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節課講了蘇軾與政敵王安石的私交友誼和蘇軾蘇轍兄弟的手足情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什么叫人格?心理學上指的是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對己、對事、對物、對環境所顯現的獨特個性,首先表現在如何對待他人。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選擇了政敵和兄弟這樣兩個極端,那么對其他人如何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們在愛情系列講過了他和妻子王弗的故事,王弗去世以后,蘇軾續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賢惠善良通情達理,在此后共同生活的二十五年里,蘇軾宦海沉浮幾上幾下,調任十四五次,使得妻子除了黃州之外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安安穩穩度過三年以上。最讓蘇軾不安的是在“烏臺詩案”當中讓妻子擔驚受怕,更擔心自己死后家人生活無著。所以在獄中他寫了兩首絕命詩,第一首是給弟弟的,上節講了,第二首就是寫給妻子王閏之的: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柏臺”就是御史臺,漢御史府中列植柏樹,常棲烏鴉,所以又稱烏臺,“風動瑯珰月向低”的“瑯珰”好懂,就是鐐銬,有個詞,“瑯珰入獄”。前四句是寫在御史臺監獄的凄苦。“眼中犀角真吾子”,是蘇軾寫他與閏之所生的兒子蘇迨,這孩子長到三四歲了還不會說話,無法走路,蘇軾在杭州做通判時,曾親自帶著迨兒去天竺寺,請那里高僧辯才大師給他醫治,大師手到病除,還收蘇迨為俗家弟子。后來蘇軾又多方延請道人為他布氣、醫治,使他慢慢長成正常孩童的樣子。正因為這個孩子有缺陷,所以他最疼愛最不放心。從“犀角”一詞看,恐怕臉形也比較怪,但在相書上是“伏犀骨”、“龍角骨”,大福大貴的命,蘇軾專用相書上的解釋來稱兒子,其實是自我安慰。“身后牛衣愧老妻”,是直接寫給妻子的絕筆,“牛衣”是貧民百姓的衣著,《漢書·食貨志》里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愧老妻”三個字飽含著對妻子的無限愧疚,因為他死之后,王閏之就只好回老家眉山,靠耕種為生,養活他們的兒子,“牛衣老妻”,是他對妻子未來貧苦生活的擔憂。 后來蘇軾雖然沒判死罪,但仍是作為犯官發遣到了黃州,不得簽署公事,也沒有了俸祿,簡直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他為什么號“東坡居士”?就是因為要來一塊閑置的營地開荒耕種,這塊地在黃州城東的山坡上,由此號“東坡”,結果千百年來“蘇東坡”這個名字比“蘇軾”還要響亮得多。我們看蘇軾的一首《東坡》絕句: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犖確”的意思是怪石嶙峋。蘇東坡在耕作生活中,象陶源明那樣自得其樂,他曾想號“鏖糟陂里陶靖節”,意思就是日子過得很糟糕的鄉巴老陶淵明,含著一種尋開心的自嘲,不過這個名號沒叫開。古人講究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既然在朝中因為政見問題呆不住,那么就求外放,外放還不行,遭到陷害差點丟了性命,那就隱于野,不管在哪兒,他都首先要適意,求得一種心理平衡。蘇軾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描述他的田園生活: 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 “身耕妻蠶”,這就是男耕女織,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妻子會給牛治病,她的診斷比當地的牛醫還高明,蘇軾在另一封給朋友的信中甚至還提到妻子會給水牛接生。剛才我們讀的蘇軾獄中絕命詩“身后牛衣愧老妻”,他沒想到,“牛衣老妻”后來竟給了他躬耕隱居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持。如果沒有這么能干的老伴,他的“陂里”生活肯定真的會很“鏖糟”,牛也死了,飯都吃不上,他還有心情賦詩填詞嗎? 說到賦詩填詞,他的妻子王閏之沒什么文化,就不會有什么直接幫助了吧?倒也不盡然。有這么兩則材料,可以說明王閏之有時幾乎是直接參與了蘇東坡的詞賦創作。 