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黃飲子地黃飲子治療的是內風,不是外風,所以真正的中風是不能用地黃飲子的。地黃飲子很好,但是你必須得明白它治療的是內風,跟外風沒關系,所以大家以后碰到一些中風病人,首先你要鑒別他到底是內風還是外風,到底有沒有外來的風?這個一定要鑒別清楚了,如果你鑒別不了,你就沒法給他治。 【主治】“治舌瘖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癥。” 地黃飲子治療瘖痱癥,什么叫瘖痱癥?就是舌瘖不能言,足廢不能行。瘖痱癥的病人說話費勁,兩條腿都走不了路,沒勁兒。大家注意,病人的兩條腿都不行,都走不了路,是對稱的,這種病絕對不是半身不遂。病人上半身沒事,就是兩條腿不行,同時說話也不利落了,這種情況就是純粹的內風,不是外風,實際上這種情況就是病人的腎出了問題,這是少陰腎經氣厥不治,因為少陰腎經“落舌本”,落在舌根上,所以病人說話就不利落了,舌頭不靈了,然后兩條腿也不行了,這個時候瘖痱癥就用地黃飲子。 1.方歌“地黃飲子少陰方,桂附蓉苓并地黃。” “麥味遠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須詳。” 地黃飲子是入少陰經的,這個方子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用的,瘖痱癥是一個很常見的病,它屬于內風。 大家注意一下,地黃飲子中藥物的量非常之小。像肉桂、附子、肉蓯蓉、白茯苓、熟地黃、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等各五分,五分也就是1.5克,薄荷葉7片,量非常小。中醫認為,凡是希望藥往上走,用量就要小點,并不是用量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看你干什么用。 2.地黃飲子論“陳修園曰:命火為水中之火,昔人名為龍火,其火一升,故舌強不語,以腎脈榮于舌本也?;鹨簧环?,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氣欲化作冷風而去也,方用桂附蓯蓉巴戟以導之?!?/span> 陳修園陳老先生說命門之火為水中之火,因為腎屬水。腎中之火為水中之火,過去又叫龍雷之火,叫龍火,實際上就是龍雷之火。 怎么理解龍雷之火?現在很多人對龍雷之火比較陌生了,認為人的火很簡單,清清熱就行了,你要是這樣理解中醫,我覺得就是非??尚Φ?。因為中醫的火分成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叫龍雷之火。龍雷之火越用寒藥,火越盛。 自然界也有龍雷之火,是什么呢?就是打雷、打閃,這個就叫龍雷之火。古人認為雷電是從地下升上去的,越是暴雨,越是雨大,這個龍雷之火越盛。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人體出現龍雷之火、龍雷上奔的情況,就是火往上走,那么用寒涼藥就像下雨一樣,越用寒涼藥,這個火就越盛,所以下焦的火升上來以后,就出現舌強不語(舌根兒不靈便)。因為腎脈榮于舌本,火一升就不返,所以這個人也能出現猝然昏倒、不醒人事,丹田的氣都化作冷風而去,這也是非常危險。要想治療龍雷之火,就得引火歸元。得把龍雷上奔,奔上去的這個陽氣給它引到下焦來,所以不但不能用寒藥,還得稍微用點兒熱藥,所以用肉桂、附子、肉蓯蓉、巴戟天引龍雷之火歸于下焦。 “龍升則水從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則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藥、石斛以安之。” 瘖痱癥的病人往往還有很多痰,痰涎如涌。因為龍雷一升就下雨,然后就發大水,然后水就升上來了,這就是痰涎。所以這種情況下,你光化痰不管用。所以我們有時候經常說中風病人痰那么多,化痰。但是他的痰是從底下涌上來的,你不讓它回去,這個痰會越涌越多,什么時候把人的津液全化成痰了,這個人也就完蛋了,所以化痰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為痰的根本就是水,就是人的津液、陰液所化,本來都是好東西,最后化成痰,變成廢物了。所以熟地、茯苓、山藥、石斛安這個水。 “火迸于心,則神識昏迷,方用遠志、菖蒲以開之。風動則火發,方用麥冬、五味子以清斂之。腎主通身之骨,腎病則骨不勝任,故足廢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補之?!?/span> 龍雷之火上奔,迸于心以后,人就會出現神識昏迷,所以用遠志、菖蒲開心竅。風動則火發,用麥冬、五味子清斂內火。腎通身之骨,所以腎一病,骨不勝任。為什么兩條腿都走不了路呢?因為腎主骨,腎虛了以后,這個骨頭不行了,走路當然就不行了,所以地黃飲子里面很多補腎的藥,來補腎。 “然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而火由風發,風則無形而行疾,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于陽分以散風,重濁走于陰分以鎮逆。劉河間制方之妙,汪訒庵輩從未悟及,無怪時醫之憒憒也。” 為什么地黃飲子里面的藥的藥量這么小呢?因為這些藥都是質重性沉之藥,比如熟地、肉桂、附子、肉蓯蓉都不是清輕之品。銀翹散都是清輕之品,銀花、連翹、荊芥、防風這些量都小點,這好理解,因為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但是為什么地黃飲子的這些藥全都是質重的,本來是往下焦去的,怎么開這么小的量呢?是什么意思?用比較沉重的,往下走的藥,就是為了鎮逆上的龍雷之火。但是火由風發,風無形而且走得很快,所以用輕清的薄荷(薄荷是輕清之品)為引導。 3.地黃飲子煎藥時間要短為什么這些藥物煎的時間很短?一個是因為藥用量很小,還有就是為了取其輕清之氣。中藥有四氣五味,寒、熱、溫、涼這是氣,酸、苦、甘、辛、咸這是五味。如果熬半個小時,出來的全都是重濁之味了。這個方子,我們不但要這個味,還要這個氣。如果你煮的時間長了就只有味沒有氣了。 輕清之氣往上走,重濁之味往下走。輕清之氣散風,重濁之味走陰分鎮逆,所以往上有力量就可以把龍雷之火壓下來,往下也有力量,因為還得補腎。這就是劉河間的制方之妙,也是中醫的奧妙之一,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地黃引子是這么開的。你得把這個方子的藥劑掌握了,怎么熬也得記住,如果沒記住,那是不行的。一般人對這個方子理解不深,我們要盡量深入理解這個方子。 中藥絕對不是用量越大越好,也不是熬藥時間越長越好,用量大小和熬藥的時間都是要根據你的治療法則而定,什么樣的立法決定什么樣的熬藥方法,這點張仲景是最講究的。當然后世醫家跟他學,也是非常講究的。 地黃飲子就是這樣的,我們記一個方子,連它的煎煮法都要記,因為這個環節你要是煎錯了,這個方子就也不管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