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站樁是意拳的基礎功,是意拳的主要訓練手段。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于骨骼的結果。也就是說以骨骼為杠桿,關節為樞紐,肌肉收縮為動力,對人體進行各種活動。從事拳術練習,同樣也離不開這種原理。要想通過拳術訓練,通暢氣血,鍛煉筋骨,求得健身與實用兩個方面的效益,只有身體形體上的運動是不行的,只有精神方面的活動也是不行的,需要的是這二者的統一。站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意拳認為:所謂“拳”者,就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形式;所謂“意”者,就是精神假借之支配。樁法是鍛煉全身的功夫。意拳樁法是統一意念,統一動作、身心同時一致的鍛煉方法。 意拳站樁鍛煉的基本方法是:用功時先要氣靜神怡,思想集中,全身放松,把步位肩架安排適當,加以意念誘導。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相對靜止),去體會“不動之動”的微動。再由微動中去體會欲動又止,欲止又動,動猶不動之動。這就是王薌齋先生常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有了這種動猶不動,動靜相互為用的體會和認識,才能體會到呼吸與周身的聯系,身外的阻力,松緊力的作用,從而控制在平衡狀態下,通過持續鍛煉的過程又產生出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環下去無有止境。經常保持意力似斷而不斷,力雖斷而意猶連的景況,進而達到舒適得力的地步。 這種練功方法是無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抽象中求具體的鍛煉方法。 由于練習的目的和訓練階段的不同,意拳樁法可分為健身樁與技擊樁。
健身樁鍛煉中幾個應注意的問題 姚宗勛 1、關于放松的問題:松和緊本來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是由于人的神經、肌肉、關節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所以在練功中特別強調放松。放松后氣血才可以達到自然通暢,各種舒適感才能產生,體質才有可能加強。初學者往往苦于不能放松,愈想放松反而愈緊愈僵。放松并不困難,關鍵在于必須做到自然。 全身放松在于精神、肢體兩個方面:首先應從精神放松著手,自然而然地形成,例如:思想上在想,我現在站著是在練功,并總琢磨自己站的姿式對不對?符合不符合練功要領?豈不知思想已處于緊張狀態,當時所需的姿式必然造作,肌肉反而不能放松。如果自己認為是在公園散步,觀賞著美麗的景色,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甚至嗅到松柏樹散發出的陣陣香氣,當時不過按輔導者的指導,擺個架子站立著休息一下而已,這時的思想和肢體將自然地進入練功狀態,正是健身樁所要求的放松狀態。 站樁過程中,有時有意念假借和意念活動。肌肉也在相對的緊張工作以保持身體的起立和姿式的平衡。所以不是絕對的松,而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時松時緊,時緊時松。要做到松緊適度,也就是常說的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初學者有人把下沉當做放松,實則下沉不是放松,放松是使肌肉松馳,但身體還要有挺拔之意猶如云端寶樹,聳立沖霄。 有些人認為,既然是練功就得用勁才能得到功夫。這種想法不但為患者所不取,即使是從事技擊訓練者亦是一大錯誤。王薌齋先生曾說過:“形體愈松,血液循環愈暢,氣力增長愈快。如用力則身心發緊,全身失靈,甚至有血氣阻塞之沒弊。學者不可不知”。 2、關于精神集中的問題:練功時的各種意念活動,都是在精神寧靜的狀態下進行的,逐漸進入到忘我境地。一些初練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困難,愈想排除雜念,體念愈多,造成精神緊張。為此,歷來養生家設有許多方法,如外寄內托、固守一處等,對初學者可能有些幫助。不過,最好還是聽其自然,任思想隨意活動,把精神稍稍引向比較快樂、舒適的事,避開煩惱的事。同時把注意力放到體會周身體各部位是否放松,何處有緊張感覺,然后調整一下。或者把思想引向一個幽美的環境,設想身臨其境地觀賞美景。