《后赤壁賦》中有這么幾句: 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 王閏之深知丈夫酒量不大,但不能沒有,淺飲輒醉,醉后就有好詞,所以她時常貯備一些薄酒,蘇東坡知道妻子的做法,所以他才“歸而謀諸婦”,如果沒有這樣默契的配合,那一次可能就游不成赤壁,如果沒有王閏之提供的酒這個催化劑,也許《后赤壁賦》就缺乏了誕生條件,后人就讀不到“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樣優美的文句。完全可能是在類似的情況之下,蘇東坡唱出了那首氣吞山河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許觀眾朋友問:有什么根據說“在類似的情況之下”產生了《赤壁懷古》?我的根據就是請你回答,詞的最后一句“一樽還酹江月”,他的那個酒是從哪里來的?另外我有充分考據材料證明這個“類似情況”,講起來是很煩瑣的論證過程,不屬我們這個普及性課程的任務,咱們就略去,連這首詞的鑒賞,我們也略去,因為別人講得太多了,到處都有,俯首即是,再有是因為與我今天講的主題關系不大。但是我們要好好欣賞一下這首詞配音配畫的朗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還有人問,王閏之并不識文斷字,怎么會有“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如此文雅的語言?這好回答,第一是把生活中的對話經過加工美化而入賦,從而充滿了詩意;第二,長年生活在一位曠世文豪身邊,耳濡目染,也會略具文采。《候鯖錄》中記載: 東坡知潁州時,一夕,月下梅花盛開。王夫人曰:“春月色勝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慘凄,春月令人歡悅,何不招趙德麟輩來飲花下。”東坡喜曰:“誰謂夫人不能詩?此真詩家語也。” 《候鯖錄》的作者就是這位趙德麟,當時他在潁州作簽書判官,那么這一段話,肯定是暢飲時蘇東坡講起此日之會的緣由,如實記錄下來的。我這樣肯定,因為還有旁證,陳師道《后山詩話》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而陳師道當時充任潁州的州學教授,所謂“招趙德麟輩來飲花下”,就是招集潁州的這些同僚。蘇軾知潁州(今安徽阜陽)時,離開黃州七八年了,如果我們從黃州上推十年左右,蘇軾知密州(今山東諸城),那時他有一首詩也提到王閏之的兩句話“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翻譯成白話就是“孩子不懂事,你更不懂事,不找快樂,發愁有什么用?”如果我們把“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與后來的“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以及“春月色勝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慘凄,春月令人歡悅”排列起來比較,不難看出蘇軾的妻子王閏之在這十幾年耳濡目染之中逐漸發生的變化。所以蘇軾非常高興,喜曰:“誰謂夫人不能詩?此真詩家語也。” 陳師道《后山詩話》還記載說,東坡遂作詞曰:“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這就是蘇軾那首有名的《減字木蘭花·春月》: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蘇東坡就是這樣得到親人的幫助支持,反過來他又以其放達的胸懷、曠世的文采,影響教化著他周圍的人們,在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發生了質的變化的,應該是他的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來自青樓,到蘇家時,虛歲只有十一,實際年齡恐怕十歲都不到。蘇東坡說她姓王,錢塘人,但在他的現存詩文中,找不到任何有關朝云家人的記載,可見她是自小就被賣掉,連自己的父母是誰都不知道的一個可憐的孤兒。三年后成為蘇東坡的侍妾。根據蘇東坡和他的幾個門生寫王朝云的詞,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十分美麗聰慧過人的女孩。十一歲之前,她在妓院里主要學習烹茶待客、唱歌跳舞、演奏器樂等技藝,她會彈琵琶,而且彈得很好,但不懂詩詞。