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對世界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發展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面對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我們已經認識到,只有大幅提高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加快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才能走出一條經濟增長與碧水藍天相伴的康莊大道。這就要求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同時加快推進要素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早在80多年前,英國思想家羅素就下過一個著名論斷:“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縱觀人類文明史,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數千年,獨樹一幟,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維持了所生存地區的自然環境。“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是一個富有洞察力的結論,也是對中華傳統生活方式精義的重要揭示,勤儉就是一種綠色化的生活方式。如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保持勤儉、追求節約不是非要“縫縫補補又三年”,而是要大力倡導和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要盡量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需要堅持節約優先,強化集約意識,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節約集約的行動自覺;需要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推廣綠色服裝、提倡綠色飲食、鼓勵綠色居住、普及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價值觀念的綠色轉型。當前,生態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大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更重要的是推動價值觀念的綠色轉型。人類要克服生態危機,繼續生存下去并進一步繁榮發展,就必須拋棄以人類為中心、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理念,反對盲目強調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對為所欲為征服和掠奪自然。在這個問題上,儒家主張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資借鑒的。自然資源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本身就有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流觴至今,歸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和生態文化當中,仍可貢獻于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下,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中國共產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行動綱領,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探索和嘗試,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全球的“綠色化”發展理念,而且為我國進入全球“綠色化”發展理念創新與實踐探索的前沿創造了條件。
中華傳統文明中的生態理念,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也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豐沛的源頭活水。如果說工業文明是西方社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革命性創新,那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則是東方智慧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貢獻。工業文明的價值基礎是功利主義,評判的尺度是效用,通行的法則是競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借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工業文明追求利潤、財富積累和效用最大化,導致拜金主義盛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可持續和社會繁榮。人類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工業文明道路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尺度,才能判斷人類各種行為的是與非、對與錯;只有堅持并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有效轉變不擇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產方式,消除破壞生態環境的病根。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