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輝
箬橫,位于溫嶺市東部沿海,是省中心鎮。關乎它的地名來歷,一直眾說紛紜。 據史載,箬橫地名源于橋名。清《太平縣志敘水》載:“箬橫橋,沈明臣《平倭紀略》作聶王橋,地名無正字,隨意書之。”以本土方言(吳語臺州話)辯,“箬橫”與“聶王”音似。而民國19年(1930年),重修橋時,有鐫刻“聶王橋”三字的條石出土,業已證明沈明臣之言并非胡謅。由此可見,“箬橫”當初并非寫作“箬橫”,應為“聶王”。 除外,箬橫地名的出現,還有諸多民間傳說,經整理,大體分為四類。一是說抗倭英雄戚繼光曾沿著箬橫運糧河追打倭寇時,不知地名,隨見一片大箬葉橫于一橋墩處,遂在軍事地圖上記名“箬橫”二字。 二是說戚繼光追倭寇途徑時正值臺風過境。狂風暴雨,河面很急,別的雜物悉數被沖走,唯有一片大箬葉,橫在橋墩旁,怎么也不為所動。百姓皆說“箬橫”是關老爺在顯靈。 三是說古時候當地有江氏、林氏兩大家族。他們為爭地盤,常有火拼。后經高人和解,以棕箬漂水定界。棕箬漂到今箬橫中興路(原為河道)時,浮而不動,形成今日箬橫街上街頭至東大多為江姓,下街頭至西大多為林姓的格局。 四是說古時常因遇臺風造成人員大傷亡。有一次,木城河、運糧河、箬松河均發了大水。幸有一片大棕箬葉漂來,橫在橋頭,救了許多百姓。百姓以為紀念,故名。 不過,可惜的是,“箬橫”何時代替了“聶王”,甚至什么時候從橋名拓寬至地名,均無從查考。只從明《嘉靖太平縣志地輿志下》中“箬橫橋,在盤馬司西”可以看出,“箬橫”二字在明朝時已載入史冊。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箬橫”境域范圍很小,估計也就同今天的村居面積差不多。因為明朝時期,今天的箬橫,被叫做“團浦”,其境域相當于今天鎮城區、晉岙、山前等地。 那么,“團浦”這一稱呼又是怎么出現的?根據現有資料,“團浦”二字真正亮相是建盤馬巡檢司的時候,即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時屬黃巖縣太平鄉第四十五都。 由于箬橫地處沿海,且水網密織,諸主干河道都終于東海。所以,箬橫的許多河道都是帶“浦”字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文化方陣,如云浦高龍文化范疇內,就有高浦、西浦、車路浦等諸入海河道。 鑒此,經古地圖研究發現,團浦也應與河道有關,且有入海口。據史載,元至正年間,箬橫東盤馬(今屬山前)尚未一片汪洋。在明初寇患時,海賊多從盤馬一線入侵。對此,洪武皇帝大興海防,在今司城、義民、朝西一帶建巡檢司,設衙門機構,有四方護河,即今木城河(一說與今運糧河等諸主河道也有關)。而時,木城河與東海(盤馬)直線距離僅為3公里。可想而知,其極有可能通過支流進入東海。故有“團浦”之稱。 除外,箬橫在古代還有個雅稱,叫“木城”。經考究,這與兩則歷史事件。一是明戚家軍抗倭時,為防倭患,戚夫人發動軍民,在原巡檢司的基礎上,大興土木。一方面深挖拓寬原護城河(木城河),另一方面筑土城,以木裹墻。二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在箬橫施行“遷海”政策,制造無人區,并拆原居民房建筑材料,建造木城,駐兵守備。故有此一說。 那“箬橫”之名又是如何取代“團浦”的?這得從其區域面積發展說起。據史載,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太平(今溫嶺)置縣。當時的團浦區域均屬太平縣太平鄉第六都二圖。 到順治“遷海”時,廢界外都、里。康熙十二年(1672年),都、圖改為村,始“箬橫村”出現,其區域面積相當于今天的箬橫鎮城區。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改村為莊,“箬橫”之名又被“團浦”代替。 民國2年(1913年),箬橫建鎮,橋下為鄉,鄉(鎮)沿清制設莊。鎮公所設在后街的后廟。(時太平縣只有一區兩鎮編制,即城關區、箬橫鎮、潘郎鎮)。鎮制的出現,標志著箬橫境域面積邁出了歷史性關鍵一步,所轄范圍包括團浦等在內十多個莊,相當于今天箬橫、山前、貫莊、淋頭等地。爾后,隨著行政區劃的不斷改變,團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逐漸換化成今天的箬橫村及其周邊等數個村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