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領子、西服和軍大衣(中國生活記憶之80年代)
假領子的發明,才是真正的原創產品。
魯迅先生曾說:"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 據說是時尚之都的上海人創造出了假領子,因為這個城市的人講究"面子",年輕人不穿件襯衫,總覺得不大對勁,尤其到了天冷的時候,光穿毛線衣,里面沒有領子,就會變成難看的"和尚領"。 假領子其實是真領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內衣服裝,只是一件領子而已。它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只保留了內衣上部的小半截,穿在外衣里面,足以以假亂真,露出的衣領部分完全與襯衣相同,所以美其名曰"假領子"。 假領子用零頭布做,不收布票,也便宜,像襯衫一樣尺碼齊全,非常受年輕人的青睞。有些人會備上好幾條:白色的、灰色的、淺咖啡色的,輪換著穿。平常上班一般穿深顏色的,耐臟。里面穿一條假領子,外面是毛線衣,再外面是中山裝,對著鏡子一照,感覺還挺好。如果里面的假領子是紅格子的,在那時候也算是很驚艷的一抹異色了。 而且假領子還要從上海南京路上買來的"上海貨"才像樣,因為上海產的假領子是樹脂領,相當挺括。有了假領子,即使去相親或者和女朋友見面,也不會心虛。但有一點要注意,房間里溫度高了,額頭上出汗了,可以脫去外衣,毛線衣萬萬脫不得的,因為里面的"假襯衫"就只有前面的兩片布,后面一片布,再加兩三個紐扣,還有兩個布帶套住臂膀,以防"假領子"向上"跑"出來。 如今有上海人甚至愿意出高價購買當年的假領子,只是物質生活飛速發展之后,作為過渡手段而退出舞臺的假領子已經很少再有留存了,它屬于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屬于談資,屬于見證。 1983年8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西裝短褲最近風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淺綠的西裝短褲,配上金色的腰帶、中筒絲襪、高跟涼鞋,成為上海姑娘時興的夏裝穿著。 1984年,上海一家照相館的櫥窗里還立有寫著"這里出租西服"的牌子,以此迎合人們喜歡穿西服照相的愛好。當時最著名的王開照相館,才有婚紗、西服租借,在依舊流行中山裝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普通照相館很難找到一件西服,有的新郎拍照時穿的西服還是新娘在婚前親手做的,雖然領子看上去還有點皺皺巴巴,卻已然成為時尚一族。 后來便有了"中國特色的西服",但沒有用領肩熨壓機壓過,所以穿起來總有一種馬褂的感覺。而且看上去特滑稽的是,穿西服者總保留著袖口上的商標,腳上卻還是一雙布鞋。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召開后,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體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國的西服熱。 現任《時裝》雜志社社長周長青說,西裝熱開始逐漸遍及大江南北、城市鄉村,西裝大普及是對盛行多年的"老三裝"的反動,其深層的原因是基于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渴求。《時裝》上轉引了《東京新聞》上的文章標題:"中山裝,再見"。 著名的設計師郭培回憶說,80年代剛從事服裝設計,她曾經設計了一款白色一粒扣西服,用的原料是9毛一米的庫存桌布,生產出來后,"賣得那個好啊,賣時裝就像賣大白菜一樣。"機關里的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場上賣菜的 滿大街,不分人群,到處都流行穿西服。"全社會都是白領了。" 但在這個階段人們不太會穿西裝,在什么場合穿西裝并不講究,盡是皺巴巴的不成型。西裝里還有墊肩。因為成品服裝還比較少,加上也比較貴,一般都是到裁縫店去做。各種各樣西裝在服裝店里冒了出來,每家裁縫鋪都做西裝,什么料子都能做西裝,隨便貼個商標就敢穿在身上。 那時男士喜歡把雙排紐扣西裝解開,褲子上愛掛一串鑰匙。 1984年春天,一位香港的親戚寫信給劉先生時附上了一張生活照。"看到他身上穿的那件西裝,我眼前一亮",劉先生當時完全被照片上的花格子西裝迷住了。一心想趕時髦的劉先生拿著照片找到一家裁縫店,花了200多元,做了一件花格子西裝。 拿到西裝后,劉先生卻開始退縮了。"圖案確實有點'花'",他父親看到這么"花"的一件西裝,也給劉先生做起了思想工作:"太不穩重了。"就這樣,劉先生將西裝掛好放進了衣柜。 1985年秋天,他出差到廣東時帶上了那件西裝,"不穿太浪費了,沿海地區肯定比我們這邊開放"。一開始,劉先生還有些擔心,到那邊一看,人們大多衣著時髦,"我穿一件花西裝,根本就不算什么"。劉先生說,那是記憶中穿這件衣服最坦然的一次。回到貴陽后,他又把西裝掛好放回了衣柜。 原中國服裝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于宗堯回憶: 那時的款式太一般了。1986年我去法國,我帶了兩套西服,還有一件上衣。到那覺得這衣服都沒法換了,面料、款式、做工都不行,和人家的比太差了。于是就穿著那一套衣服呆了好幾天。第二年是帶模特隊去的。領隊的女的在后臺掉眼淚了。覺得跟人家同臺表演的外國人沒法比。那時候就感覺到我們衣服款式的落后。 80年代中期,陡然又見中國民眾在冬季來臨時,不分階層、不分男女、不分職務、不分老少地幾乎每人一件軍綠色軍用式棉大衣。 究其原因,一是時髦青年進入舞場等娛樂場所后,需要著裝單薄,而當時交通工具又以自行車為主,所以室內服裝無法適應室外的寒冷氣候,購一件裘皮大衣按當時的經濟水平又很難做到。加之剛興起來幾年的防寒服衣身太短,不能保證腿部溫暖,這時的權宜之計就是花上相當于一般月工資三分之一的價格去購一件價廉物美的軍綠色棉大衣。 年輕人一旦率先穿起,軍大衣竟成了新潮時裝。 或許是軍大衣確實價格適中,又暖又輕,或許是中國人求同從眾心理很強,一時各工作單位發放福利品時也常有軍大衣。各級領導干部去工廠、農村視察、檢查工作及勞動時,凡冬日總是以軍大衣為外套的形象出現。再接著,離退休老干部、中青年醫生和教師等也都以軍大衣為現代、年輕、精力充沛且不脫離群眾的象征。這股軍大衣風刮了近十年,直到90年代初期,皮衣大量上市,且低、中、高檔價格能滿足不同經濟水平的著裝者需求,人們開始舍棄軍裝包括"軍大衣"了。老式的軍大衣便轉移到值夜班職員或工地民工身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