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 2011-02-21 22:05閱讀:120 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大家都知道,你想學好任何一種拳,任何一個流派,都必須了解這個拳種的特征。不但你要知道它,而且你要理解它,僅僅這一點還不夠。還必須通過你的大腦,在你練拳時在動作上體現出來,這樣你才能練好你的拳。古老的陳式太極拳,經過古人總結,它具有八大特點,現敘說如下: 一、第一特點: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拳論云: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直以氣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從四個拳論來看,太極拳是用意練意,行氣練氣的拳。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三奉令而行,一舉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后行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后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耙孕男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特點。 二、第二特點: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拳論云: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3、“松腰圓檔,開胯屈膝”; 4、“神聚氣斂,伸手放長”; 從上述拳論可看出,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身軀上下放長,含胸拔背,是以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檔和開胯屈膝的姿勢下用旋裸轉腿來倒轉虛實。外表看來是腿部纏絲勁的表現,實質是內部促使腿的放長。這系列的放長,又促成全身的放長,使身肢在運動中產生彈性,形成了棚勁。全身放長,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有放長,就不易發生努責、鼓勁的毛病,為自然松開和全身放長提供了條件,所以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成了陳式太極拳的第二特點。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它是符合胡克定律。胡克定律講的是形變與彈性關系。一般來說,形變與彈性關系是比較復雜的。而彈簧的彈力和形變關系較為簡單,實驗表明,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F與彈簧伸長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k是彈簧的倔強系數)。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上述的論述是符合科學 加載中... 內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的。 三、第三個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拳論云:1、“運勁如抽絲” 2、“運勁如纏絲” 3、“任君開展和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4、“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畫完歸烏有”。 從上述拳論可看出,太極拳的運動必須如抽絲狀。抽絲是旋轉的抽出來,因直抽于旋轉之中,自然形成一種螺旋狀,這是曲直對立的統一。纏絲勁或者抽絲勁都是指這個意思。因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四肢同樣會產生一種螺旋的形象。所以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太極勁。練純熟后,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可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所以此為太極拳第三個特點。 四、第四個特點,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拳論云: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br>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實?!?br>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br>4、“尾閭中正神貫頂;上下一條線?!?br>從上述的四條拳論看,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的轉換,可耐久不疲。因此練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為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的分清虛實,也就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實。這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落點的虛中要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有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初學時,動作可以大虛大實,以后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后達到內有虛實外面不見虛實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 五、第五個特點,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論云: 1 、“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 2 、“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br>3 、“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缺陷?!?br>4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從上述的拳論可以看出,在練拳過程中,你想一動帶動全動,必須以腰脊為核心,因為腰是左右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太極拳動作要一動全動,那么在運動路線上就不能單純的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后做彎曲動作,而必須將腰脊聯合起來,使運動的路線形成一條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間曲線,以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腰脊為中心才使周身九個主要運動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依次貫串起來。同時,還要做到周身無缺陷,貫串如九曲珠,此功夫才可進展達周身一家。所以以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是太極拳的第五特點。 六、第六特點,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拳論云: 1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2 、“收既是放,放既是收?!?br>3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4 、“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述的拳論上看,可知太極拳運動并不是以一動帶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練架時能夠進一步的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樣加大了練功的運動量。具體練法,在手法上遇到往復要有折迭,在步伐上遇到進退,需有轉換。