或假借躺在微波蕩漾的水中,隨波微動,在溫暖的日照下,舒舒服服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風光。總之,用這些辦法不強制排除雜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雜念的作用,久而久之,練功時自然而然地不再產生雜念,而達到忘我的境地。 有些初學者,在精神比較安靜時,往往昏昏欲睡,這雖是一種正常現象,對健康也有益無害,但昏昏欲睡不是功法所要求的忘我,真正的忘我應該是雜念不生,思想專一,神光內熒,猶如明月清潭,塵埃不入,精神活躍而內斂的狀態,久練者自可達到這種境地。 為了減少外界干擾,在練功初期固然應該盡量選擇比較清靜的環境。但是,為了適應功法要求,在練功中應鍛煉鬧中求靜,能夠適應外界各種不同條件,對外界各種干擾,不產生厭煩情緒,順乎自然,怡然自得,進而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忘掉自己的境地。 3、關于呼吸問題:站樁時是用自然呼吸,即呼吸完全聽其自然。因為,呼吸本身是人的生理本能,一有矯揉造作,往往有害無益。站樁鍛煉中雖有時要求口微張,但盡量用鼻呼吸。練習者不應過多注意口鼻的呼吸,更絕對不應故意長呼吸或憋氣。 練功時間長了,雖然是自然呼吸,但并不同于平時的呼吸,形成了腹式呼吸。即每次呼吸小腹部位均有一張一癟的感覺,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逐步達到勻、細、深、長。最佳境界是完全忘記呼吸。當時的感覺應是周身毛孔均已張開、放大、所有毛孔都進行著呼吸,與外界空氣交流著。達到這種境界會感到非常舒適,但不能強求,練習日久自可出現。總之,呼吸必須自然,不可人為地追求或控制,這是練站樁功的一條重要原則,學者必須切記。 4、要遵從一般醫療體育的基本要求。如衣著要合體,薄厚適度,不饑不飽,練功前排除大小便。選擇空氣清新、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的場地去練習。夏日不可在陽光下曝曬,冬季要避免冷風直吹,出汗后注意當風著涼等。總之,初練時力求避免或減少外界的不良干擾或影響。 5、凡初學者必須對自己的精神狀態及身體健康狀況心中有數,并且與醫生和輔導人員密切配合,以便隨時得對相應的指導,選擇力所能及的姿式與恰當的意念活動進行鍛煉,充分體現量力性原則,從而取得最佳的鍛煉效果。 6、運動量的掌握與控制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鍛煉的進步和效果,同時也影響著鍛煉的興趣。在鍛煉中既要使潛在的能量發揮出來,又不能使體力過分消耗。就意拳訓練內容來看,其本身就包含著對自身進行再認識的過程,要做到“舒適得力,適可而止”,具體靈活地掌握和控制運動量,初學者最好是留有余力。 與其“運動量”有關的諸多因素,應綜合在一起來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單純片面地追求某一項指標作為“運動量”大小的度量標準,并認為是找到了捷徑,這是錯誤的認識。例如:有些病患者或是拳術愛好者,由于想盡早醫好病患,或更快地掌握拳術要領,就去以“恨病吃藥”的態度去鍛煉,片面認為:出汗越多效果越好,姿式越低療效越高,時間越長體會越多,意念越激烈越緊張就能進步得越快等等,這種脫離具體實際的想法、做法往往導致欲速則不達,事與愿違的結果。 意拳站樁的運動量控制在:心臟的搏動及呼吸的次數不失常態;當日除練功外,沒有其他過大的體力勞動的情況下,次日清晨起床時,不感到疲勞。總之,在練功時要留有余力,練功后應精力旺盛,這就是運動量恰到好處的標志。 7.站樁不是擺空架子,起關鍵作用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初學站樁往往把精力放到姿式上,及力地追求“正確”姿式,唯恐姿式走了樣,會影響療效,其實這樣的想法和做法,不但影響了精神集中、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則,而且束縛了精神和肢體的“解放”。 應該認識到:一成不變的“標準”姿式是沒有的,站樁的姿式是為其鍛煉的內容服務的,因此要依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就站樁的姿式而論,它是內在力量的外部表露。之所以稱它為運動,之所以能夠祛病健身,是由于通過意念誘導,使機體內在活動逐漸加強,使肢體間與臟腑內在聯系加強,從而使整體處于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最佳運動狀態。