蘇軾在后來的《悼朝云詩(并引)》里曾說:“朝云始不識字,晚忽學書,粗有楷法”,說明她到蘇軾身邊后才開始認字,后來忽然要學書法,說明文墨已通,朝云的聰慧好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肯定是蘇軾的循循善誘。終于,這個原來不識字小女孩,成了大文豪的紅顏知己。最能說明知己程度的,是宋代費袞《梁溪漫志》記載的蘇軾又一樁逸聞: 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云,乃曰:“學士一肚子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王朝云的話實在是極其的準確,不是深交深知的朋友,不可能說得出。王安石厲行變法,蘇軾反對操之過急,司馬光舊黨上臺,把新法一律廢除,蘇軾又反對把已經初見成效、百姓已經習慣的部分也廢掉,后來新黨再度執政,把蘇軾視為眼中釘,遠得不能再遠地趕到了海南島。王朝云與蘇東坡相知極深,東坡所寫的詩詞,哪怕是輕描淡寫地涉及往事,也會引起朝云的感傷。最典型的,是關于蘇東坡貶海南島之前在廣東惠州貶居地寫的《蝶戀花》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說東坡寫完讓朝云唱,朝云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哭得唱不下去了。東坡問她怎么回事,朝云答道:“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蘇東坡被貶廣東惠州安置時,已經58歲了,他要從哪里走到位于南海邊上的惠州呢?就是現在河北的定州,等于從北宋疆土的最北部一直走到最南端。他的第二位夫人王閏之已經病逝一年,行前蘇東坡向朝云說,此行太艱難,別的侍妾都離散,你是否還愿跟著我受苦?朝云有些生氣地說:難道我連給你端水洗手都不配嗎?這話在蘇東坡詩中有記錄: 誰言此弱質,閱世觀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揮。 意思是誰說這個弱女子,只能旁觀盛衰榮辱,她是越艱難越要追隨我,不離不棄共患難,“沃盥”是端盆子、以水澆手,指代侍候日常起居。這一方面表現了朝云的可貴品質,另一方面也正說明蘇軾所具的人格魅力吸引著他的紅顏知己終身追隨。但是到了惠州僅僅十九個月零三天,王朝云就染病去世了,年僅34歲。年已花甲的蘇軾哀腸百結,先后寫了好幾首悼朝云的詩和詞,其中最令人稱道叫絕的是那首《西江月·梅》: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我們先看蘇東坡怎樣別具一格地描寫惠州梅花的獨特風貌。開篇兩句“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先寫惠梅枝干,由此說惠州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 。“海仙時遣探芳叢”是說惠梅芳名遠揚,海仙經常派遣仙使來探訪。緊接著一句神來之筆:“倒掛綠毛幺風”,莊綽《雞肋編》說:“廣南有綠羽丹嘴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于枝上,土人呼為‘倒掛子’。”詞人說這種奇異的小鳥是海仙派遣的探梅使者,倒掛枝上細細查訪。過片“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寫惠梅的花和葉:花朵潔白,就好象素面朝天子的美人,不屑用脂粉化妝,化妝反倒會損害她的美;葉子四周一圈紅色,即使梅花“洗妝”謝了,而梅葉仍“不褪唇紅”,詞人用擬人手法準確寫出了惠州梅花獨特之美。但只是寫梅花嗎?“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曉云”,早晨的云,就是“朝云”啊,明白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這兩句是說朝云情懷高潔、心靈純美,就象梅花不與梨花同夢一樣,王朝云與一般世俗女子也不可同日而語。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前幾句,恍然大悟,原來“玉骨”、“冰肌”、“綠毛幺鳳”,句句是以超凡脫俗的惠州梅花,比擬留在這位曠世文豪心中的紅顏知己------王朝云。這是一首從古至今獨一無二的悼亡詞,因為所悼的王朝云,在中國婢妾文化史上絕無僅有。 后世文人題寫朝云的詩詞極多,其中最獨出心裁的,是清初廣東人何絳的《朝云墓》: 試上山頭奠桂漿,朝云艷骨有余香。宋朝陵墓俱零落,嫁得才人勝帝王 07.08.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