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玉器最早見于清宮舊藏,清末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中也有著錄,可見這類玉器很早就有發現、收藏和著錄。目前考古資料顯示,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陜西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在此之前,學術界公認的齊家文化主要有兩個顯著的特征:其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征的陶器;其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然而,隨著考古學界進一步的發掘,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青海、甘肅內,出土有數量繁多、質量極為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大約統計其器類在30種以上。從目前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分析,大多是透閃石軟玉,莫氏硬度在6—6.5,來源多系就地取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也有少數是新疆和田玉。本地玉料的礦源地一直是玉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12年5月28日至6月1日,筆者與玉文化愛好者張鵬、楊雪峰、姜延亭、喬健、馬建平等一行6人組成科考隊,對甘肅臨洮馬銜山玉礦以及周邊村落進行了實地調查,并考察了臨洮、廣和、康樂三縣博物館和甘肅省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玉器,以及當地民間玉器收藏家的藏品,現將調查資料整理出來,與業界人士共饗。 圖1、馬銜山玉礦行政位置圖 圖2、馬銜山玉礦地理位置圖 馬銜山位于甘肅省臨洮縣峽口鎮,玉礦(又稱玉石山)位于峽口鎮政府北約9公里處,南西距茨泉子螢石礦點3.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4o17′,北緯35o39′6″。(圖1、2)峽口鎮這個地方每年夏秋時節山洪有黃綠色玉石沖到地面上來,當地百姓常常在河道上撿拾大小不一的玉料。峽口鎮附近的主河流是大碧河,從馬銜山有兩支支流分為上王家溝和漆家溝,這兩支支流匯集到大碧河。大碧河和兩支支流是經常出現玉石的主要河流。(圖3-7) 圖3、馬銜山玉礦周邊地形圖 圖4、大碧河支流王家溝 圖5、沿王家溝進行調查 圖6、在王家溝撿拾到的玉料 圖7、王家溝河流切割地層剖面 據《臨洮縣志》(1986-2005年,臨洮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記載:縣境礦藏受地層、斷裂構造火成巖控制,重點分布在東北部及馬銜山一帶,至2005年探明的金屬礦有鐵、銅、金、鎢等4種,非金屬礦有方解石、螢石、滑石、大理石、石英砂、白云巖、輝綠巖、角閃石、玉石、石灰巖等10種。非金屬礦有方解石,分布在馬銜山南坡的蔣家山、鷂子嶺及改河仙人洞,礦石質量佳,儲量在100萬噸以上,礦體露出地表,宜于開采;螢石分布在馬銜山南麓的泉兒灣→漫坪洼一帶,礦化帶長36公里,寬100-500米,CaF2含量高,儲量在50萬噸以上,可供開采;滑石分布在馬銜山西北焰子山至何家山一帶,礦石質量以黑嘴處為優,其余各地質量較差;大理石分布在馬銜山一帶,以上梁銀洞溝、上營軍馬場和楊家后溝礦點石質為優,適宜作高級建筑材料和工藝美術品原料、石英砂分布在改河卜拉頭溝和連兒灣山溝,以卜拉頭溝石英砂為優,白云巖分布在與榆中縣接壤的小湖灘,儲量約1740萬噸至1億噸;輝綠巖分布在中鋪鎮五戶大嘴村;角閃石分布在上梁松林溝;玉石分布在峽口鎮玉石山。(圖8、9) 圖8、馬銜山玉礦遠眺 圖9、馬銜山玉礦近景 據《甘肅省臨洮縣馬銜山一帶螢石等非金屬礦產初步普查地質報告》(甘肅省地礦局第一地質隊,1986年10月)介紹,該點處于小石馬花崗巖巖體外接觸帶。