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尋國保第42彈。今天的國保表面上跟應縣木塔無關,但是卻因一個人把這兩個國保聯系了起來。這個人就是建筑大師 梁思成 當年梁思成因為一首歌謠“滄州獅子應州塔”發現了應縣木塔,其實這個歌謠還有下半句——“正定菩薩趙州橋”,如果說中國還能有一個建筑能跟應縣木塔相媲美的話,那么只有這個存在1400多年,入選小學課本的建筑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 一 先回憶一下小學課文中描寫的《趙州橋》: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說到趙州橋,就不得不說他的設計者。中國歷史上以匠藝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有無數,而以一座橋名聞千古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 李春 李春出生在盛產各種匠人的堯山,如木匠、石匠等。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堯山周圍的漢子從小就爭著上山鑿石這門藝術,學成了,就叫石匠。這些石匠天生就有一種本領——修石橋、石坊和城門石券,精通各種雕刻藝術。 李春的父親,就是當地石匠中的佼佼者。而李春,生下來就天資聰穎,尤其對算術有著極高的天賦,如果李春不放棄學業跟著父親學習鑿石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數學家。 李春對算術的偏愛,使他算起數來得心應手,幾乎能脫口而出。當時李春父親每次出去承攬石頭活,也都由李春編造預算。按他編造的預算,每項工程所備的材料都與實際使用,幾乎不多不少,不缺不余。 當初他為什么要設計趙州橋呢? 隋煬帝統一全國之后,全國上下一片祥和,經濟繁榮發展,各種交流就多了起來。當時趙州北通薊縣(今北京),南下可達東都洛陽,東至冀州,西通太行。用現在的話來說,扼守交通要道。陸地車輛,水路船只絡繹不絕。 只不過一到夏天,發源于井陘封龍山流經趙州城南的洨河,便阻止了兩岸的行人和車輛,人們修橋的愿望就越來越迫切。 修橋得有設計師啊,這時候早已在當地聲名遠揚的李春,當仁不讓被選為主設計師。 二 從隆堯到趙縣一帶老百姓中間有俗語說:修了趙州一座橋,吃掉堯城半架山。 趙州橋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是名勝古跡了,它的獨特構造獨霸世界橋梁史上千年。趙州橋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號“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圓弧拱橋,比歐洲早1000多年。” 什么叫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圓弧拱橋?它到底有什么牛逼之處呢? 從單孔橋來說,趙州橋的跨度在建成后的1000多年間,無任何橋可以超越。大橋圓弧拱跨度為37.47米。 舉一個例子,小時候我們都玩過搭橋游戲,用兩個被子當橋墩,上面搭一個枕頭當橋面。被子離得越近,枕頭就越不容易掉下去。同樣的道理,跨度越大,橋就越難建。比如在長江上,你是不可能看到單孔大跨度橋的。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當時世界上同類型橋的跨度對比,跨度最接近趙州橋的也在500多年以后才出現。 我們知道這種單孔敞肩坦弧橋,弧度是有講究的。如果你對比頤和園里同類的橋,你會發現單孔橋的弧度非常大,弧度越大,實際橋就會越堅固(可以想象極端情況下,變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這種橋最大問題是不能跨遠。 但是建橋還要考慮一個實際問題,太大的弧度,會使橋面陡升和陡降,不利于車馬的行駛。這就要求在保證足夠穩定的情況下,弧度越小越好。也就是說,大跨度單孔拱橋,扁平率決定了橋面的平坦程度。 在保證堅固的情形下,跨度越大,扁平率越低,橋面越平坦,但是建橋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大。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上述橋的扁平率。 如此大跨度下能夠保持這么低扁平率的,除了趙州橋也沒sei了。 國際上,在大跨度拱橋建設上,其實有一個平衡的標準,橋拱一般都是 半圓拱(圓心角180°),拱長約為1/2圓周 這樣的橋被認為是既穩固,又利于通行。 那么趙州橋這個數字是多少呢? 1/4圓拱(圓心角84°),拱長約為1/4圓周 這意味著,同樣的跨度下,趙州橋橋身所用的石料會節省40%以上,橋身也會減重40%以上!