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志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無論做什么事,都很難取得成功。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抱著這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棄官而去,從此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只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韓滉讀后,連連稱奇,稱贊道:“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后果然很有作為。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后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崔鉉先后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啟示】:縱觀古今,確實是“人無志不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嘗膽,二十年如一日,終于打敗了吳國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農民領袖陳涉一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穿越幾千年的時空,至今仍是許多年輕人立志奮發的座右銘。年紀輕輕的唐朝詩人杜甫在學習“四書五經”時,就立志要“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至臨終,他仍惦記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報國之心,永遠那么執著。因此,立志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青少年中有許多人也是胸懷大志,雖然現在壯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滅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反而因此擁有了充足的時間來籌備力量和智慧。那么,從現在開始,為實現你的遠大理想努力奮斗吧! 轉載自《中華勵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