即前震旦系馬銜山群第一組條帶狀黑云二長混合巖的破碎帶中,巖層產狀115o∠50o,剖面方向30o,由南而北巖性。玉礦為淺綠灰色透輝透閃石巖,南界覆蓋。北界產狀230o∠57o。不等粒粒狀變晶結構,礦物成份:透閃石80%,透輝石大于15%,綠簾石、黝簾石小于5%,微量脈石英、方解石。透閃石呈粒徑為0.08-1.15毫米的近等軸粒狀變晶體,透輝石粒徑為0.1-0.3毫米,少數為0.03-小于0.1毫米及大于0.3-1.8毫米。石英脈沿裂隙分布,礦物成份分布不均勻,有的為綠簾透輝石巖,在巖石中尚見微斜長石的小殘塊。巖石裂隙發育,不致密,不夠玉石級。在巖石中偶見幾厘米直徑大小的團塊很像青玉。看來青玉可能在此巖石中賦存。出露寬度9.4,長度大于10米。(圖10-13) 圖10、馬銜山玉礦脈之一 圖11、馬銜山玉礦脈之二 圖12、馬銜山玉礦脈之三(夾雜黑色斑點) 圖13、玉礦上剝落的玉料 經過對當地村民的調查得知,在清朝同治年間這一區域曾有官方采過玉石,這是最早采玉的記錄。建國后,這一地域也有一些采玉的經歷,但產出玉料很少。1984年,當地又采了近百噸巖石,但是遺憾的是未找出一塊玉石。當地老百姓還在玉石山上發現有石器、骨器,偶爾發現古玉,近兩三年都被當地古董販子收走。還發現了古人加工玉器的小作坊,及剩下的邊角料,老切面的馬銜山玉料。有一個名叫劉義的采玉人談到,他采玉十多年,每年的夏天、秋天時節時常下大暴雨,山洪暴發時,就會有韭黃色的玉石沖出河床,有時還會發現韭黃色籽料,主要是出現在上王家溝和漆家溝及大碧河內,平時都是當地百姓上山采挖,數量不多。隨著玉石山上玉石的發現增多,三年前有個老板,準備在玉石山開采玉石,所有的設備,包括廠房、大型的機械都開到玉石山,然而開挖沒多長時間,就被當地老百姓趕走。 圖14、博物館藏玉璧 圖15、博物館藏玉璧 圖16、博物館藏玉琮 圖17、博物館藏玉琮 圖18、博物館藏玉斧 通過對臨洮、康樂及廣河縣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玉器的觀察,可以肯定一部分玉器原料來自馬銜山玉礦。(圖14-18)馬銜山附近地區的民間玉器收藏中,也有很多馬銜山玉料及其玉器。(圖19-28)而在甘肅東部地區也發現了一些馬銜山玉料的齊家文化玉器。(圖29-31) 圖19、當地私人收藏的玉料之一 圖20、當地私人收藏的玉料之二 圖21、當地私人收藏的玉料之三 圖22、當地私人收藏的玉料之四 圖23、馬銜山玉料制作的玉佩 圖24、當地私人收藏的齊家文化玉璧 圖25、當地私人收藏的齊家文化玉璧 圖26、當地私人收藏的齊家文化玉璧和玉璜 圖27、當地私人收藏的齊家文化帶有加工痕跡的玉料之一 圖28、當地私人收藏的齊家文化帶有加工痕跡的玉料之二 馬銜山玉石山玉礦考察成果綜述: 第一,馬銜山玉礦玉料成分為透閃石,含量最高為80%,屬于古人心目中的“真玉”。顏色主要為黃綠或灰綠色,大部分呈不透明,質量最佳者為韭黃色、透明度較高的玉料。 第二,馬銜山玉料形狀分山料和水料,然而塊度都不大,現代工藝價值較低,從目前的現狀看,不排除遠古時代曾大規模開采,以致現代玉礦資源枯竭。 第三,通過對馬銜山周邊地區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界史前玉器的調查,其玉料存在著一致性,可以肯定該地點的玉料是齊家文化玉器原料來源之一。由于馬銜山玉礦地處齊家文化范圍的腹地,在古代可能被大量開采。 第四,類似馬銜山玉料的齊家文化玉器,在甘肅東部地區也有發現,說明在距今4000年的玉石之路上不僅僅輸送的是和田玉,也包括了甘肅地區出產的玉料。 圖29、帶有馬銜山玉料特征的齊家文化玉璧(甘肅天水師趙村出土,選自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30、帶有馬銜山玉料特征的齊家文化三聯璜玉璧(甘肅天水師趙村出土,選自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31、帶有馬銜山玉料特征的齊家文化玉琮(甘肅天水師趙村出土,選自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科學出版社,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