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大家》之22 到了唐朝中期,文人書法已經(jīng)是鼎盛時期,各種書體都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標準和矩范,出現(xiàn)了很多書法大家,初唐四杰就是楷書發(fā)展成熟的象征。作為書法最高境界的草書,同樣步入了書寫規(guī)范和理論發(fā)展的成熟期。草書大家孫過庭和他的著作《書譜》就是一本關于草書書寫規(guī)范的標準,也是草書理論成熟的重要標志。 生于吳郡富陽(唐代富陽隸屬吳郡)的孫過庭(619-691),又名虔禮,活動于高宗武后時期,官右衛(wèi)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因孫過庭的操守高潔,加之文人的特有秉性,不善處理人際關系,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后的孫過庭當時身體有疾,很少外出,抱病潛心研究書法,并逐步完成年輕時的愿望,撰寫書論,可惜未及完稿,孫過庭因貧病交困,暴卒于洛陽植業(yè)里之客舍。一代草書大家、理論家就此隕落。 孫過庭是唐代著名的草書大家兼書法理論家,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在孫過庭的草書間有“二王”的神韻,工于用筆,俊拔剛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孫過庭又善于臨摹古帖,幾可亂真而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孫過庭流傳墨跡,有《書譜》、《景福殿賦》、《千字文殘卷》、《千字文第五本》和《孝經(jīng)冊》共五種。 《書譜》為歷代公認孫過庭撰并書墨跡本真跡。書于垂拱三年(即687年),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現(xiàn)傳世只上卷。《書譜》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簽。后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后歸清內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臺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影印本出版。 孫過庭在數(shù)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因撰《書譜》一卷,于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論》。《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除《書譜》以外,孫過庭寫的《千字文》和《景福殿賦》也是書法藝術中的佼佼者。 孫地庭總結了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認為學習書法有三個階段,即平正一險絕一平正。他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條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書法家都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前進的。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關注書畫類資訊城市畫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