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西醫談脾胃病 各位朋友今天是2016年6月26日周四,按我和大家的約定我們又準時相約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學習中醫養生知識!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中西醫談脾胃病,具體的內容如下: 一是中醫談什么是脾胃病 二是西醫談脾胃病的具體各類 三是中西醫脾胃病的的成因 四是脾胃病的食療和藥療方案 五是脾胃病的日常保健方法 六是脾胃病人平時的注意事項 一是中醫談什么是脾胃病 1、西醫中的“胃病”是一般人對胃部疾病的籠統稱呼。最常見的疾病有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等等。慢性胃炎還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爛性(出血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等。 ![]() 2、中醫中的脾胃病是: (1)、脾胃虛寒型:特點是上腹部隱痛,泛吐清水,喜食熱飲,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細。 (2)、肝胃不和型:特點是上腹部脹痛,牽引脅肋,噯氣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3)脾胃濕熱型:特點是上腹部灼痛痞悶,嘈雜泛酸,口苦口膩,惡心納呆,倦怠乏力,舌暗紅,苔黃膩,脈濡數。 (4)胃陰不足型:特點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煩熱,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弦細。 (5)、血瘀氣滯型:特點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劇,痛處拒按,有時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點,脈細澀。
![]() 二、中醫談脾胃病的成因 1.飲食無規律,饑一頓、飽一頓,可使胃腸運動功能紊亂、消化液分泌失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快,可引起胃腸負擔過重,產生胃擴張、消化不良。 2. 過食肥甘:也即現代所說的過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肥,是肥膩油脂類的食物, 甘,為甘甜的食物。過食肥甘,可釀濕生痰,導致多濕多痰的肥胖型體質,日久還可因濕阻氣機,郁而化熱,產生濕熱壅滯的病證。 3.食物偏嗜:食物偏嗜是指長期喜食或專食某類食物,以及嗜好某種味道,日久可釀成疾病。 如: 偏好五味:五味即食物的辛(辣)、甘、苦、酸,咸五種味道。 4.飲食不潔 飲食不潔是指食入不衛生甚至帶菌有毒的食物。飲食不潔主要是病邪及有毒之物侵害脾胃, 損傷脾胃功能引起升降失常、氣機紊亂,產生嘔吐、泄瀉、腹痛、發熱等癥。相當于現代醫所說的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 5.情志因素 : 情志,又叫做“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狀態。情志對于脾胃 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調節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并不構成致病因素。心情舒暢,則脾胃氣機調暢, 納食、運化和傳導均能處于良好的狀態;反之,情志太過或不及,就會對脾胃產生不利影響, 而成為致病因素。 七情導致的脾胃病證,首先引起脾胃氣機的郁滯和紊亂。在七情當中,以憂、思、怒對脾胃 的影響最大。 憂思過度,憂使氣郁,思使脾結。久則肝郁氣滯脾結,氣機紊亂、壅滯,導致脘脅脹滿,飲 食不香,口中乏味,大便不爽或泄瀉等病證。 惱怒傷肝,使肝氣上沖,升降失調。肝氣犯胃時,產生胃脘脹痛、胸脅脹滿;惡心嘔吐、噯氣等肝胃氣滯的病證;肝氣克脾時,多致腹脹、脅滿、腹痛、泄瀉等肝脾氣滯的病證。 6. 外邪因素 外邪,是指引發疾病的自然氣候因素及相隨的感染因素。影響脾胃的外邪,主要為寒邪、燥 邪和濕邪。 寒邪多在冬季或冬末春初,氣候乍寒的時節致病。 7.勞逸因素 :勞,指過度勞累,逸,是過度安逸。 勞力過度,多損傷中氣,使脾胃元氣虛衰,出現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胃納不香、脘腹虛脹 ;勞心過度(用腦過度),思慮傷脾,致脾氣郁結,氣機紊亂,可出現脘腹脹滿,食后飽脹, 納食不香 過度安逸,缺少活動,易使體力下降、肌肉松弛、氣機呆滯、脾胃失調、運化無力,出現食 欲減退、食后難化、脘腹脹滿、大便滯澀不爽或便秘;久之,可因熱量積蓄,導致多濕多痰的肥胖型體質。 8. 素體因素 :素體,是指與生俱來,或幼時因某種原因而引起的體質。如先天遺傳缺陷,或(后天)幼時 曾患重病,未能及時調治,導致臟腑受到難以改變的功能缺陷,從而形成一種長久的體質,中醫叫“素體”。
![]() 四是脾胃病的食療和藥療方案 (1) 山藥百合大棗粥 (2)砂仁羊肉湯 (3)木耳炒肉片 (4)山藥蓮子粥 將蓮子20克浸泡一晚,再與山藥50克,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共煮粥。適用于脾胃虛弱,癥見胃脹、不欲飲食、乏力者。 (5)橘皮粥 橘皮15~20克(鮮橘皮30克),粳米50~100克。洗凈橘皮,煎取汁,去渣,與粳米同煮粥。或將橘皮曬干,研為細末,每次用3~5克調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煮成粥食。適用于肝氣犯胃者,癥見胃脘部脹痛,噯氣打嗝,遇情志不暢時加重。 (6)鮮蘆根粥 新鮮蘆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將蘆根洗凈后,切成一厘米長的細段,與青皮同放入鍋內,加適量冷水,浸泡30分鐘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鐘。