維能力變得很強。所以,我越來越發現,我是很容易在很短時間內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的(意思就是,在這個我所感興趣的領域,在知識和認知層面超過90%的普通人)。 這也讓我在之后的創業過程中,每切入一個領域的時候,就很容易通過系統性思維框架的方法,讓新的領域的知識中和原有知識系統能夠掛鉤的時候,快速地破解新知識的系統和結構,然后短時間成為一個小小的專家了(至少夠用、能混、能吹得頭頭是道吧)。 所以呢,我的NLP在心理輔導和治療領域的能力,是聽了李中瑩老師的NLP執行師錄音半個月之后基本具備的;而我的系統排列的能力,是直接通過參與他的工作坊等,當面“拷貝”過來的,很短時間內,我的系統排列應用水準就遠超過那些跟著他混了2/3年的。背后就是有模式的破解和復制能力的存在。
格局這個東西,太難改變了;但一旦改變,可能也就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一般來說,可能5000個人里面有一個人的命運能夠改變,都很不容易的。這樣的人,一般去算命的話就算不準了。 那么怎么改變格局呢? 我所認知的,有兩種方式: 1、高大上的方法,快速的——發大愿 假的沒用,要真的大愿,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然后格局就會馬上變化。 2、潛移默化的方法,可能更有效——身份設定 問自己“我想成為一個什么身份的人?” “這個身份的人,應該是什么形象的?他每天應該是什么樣的言行?他應該每天做什么?他每天思考的是什么?” 焦點所在,能量隨行。所以,我的心思就全部聚焦在這個點上的,而利益是排在這個使命之后的,當使命達成的時候,錢是順便的事情。 最后呢,關于今天的話題最后總結一個實用點的吧。 所有訓練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形成【習慣】。而所謂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里面的高效能習慣,其實也就是“有好的效果的一些思維、行為模式,容易達到好的效果。”而任何的習慣,都是需要通過訓練去達成的。當有效的思維、行為模式,不斷地得到重復的時候,最終就變成了我們的一種不需要思考的本能,最終就形成了能力。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某一個領域的精深訓練,《思考,快與慢》中的快思考,最終形成的就是不需要任何思考的能力,最終成為本能。而這些擁有某些方面能力的本能習慣的人,就是我們眼中的專家和天才。
做一件有價值的事,然后靜靜等待,時間的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