這就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道理。 8、由于每個人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變程度、生活習慣,以及資歷、愛好、性格、經歷的不同,站樁過程中的感受、反應、現象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可有以下幾種反: 酸痛感:站樁開始的前幾天,肩、臂、腿、膝等處,多少有酸痛疲勞的感覺。一些引身體受過傷或開過刀的人,站樁初期疤痕處有時也會發生瞬間的疼痛。有的人病灶部位會出現反應,如神經衰弱者出現頭痛;胃腸病患者腹痛;肝炎患者肝區痛感在練功時甚至超過平時的疼痛的程度;甲狀腺腫患者站一段時間后,脛部有針刺感覺等等。這些都是練功后自然的生理反應,一般在三五日即自然消失。這些反應是好現象,說明站樁引起了機體生理活動的巨大的變化,新陳代謝功能得到了提高 麻脹感:站樁時經常出現發麻脹的感覺,最容易出現的部位是手指或整個手掌,有的人臂、腿、腳也會出現這種感覺。練一段時間后,皮膚上好象有螞蟻或小蟲爬的感覺,出現部位不定,臉上、手臂上,有的甚至身上也會出現這種“蟻走”感覺。所以能有麻、脹感覺的出現,是練功后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暢通,血流加快的一種表現。 溫熱感:練功過程中,會產生溫熱的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是手和腳。隨著站樁時間和日期的推延,全身均產生溫熱的感覺。練功中由于意念活動強烈,會使身體出汗。一般來說,出汗的多少與運動量的大小成正比。病患者練功時,身上出汗說明運動量已經很大了,應適當控制,不要超過自身能力,以免影響醫療效果。 振顫感:站樁穩定的姿式,需要四肢肌肉保持持續性的收縮狀態。因此,隨著站樁時間的延長,工作著的肌肉群就要發生程度不同的振顫現象。練功初期,振顫輕微不見于形,但用手撫摸時能有所感覺,部位是由膝到大腿。繼之,振顫明顯,大腿內外側肌肉有規律、有節奏地顫動。再進一步,身體外形上可看出顫抖現象,有的人顫抖得幅度很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顫抖以后,由于肌肉耐勞能力和神經系統控制能力的增強,顫抖漸變為振顫,最后不顯于外形。 不同感:站樁過程中,會出現兩手位置高低明顯不同的現象,但練功者主觀感覺上卻認為抬得一般高。若將兩手擺成一般高,反而自感差異顯著了。這種不同感還表現在機體內部。例如,練功中會感到一側身體發麻、發脹,而另一側無此感覺;一側局部疼痛,另一側則不痛。兩側胳膊抬得一般高,負荷是一樣的,但兩側從手指到肩部沉重感覺顯著不同。有的人一側手很熱,另一側手冰涼。還有人一手五指的溫度均有差異。 形成以上現象的原因,不外植物神經活動失調,肌肉松緊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體局部病灶的影響。這些異同現象,有的人在站樁兩三周后,即獲改善;有的人經較長時間才見好轉。 舒暢感:站樁練到一定階段后,由于大腦內部抑制作用的增強,代謝、循環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體就會產生一種特別舒暢的感覺。練功時,如醉如飄;練功后,輕松愉快。這種舒暢感隨著功夫的加深會愈益顯著。 技擊樁 姚宗勛 一、站樁為什么是練習拳術的基礎 拳術上所講求的力量,不同于一般生活和工作中的習慣用力方式和習慣用力的方法(如搬重物、拉車子等),而有其特殊的含義和內容。一般稱自身原有力量為“本力”,而通過拳術訓練獲得的力,則稱為“功力”,也就是拳術專項素質所特有的力。俗語說拳“打寸勁”,要練拳首先就要“摸勁”。關于技擊上所需要的這種“勁兒”,叫什么名字呢?意拳的前身形意拳叫“渾圓勁”,太極拳稱“圓勁”,還有些拳種稱“合勁兒”、“整勁兒”。不管名稱有多少,實際上都指的是一種勁兒:就是上下、左右、前后的意力達到平衡、均整的狀態。意拳傳統上稱這種勁兒為“渾元力”。沒有渾元力作為學習拳術的基礎,就談不到如何掌握技擊的功夫,而求得渾元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站技擊樁。為什么技擊樁是學習拳術的基礎呢?有下面幾條理由: 1、采用一定的姿式,在靜止狀態下容易集中精神,做到凝神定意,掃除萬慮,從而達到神不外馳,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 2、在相對靜止不動的狀態下,通過意念假借的誘導,才容易摸到似松非松、松而有緊的意中力,進而體會到牽一處而動全身的整體爭力。 