撈出藥渣,加入洗凈的粳米,煮至粳米開花。端鍋前5分鐘,放入生姜,一日分2次溫服。適用于胃火盛者。 (7)枸杞玉竹粥 用山藥90克、枸杞15克、玉竹20克與大米適量煮粥;上腹脹滿者,可在粥快熟時,加玫瑰花5克,稍煮片刻食用。用于胃陰不足,癥見進食無味,口干咽燥,手腳心熱者。 (8)小米黃芪粥 用黃芪20克、蕪胡15克與大米適煮粥;用于肝血陰虛型胃病的調理。 (9)薏仁紅豆桃花當歸粥 用薏仁米30克、紅豆20克、當歸18克、桃花10克與大米適量,用于寒濕重者的胃病,常年便溏,必定體內有濕.假使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爾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體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質。 平時要常食生姜(排胃寒)、枸杞(養胃陰)、山藥(健脾胃)、扁豆(化脾濕)、小米(滋補胃)、生花生(緩胃痛)等
![]() 五、昆明古今養生為大家分享脾胃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經絡穴位保健方法 主要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
日常治法: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提拿捏脊健運法、捏拿背腰肌理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擦摩上腹散寒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按揉陽明清熱法、拿揉抖顫導滯法。現具體介紹各種手法的基本要領:
10.按揉陽明清熱法:用拇指或小魚際肌分別揉于足陽明經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為主。 11、四縫,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它不是單一的某個穴位,而是四個穴位的合稱,分別位于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關節相交處的橫紋中點。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后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治療消化不良效果也非常好。按摩時,采用坐或臥式,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壓穴位,以自覺稍痛為度。每日進行2—3次,堅持一周即可緩解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的癥狀。另外,中脘穴也是治療胃腸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
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按摩、拔罐、艾灸顫中、足三里、陽關、腎腧、陽關等穴位)
![]()
大承氣湯 【方名】大承氣湯 (2)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禁忌】使用本方時,應以痞(心下悶塞堅硬)、滿(胸脅脘腹脹滿)、燥(腸有燥屎,干結不下)、實(腹中硬滿,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依據。正如張秉成說:“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化裁】 暫無。
〖附方二〗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證 [原文]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提要] 陽明多汗傷津致胃燥內實的證治 [注家] 尤在涇柯韻伯 [原文]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注家] 成無己 [原文]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提要] 太陽病誤治致熱結成實的證治 [注家] 汪苓友 [小結] 陽明腑實氣滯痞滿證治
〖附方三〗復方大承氣湯 用法:水煎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經2~3小時后,可再用本方灌腸,以加強攻下之力,有助于腸梗阻的解除。
六、脾胃病人平時的注意事項 第一、一定好要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防止胃酸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面從而加重病情。 第五、慎食冰冷(冷傷胃陽,寒氣留駐) 第六、舒緩心情(憂思傷脾,怒氣克胃) 七、胃痛存在是一定不能吸煙喝酒,并且對于生冷刺激的食品要忌口。第八、生活中不要一有胃痛就吃藥,特別是還有其他腸胃不適情況存在的時候。 常食生姜(排胃寒)、枸杞(養胃陰)、山藥(健脾胃)、扁豆(化脾濕)、小米(滋補胃)、生花生(緩胃痛)等
![]() ![]() ![]() 古今心語: 胃病的發生絕大多數是由于飲食不當所致,預防胃病最重要的是要把好“病從口入”關(包括食物質量、數量、溫度和進食時間、進食時的心情等)。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飯時應盡量做到“已饑方食,未飽先停”。 良好的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基石,希望患有胃病的博友一定要注重調護好自己的胃,在養生保健方面應以胃為本,科學養護。祝你永遠擁有一個健康的胃,“胃口”常開,“胃氣”常存!
2016年6月26日 于昆明古今中醫養生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