在開合、收放是要有收既是放和放既是收的意和勁。這個特點需在螺旋式纏絲運動輔助來實現。如果發勁出現斷勁,就要將這種發勁的余意連續下去。萬一意斷了,則要運意、勁的余神接續下去。為了要做到這一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流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余地,這就可以一氣呵成。 七、第七個特點: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論云: 1 、“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薄皹O柔軟,然后極堅強”。 2 、“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3 、“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復,以精神意氣為本,用久自然貫通也?!?br>4、“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用剛名,以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br>從上述的四個拳論看,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去掉僵勁,使它柔軟下來,這個時期愈長,則愈可把僵勁處理得更徹底,人們稱它為柔化階段。 在柔軟的情況下,要向具有彈性的堅剛方向發展。我們要彈性剛,不要“生鐵”似的剛。所以“松”,意為由放長身肢來達到松開,由松開的放長來使身肢產生彈性。彈性的加強,則成為棚勁,棚勁正是太極拳要求的彈簧勁,此就是太極拳所要求的剛。只有具有這種剛,才能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 八、第八個特點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的運動 拳論云: 1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2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 、“初學宜慢,慢不可癡呆;習而后快,快不可錯亂?!?br>4 、“形抗五岳,勢壓三峰,由徐入疾,由淺入深。” 從上述拳論所述,初練太極拳時,動作應慢,可將時間放長。動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機會,才能檢查出不順遂的地方,但慢不能停頓,慢不能癡呆,此為慢的速度。熟練后可漸漸加快,縮短一趟架子的時間。但慢轉快,同樣也要有一個限度,既要做到雖快,但動作仍能沉著,仍能表現出勁別來,不發生浮飄及錯亂。這是說一套架子的時間問題。在這種能快能慢的前提下,用到每一個拳式時則須將這快慢的對立統一于一個拳式中,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時最快,以后復慢,如此周而復始。所以太極拳的每個拳式都要經過能快能慢的鍛煉,這樣才能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眲撛煊欣谧约旱臈l件,并能達到快慢相間的統一。這是太極拳的第八特點。 以上八個特點,是從太極拳拳譜中精煉出來的。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練拳經驗,早已成為現實練習太極拳的準則,也是人們練太極拳應遵守的原則。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論何門、何派及國家規定套路也好,只要仔細的研究、觀察,這些外表上雖有差異,但其內中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共同特點。所不同的,僅是有的明顯的表現于外,有的用暗勁的方式隱藏于內。這說明太極拳流行至今數百余年不為其它武術所同化,而仍能獨具一格,就是以上這些理論及特點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學習太極拳,一定要明白及掌握這些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三、陳式太極拳的核心部分 上述介紹了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想一下這八個特點均能上身練出來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個一個地練,等你把這八個特點在盤架子中能表達出來時,慢慢練好了。但這么多的特點,首先應抓住哪幾個呢?哪幾個是最核心的。從陳式拳組成來看最主要的是意、氣、拳三者的結合。所以從八大特點來看,最主要的是第一特點及第三特點。第一特點是在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及第三特點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因為陳式的核心也可以說秘訣是用意練意,用氣練氣,關鍵在于練氣。陳式拳內氣是“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法”。大家對氣沉丹田均能理解,雖然有許多習拳者,練多年太極拳而得內氣的不多,但他們也知道,太極拳要練內功,關鍵在于內氣的運行。而陳式太極拳的練習多了一個“丹田內轉”。所以拳更不易練了。但想練好陳式拳,不論是老架、新架、小架均要明白及掌握它獨得的內功練法“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法”。 要練好此法,是有一個途徑,一個方法問題。如果你相信的話,你先可以練我所講述的“太極內功六步功法”。通過此功夫的練習,可以得氣快,可自我感覺到氣滿自身及氣沉丹田?!暗ぬ飪绒D”可以把陳式拳里一個動作抽出來練,陳式拳的第一金剛倒碓完了之后接懶扎衣的一個過渡式,拿出來練,內氣就可以轉起來。在練拳之前,把它們拿出來單練,練完后再練拳,堅持一段時間我想你的內氣就會有感覺了。第二是纏絲法。陳式太極拳由于是“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僅氣沉丹田出來的勁是抽絲勁,丹田氣一轉動,外形的表現是纏絲勁。陳式拳有這樣一個要求,“內不動,外不發”。那就是說:外形的動作,是有內氣來牽動的。纏絲勁實質上是內氣在體外的一種體現。如丹田氣在右側由外向內吸氣,右手手心向下,小指一側由外向內纏絲,為順纏絲。順纏絲為棚勁。丹田氣由內向外呼,右手有里向外纏絲為逆纏絲。逆纏絲為捋勁。纏絲勁以順逆纏絲為主,順、逆纏.絲是陳式運動軌跡的基本纏絲,從它可以化出十二對方位纏絲來組成陳式拳的運動軌跡及陳式拳的空間立體曲線。十二對方位纏絲如下: 十二對纏絲 逆纏 順纏 上纏 里纏 進纏 大纏 左纏 下纏 外纏 退纏 小纏 右纏 大家都知道,陳式拳的纏絲法很重要,纏絲勁的內涵是心神意氣纏繞抽絲,其外部表現是形體的螺旋運動。纏絲勁的纏法很多,說法不一,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易記易練的纏絲法;記起來,學起來簡易。你只要記住:手上的纏絲:你的意念放在肘關節,你的肘關節由外向里即沉肩合肘為順纏絲;同時肘關節由里向外開即松肩開肘為逆纏絲。 腿部的纏絲:凡腿向外旋轉為順纏,向里旋轉為逆纏兩腿的纏絲為一順一逆。身上的纏絲,是胸腹相合為順纏絲(氣入丹田);胸腹相開為逆纏(氣出丹田)。上述是講了纏絲的定義即區別,用這個定義來講述上面的十二對纏絲: 1 、左右纏絲即左右云手; 2 、進、退纏絲即左右倒攆猴; 3 、大小纏絲即左右懶扎衣; 4 、里外纏絲即左右野馬分鬃; 5 、上下纏絲即金雞獨立、金剛倒碓。 你明白了纏絲法,就可以對陳式拳的每一動作進行解剖,每一個動作均是有若干個纏絲組成的。這樣你就明白拳的形之后,再把內氣的流動即《氣沉丹田及丹田內轉》法兩者配合起來,也是拳論所說的內外向合。也是練陳式拳大家一致公認的,“內不動、外不發”,形體的纏絲是有內功的內氣所牽動表達出來的,這樣你拳練下去就會越練越有味道。所以說練陳式拳首先要抓住,內氣的流向即外面的纏絲二個方面,如果你不明這兩點,陳式拳就不易練了。 當你抓著了這兩點之后,你就會知道陳式拳雖然是八個特點,但是實質上是一個特點,因在練拳時,不能孤立的對待這些特點,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因為練拳時每一個拳式必須集中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的過程:(特點l)拳在運動中要具有彈性(特點2 )并且要靈活的虛實變換(特點4 )動作的外形要順逆纏絲(特點3)使其練拳時內外向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5 )和相練不斷地一氣呵成(特點6 ) 并要表現出剛柔相濟的勁向(特點7)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8 )這是太極拳應該具有的特色,不知你平時練拳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