3、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通過意念活動,容易控制并變換力的方向。 總之,在相對靜止狀態下,比在運動的時候容易集中精神、調節松緊、照顧整體、發現弱點(即不足之處)。 王薌齋先生常說:“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拳”,就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形式。“意”就是精神支配之大意和假借。技擊樁不僅僅在于它的外形構成技擊的基本間架,更重要的是它內容的含義。外形的東西可以反復模仿求得形似,而內在的精神力量,就需要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適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誘導才能求得。 二、技擊樁就是經過健身樁的練習后,進一步增強體質,求得以下技擊的基本條件 1、使精神凝重渾厚,忘我無懼,斗志昂揚,大有當之即摧之概。 2、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渾然一體的渾元力。也就是要求在剎那間調動身體各部位相應一致地發出最大的力量。 3、鍛煉神經、反應靈敏。只有這樣,力的發出才能迅速剛勁。 三、技擊樁的三項基本要求 練習技擊樁也要貫徹健身樁的三項基本要求,全神貫注、周身放松、呼吸自然暢通。 1、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是要在應敵時能全神貫注從容應變。 2、要求身體放松。目的是因為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時,常常不自覺地隨之用力僵滯,所以練時要相應放松,這樣才能使動作敏捷、反應迅速。 3、呼吸通暢。目的是只有保持呼吸的通暢,體力才能持久。 四、技擊樁的一般要領 站樁時,首先要自我放大,設想己身如參天臣人,昂首獨立在一望無垠的大地上。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偉氣概。同時用意聯想:四面八方都以本身為中心。練時要形松意緊,周身關節要形曲力真,不要有絕對的力量。骨縮筋伸,即所謂“筋有力而骨藏棱”。頭頂上好象有一繩子系著,腿的四周象有東西支撐。周身鼓蕩、內外牽連、推挽不動,穩如泰山。雙膝撐撥,有撥地欲起之意。肩要撐,肘要橫,撐抱互相作用,力量的分配要撐三抱七。胸窩微收,背緊胸松,小腹松圓。周身大小關節無處不曲,曲折處都假想有力牽引。整體則要有撐裹迥還,旋撥不已之意。全體收斂、毛發森立、直豎如戟,若如臨大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五、技擊樁的站法 技擊樁在外形上與健身樁有所區別。健身樁為兩腳平行開立的姿式,即立穩平均之站立。技擊樁則要側過身來站,很象部隊操練中的“稍息”動作。采用這樣的步法,是為了隨時應付技擊之需。這樣的姿勢便于起動,出擊靈活、身體重心穩固,暴露面積小,有利于攻防動作的實施。技擊樁的步位與健身樁不同,兩手的位置也與健身樁有所區別。健身樁多為雙手平行對稱之位置,而技擊樁雙手的位置就有了前后、高低之分。但無論怎樣變化,總以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左手不到身體右去,右手不往身體左來、向前推不逾尺、向懷抱不粘身為基本原則。雙手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變換出許多樁法來。 (一)渾元樁 求得渾元力的樁法故名渾元樁。練功時,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自然直立、全身先挺一下,再把全身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眼睛前視,略看高處,遠望天際,目光凝聚內斂,兩手自然下垂,兩足跟并齊,腳尖分開如立正姿式。而后將左腿(下述各樁均以左式為例)順著腳尖所向的方向邁出一步。步子的大小以前腳能自由提起而不靠后腿的幫助為準。足跟要虛,在邁出合適距離的一步以后,左腳再往左橫移大約一個腳的寬度。這時兩腳的位置的形狀即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前人所謂“腳不丁不八”,故名“丁八步”,又名“半八步”。步子不能過小或過大,步子過小影響整體的穩定性;步子過大應拳諺所說“步大不靈”。總之步子以合適為好。