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名人王應尊 王應尊,字久悟,1907年3月生于陽高縣席家灣村。1925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肄業,1927年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王應尊黃埔軍校畢業后,曾歷任國民黨第1軍第1師見習官排、連、營、團、族長,第90軍第28師少將師長,第27軍中將軍長,國防部中將部員兼西安綏署干訓團學生總隊總隊長等職。 王應尊個人簡介 王應尊,生于1907年3月27日(農歷二月十八日)。字九五(久悟),太平堡村人。1922年~1925年在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大同)讀書,肄業后入黃埔軍校第5期步科、中央軍校高教班第8期,1927年畢業。先后任國民黨第一軍第一師見習官排、連、營長,1935年任第1師3團代團長,參加追堵紅軍;1937年4月任第1師1旅1團上校團長,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4月任中央軍校第7分校15期第5總隊9大隊大隊長,1939年8月任第42軍191師少將副師長兼中央軍校第7分校軍官訓練班主任,1940年5月調任西北游擊干部訓練班學生總隊少將總隊長,1941年11月調任第90軍28師副師長,1942年4月任第90軍28師師長,1946年6月任整編第27師中將師長,1946年任整編第27師中將師長,1948年3月在宜川戰役中被解放軍俘獲后逃脫,5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干訓大隊大隊長,1949年3月任西安綏靖公署干訓團學生總隊總隊長,12月27日在四川新津投誠。新中國后王應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四等云麾勛章、抗戰勝利勛章各一枚。并任解放軍西南軍區司令員高參,中將軍銜;大軍區撤銷后,轉業到政協四川省委員會任第一、二、三屆委員,四、五屆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第五屆候補委員和第六屆中央委員。離休前為政協四川省委員會第六屆常委、民革中央第七屆監察委員會委員、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委第六顧問、四川黃埔同學會第一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省分會理事。 王應尊抗日壯舉 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后,在省立三中的王應尊參加了罷課運動。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他棄學投奔革命,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1926年,北伐戰爭中,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除炮科、工科、政治科隨軍北伐外,步科留守廣州后方,擔任保衛工作,駐防各要地進剿土匪,平息叛亂工作。自此走上南征北戰的戰斗生涯。王應尊最有影響的幾件事:一是1935年,王應尊的部隊參加圍堵紅軍的戰斗。二是在抗日戰爭中屢立戰功。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1師1旅1團上校團長的王應尊率部參加了淞滬抗戰。當時日寇投人海陸空三軍主力,企圖一舉拿下上海。參加抗戰的國民黨軍將士,同仇敵愾,奮勇抗敵血濺楊行。英雄氣概可歌可泣,英勇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在保衛大上海的戰役中,1旅旅長劉超寰和1團上校團長王應尊腿部負傷。1945年王應尊任國民黨第28師少校師長,指揮全師參加豫西西峽口戰役,在友軍的協同下,連續四個月艱苦戰斗,全殲日軍139聯隊。該師傷亡官兵400余人。戰后王應尊被晉升為第27師中校師長。三是中共在轉戰陜北,保衛延安的歲月中,王應尊當時是國民黨胡宗南部下第29軍27師師長,是胡的鐵血骨干。胡部駐西安,試圖圍殲共產黨和八路軍。為了生存,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發起延清戰役,胡宗南第29軍2萬余人被打垮,8000余人被殲,軍長劉戡自殺,屬下將領除王應尊外,其余或斃或俘,無一幸免。在戰斗中王應尊趁夜色逃出包圍圈,回到洛川。毛澤東稱此役為西北戰場第一大捷。 王應尊晚年生活 王應尊在國共之間是個非同一般的人物,也有許多傳奇故事。他晚年除在四川和全國文史書刊上發表一些回憶文章外,還有幾部專著。如《胡宗南部“追剿”紅軍概況》、《胡宗南集團1946年發動晉南戰役紀要》、《李文第五兵團在川西投降紀略》、《整編二十九軍瓦子街戰役就殲記》、《血濺楊行劉行記》等。一些反映我軍西北戰場的戰事書籍、寫胡宗南的回憶文章中,都有關于王應尊的片斷。1995年在四川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