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損害大腦時,早已經不記得“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了! 作者:鑒賞師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糖尿病已躋身慢性疾病界的大佬,如果不把它控制好,它便會用“血糖異常”這種“化骨綿掌”,慢慢的造成導致各種器官和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神經、腦血管等的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 今天我們就重點看一下關于糖尿病 對大腦的損害 的最新研究--這時候,糖尿病早已經不記得“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了。 一、肥胖的“小糖人”,大腦灰質比健康兒童少 第76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年會上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伴有 肥胖的2型糖尿病 兒童,大腦 灰質體積明顯減少。 該研究納入了20名肥胖型2型糖尿病兒童(肥胖組)和青少年及20名健康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組)(BMI 37.5 vs 24.5 kg/m 2),平均年齡16.7歲,糖尿病平均病程為2.8年,平均HbA1c為7.9 %。40名參與者均未發現任何神經心理疾病,并且既往頭顱MRI沒有出現異常。 研究人員利用MRI等技術對參與者的 腦部結構進行對比 后發現: ①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腦灰質體積明顯減少(717 c m 2 vs 656 c m 2;P =0 .012),在校正年齡、種族和性別等 混雜因素 后,肥胖組的腦灰質體積仍舊低于健康組(P = 0.02),不過腦白質和總大腦體積沒什么差異; ② 雖然沒有看到兩組受試者有 認知 上的差異,但較小的腦灰質體積與較差的猜詞能力有關(P = .043); ③對患者的大腦進行 區域細分比較,發現肥胖組在顳葉的5個區域和扣帶回的1個區域,灰質體積明顯小于健康組;但是有皮質下區的2個區域和額葉的1個區域,其灰質體積大于健康組。 這個研究讓 提醒我們,糖尿病對大腦的影響可能在很早就開始了,這就為早期進行預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性提供了證據。不過 該研究有一些 局限之處--樣本量小、觀察時間短、患者和對照組的BMI存在差異、隨訪研究時檢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大腦灰質容積也是很有必要的等等,所以還需要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2型糖尿病,和老年人腦萎縮有關 早在2012年,第15屆國際內分泌大會暨第14屆歐洲內分泌大會上公布的一項數據表明,長期罹患2型糖尿病與老年患者大腦萎縮相關。 該研究納入了312例70-90歲的非癡呆受試者(平均年齡78歲,男性占54%),進行了2年的隨訪觀察,基線時有41%的受試者為糖尿病前期患者,13%確診為2型糖尿病。 隨訪觀察2年后的MRI檢查 發現,對照組大腦總體積平均 損失18.4 c m 3 ;血糖水平穩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大腦總體積損失量是對照組的1.4倍(26.6 c m 3);血糖水平惡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初始時即為糖尿病患者的大腦體積損失量均為對照組的2.3倍(分別為41.7 c m 3和42.3 c m 3)。 三、日本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全腦、海馬體均有萎縮 而就在今年,Diabetes Care發表了一項日本人的研究,該研究始于1961年,研究者對1238名(540名男性)65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數據進行了統計。 2012年,研究人員通過MRI測量了參與者大腦總體積(TBV)、顱內容積(ICV)和海馬體積(HV);評估糖尿病相關指標和TBV /ICV(全腦萎縮的指標)、HV/ICV(海馬萎縮的指標)和HV/TBV(全腦水平海馬萎縮情況)之間的關聯。 調整混雜因素后的數據顯示,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以下三個指標平均值均更低:TBV/ICV:7.6% vs. 78.2%,P<001;HV/ICV:0.513% vs.0.529%,P<001;HV/TBV:0.66% vs. 0.676%,P = 002。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不僅僅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全腦萎縮,還意味著海馬體萎縮也受到糖尿病的影響,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對預防糖尿病患者的海馬萎縮和老年癡呆癥的后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Type 2 Diabetes May Affect Brain Gray Matter Volume in Youths.Endocrinology advisor.July 7, 2016; 2,Less Brain Gray-Matter Volume in Youth With Type 2 Diabetes.Medscape.June 21, 2016; 3,Diabetes Linked to Brain Atrophy in Elderly Japanese.Medscape.uly 18, 2016; 4,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 and Hippocampal Atrophy in Elderly Japanese: The Hisayama Study.Hirabayashi N, et al.Diabetes Care. 2016;doi:10.2337/dc15-2800; (本文為醫學界內分泌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并標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