而且絲毫沒有減弱橋身的堅固性,還使橋面更平坦。 李春能在1400多年前的隋代意識到大跨度拱橋并不是非半圓拱不可,從而建成這種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單孔1/4圓拱橋梁結構,是建筑史簡直是一個創舉! 趙州橋另外一個牛逼之處,是它的橋券砌法。券,你理解為橋洞,在房子上,可以理解為門洞等。 趙州橋的橋券采用的是縱連砌券法,一共4層,共28道弧形石砌券并排而成。 28道拱細節 為什么要用縱連呢?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道拱券不受其他影響,有一道損壞,也不會影響整座橋的安固。 拱券安裝流程圖 砌拱券的石快長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兩石塊之間由兩組腰鐵栓牢。 趙州橋還有一個創舉的地方,便是橋的兩端各有兩個小橋券,這就是所謂的敞肩空撞券,這樣設計的好處,是既減輕了橋身1/5的重量,而且發大水時還可以起到分洪作用,減輕了洪流對橋身的沖擊力量。 趙州橋安裝示意圖 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距趙州橋僅有40多公里,但是趙州橋絲毫沒壞,像這樣的地震,趙州橋共經歷8次,大的洪水10次,以及多次戰爭的威脅。 你以為趙州橋憑借以上的構造就可以撐得住這些天災人禍么?NO,大部分人其實只是了解趙州橋上面部分的驚人構造,但是趙州橋下面部分的構造才彰顯李春偉大匠人本色。 1979年,中科院首次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勘查。很多人會覺得,趙州橋能抵御那么多大洪水,那橋基還不得在地下埋個幾十米深啊。經過測算發現,趙州橋這個2800噸的龐然大物,竟然建在只有1.58米高的橋臺上。1000多年來,橋基只下沉了5厘米! 當年,李春選擇橋址的時候也是頗為講究的,他經過嚴密的勘查和比較,才選擇了現在這個地方——平直、地層表面堅固、穩定。在1400多年前,李春竟然能夠準確地計算出,建橋處地層表面每平方厘米的受壓力量(經測量,這個重量是4.4-6.6kg/cm3,而趙州橋對實際壓力為5~6 kg/cm3),幾乎準確無誤! 三 可惜的是,那個驚為天人的建筑——趙州橋,只存在于照片里了。因為,1956年,它被徹底大修了,被修得面目全非。 趙州橋舊照趙州橋是梁思成第一個發現的,源于開篇中的那首歌謠。在對正定菩薩和應州塔進行探訪之后,梁思成帶領中國營造學社一行人來到趙縣,對華北四寶之一的趙州橋進行了調查考證。 當梁思成與他的同事們趕到趙縣城南5里的洨河岸邊時,一道雄偉的單孔弧券,橫跨于洨河兩岸的趙州橋,讓梁思成驚喜地差點跳了起來。梁思成在考察報告《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寫道:“這一次考察趙州,不單是得見偉麗驚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且得認識研究這千數百年前的結構所取的方式,對于工程力學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極經濟極聰明的控制。”表達了他對趙州橋的贊嘆和對設計建造者的敬佩之情。 梁思成在趙州橋合影 然而,看到趙州橋東面的中部,已經明顯地有向外崩倒的趨勢,讓梁思成滿心憂慮,他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修!必須盡快修趙州橋! 回到北京后,梁思成立即向國民政府上書報告了趙州橋的情況。正在他準備帶領當地村民修橋之際,抗日戰爭爆發了! 修橋的事宜一直拖到了1956年。 在明朝以前,趙州橋的一直沒有發生過太大的損壞,在1567年,因為一個船在趙州橋底下起火,燒到了橋券的縫隙,使腰鐵剝落,才使得趙州橋第一次面臨大修。但是當時修繕的時候,最大程度保護了趙州橋的原貌,使修繕后的趙州橋“勝地飛粱,依然如故” 1955年,一份《趙縣安濟橋修繕計劃》出爐。具體的計劃就不詳細說明,只說幾個要點:
兩方形石塊即護拱石 在官方宣傳中,是這樣說修繕后的趙州橋的:“宛如臥波長虹,蔚為壯觀,還在橋面增加了,民間流傳的有關張果老、魯班等人的遺跡雕刻” 百代君只想說,這樣趙州橋再美已經失去千年之前的韻味,而且,這已經不是李春設計的趙州橋了。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趙州鎮大石橋村石橋大街 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指數:★★★★ 百代旅行 一起尋找那些不可移動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