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毒菌有8招 如何識別毒菌呢?一般來說,有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艷,菌帽上可能會有疙瘩、紅斑、溝托、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有的毒菌摘斷后通常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此外,還可以用以下8招來辨別毒菌: 一、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菌類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下,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二、看顏色。有毒菌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變色。 三、看形狀。無毒菌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菌菌蓋中央一般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稈上一般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四、看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無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濃,一般呈赤褐色,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 五、聞氣味。無毒菌有特殊香味,無異味。有毒菌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六、測試。用蔥在蘑菇蓋上擦,如蔥變青褐色則有毒。將少量新鮮牛奶灑在野生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 七、煮試。在煮野生菌時,放幾根燈芯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野生菌煮熟,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八、化學鑒別。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野生菌,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王云) 吃菌子把三關 采購關:采摘或選購野生菌時,應該注意:既有菌托又有菌環的真菌很可能有劇毒,不要采購;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不要采購;糞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 加工烹調關:采購回來的野生菌要認真挑選、刷洗,避免雜菌參雜,煮熟炒透后再吃。 食用關: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只吃一種。要限食量,不要連續幾餐都吃,食菌不宜喝酒。最好買曾吃過、沒發生過任何危險的野生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