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隨隨便便成功的,不是哪一所學校一經媒體報道就能成為名校的。其實,成功的學校從來不是媒體打造出來的,只是媒體發現出來的而已。媒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媒體的包裝是建立在具體的實踐經驗上的。真正好的經驗總是樸素的,是鮮活的,生動的,充滿故事感的,而是不需要包裝的。 在一些人的眼中,名校是被妖魔化的。名校在創造傳奇的同時似乎也在制造著教育的罪惡。于是,關于名校的不同論調可能正在瓦解著人們對名校的信任。 何謂名校?我想,名校不僅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她在做“明白”的教育。她一定是以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為前提的,是以做有意義的教育為前提的,所以,切不要拿那些世俗的眼光來定義我要談的名校。所以,我更愿意將名校表述為“明校”。 成功的名校總是相似的。這樣的學校首先要有較好的學習性質量,所謂學習性質量,即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基,這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指標,是考試可以全面測量的,沒有學習性質量,就會失去當下;然后學生要有較高的發展性質量,所謂發展性質量,即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這是衡量學生發展能力的指標,是考試難以全面測量的,沒有發展性質量,就會失去未來;最后是學生要有生命性質量,所謂生命性質量,即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這是衡量學生生命狀態的指標,是考試根本無法測量的,沒有生命性質量,則既失去當下也失去未來。 未能成為名校的學校卻有各自不同的歸因。我姑且把原因大致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一些校長從來就沒有過改變現狀的欲望,只是希望做一個維穩型校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一所名校的成長可能恰恰取決于校長所持的愿望,恰恰源自校長欲望推動下的發展。常言說,心想則事成,反之,心不想則事不成。心不喚物,物不至。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會成就什么樣的學校。 二是有意愿成為名校,但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成為名校,于是陷入了迷茫。 三是有成為名校的想法,然后開始通過外出考察、學習來尋求成為名校的路徑,但遺憾的是,一直在學習卻從未有行動,或者說行動乏力。這樣的校長是夢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 四是在通往名校的旅程中只會模仿,不會創新。這類學校復制經驗的能力很強,也能提升學校的整體質量,但充其量是其他名校的翻版。正所謂,挖了自己的坑,種了別人的樹,始終很難走出自己個性的路子。 五是學校用心做出了自己的經驗,卻因為不會總結,而難以找到一個準確、新穎,有思想含量的概念去描述。這類學校我將其概括為“只會做不會說”,或者叫“做的比說的好”。學校做的事情如此豐滿,一旦用文字和語言表述卻顯得蒼白和骨感。當然,這里并無意主張所有的學校都去刻意給自己的做法進行命名和包裝,而是能夠把自己那些豐富的教育實踐生動地描述出來,要知道全新的概念更便于傳播和記憶。 六是敏于創新概念,但行動滯后于概念,我將其概括為“說的比做的好”。這類學校有創新精神,但總是習慣于貼標簽,涂口紅,換馬甲,其實是做了很多形式大于內容的東西,成了概念的制造商。對于這類學校要警惕的是,不在于你怎么說,而在于你是怎么做的,要知道有時候一味追求的概念可能比經驗本身的表達更無力。 七是經驗的碎片化現象。不少學校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創造了鮮活的經驗,但是整個經驗是支離破碎的,沒有中心,沒有主題,缺乏系統的規劃。正像珍珠滿地卻因為缺少一根線形不成美麗的項鏈。 八是學校創造了很有價值的經驗,但因為暫時沒有受到媒體和相關領導、專家的關注,所以缺少應有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隨隨便便成功的,不是哪一所學校一經媒體報道就能成為名校的。其實,成功的學校從來不是媒體打造出來的,只是媒體發現出來的而已。媒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媒體的包裝是建立在具體的實踐經驗上的。真正好的經驗總是樸素的,是鮮活的,生動的,充滿故事感的,而是不需要包裝的。 (作者系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周刊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