兩足前后力量的分配為前三后七,也就是后腿為支撐腿。采取這樣的步位是為了能夠隨時隨地前進或后退,能保證步法的有力靈活。步子定位以后,逐步調整下列部位:左膝微屈,膝骨凸出部位力微向前指,足趾有扒地之意。同時右胯向后略靠,胯關節處力向后指與左膝前指力相引。此所謂意拳之爭力,即一個向前一個向后,方向相反,力量相成的矛盾力量。爭力乃意拳之核心,在后面有專門論述。下肢動作調整好以后,再來調整上肢:兩手徐徐抬起高與肩平,手心向內,左手心的位置與左腳心的位置相對,右手心的位置與右乳部相對,上臂和前臂彎曲的角度不可小于九十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約四、五公分。兩手虎口稍撐,十指分開各個指間如夾有棉絮。在調整了身體的外形以后,開始注意意念假借。我們要設想整體環抱著一棵大樹,不單是兩臂環抱,胸腹、大小腿等處也都向里接觸樹。隨之我們要設想:兩手和雙臂抱著這顆樹做往上撥、往下栽、往前推、往后拉、往外扒開、往里擠合等等動作。但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動作越慢越小越好,意念中雖然不能將樹引動,但似乎有隨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顫動之感覺。有這么一點意思就夠了。同時要注意凡身體與樹近觸的部爭,如胸腹、大小腿等處,皆有應合兩臂微動之意。周身關節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站渾元樁,還要注意以下各點: 頭:頭的位置對人的整體運動非常重要,不同的頭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姿勢反射。頭頂好象有線上提,似頂非頂、頸直而微擰,左足在前時則左擰,右足在前時則右擰。下頦微收、頸下若能容球。 肩:脊柱骨自然豎直,兩肩松垂,向左右稍稍擴張,腋下如能容球,心窩微收,胸虛背圓,即前人秘謂“肩如擔擔”。 手:兩手相距約三拳,十指分開,虎口微撐而指尖微斂。掌心內吸,有持物不使墜落之意。掌心內吸配合手指外張,似有線繩束縛,欲張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伸時都不許超過鼻子。舉忌過高,按忌過低,前伸不過足尖,回撤不可貼身。 齒:上下要銜接而微錯,不可用力扣合。 舌、鼻、耳:和健身樁要法相同,從略。 腿:兩腿支撐身體用的力,大約是前腿三分,后腿七分。兩腿外緣似有力微向內滾裹,同時兩膝似有力向外翻張。 步:前后腳的距離,以后腿不必用力,前腳就可以提起、前進、回收都能隨意動作為準。步的訓練,后面章節詳述。 下面就渾元樁來談談用意的問題。意拳講求的是一個“意”字。王薌齋先生說要“揣摩意中力”,我們在站技擊樁的時候,就要在這“揣摩意中力”上下一番功夫。意和力是什么關系呢?薌齋先生說“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任何力的再現都是意念支配的結果。王先生還說“意即力也”,進一步說明了意與力的關系。初練站樁時要求做到用意不用力。到一定的階段,則要求做意到力到,最后達到更高的階段,則應該是意力不分,意和力成為一體了。若求技擊應用非達到意力不分不能得到拳中奧妙。 以渾元樁抱樹的意念來談一談“意”的訓練:在開始練渾元樁的時候,只要求單一設想,把樹推、拉、提、栽、開、合等等。在有了初步的感覺,確實有樹推不動,拉不動的意境存在。進一步就要打亂意念的順序,在想把樹剛提起來就往前一推,或者剛把樹栽下去又橫著把它扒開,亦或剛合上又往后一拉等等。因為在實用的時候,用力就沒有固定的順序,所以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就不能按事先編排好了的順序去練習。再提高一步到了高級階段就應該有一種摸糊的感覺,又想把樹推開,又想把樹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壓,結果什么都想,什么又都沒想。總之是一種哪兒都有一點意思,又都什么也沒有的模模糊糊的感覺。其結果培養出來的是:不碰上就什么也沒有,而在哪兒碰上哪兒就有的奇妙境界。模糊的感覺實際上是精神的高度集中而不是發呆。按拳術老前輩所述,習拳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義”,也就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記了水的存在,正因為忘了水的存在,游得更悠然自得,就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