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京城名醫】衷中參西,理真術效——記“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

     real壽元調養 2016-08-08


    重要小貼士

    為了方便廣大用戶,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現已推出網絡培訓班,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學習,還能享受特惠專享價。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了解詳細信息


    ⊙作者:徐江雁

    ⊙編輯:小余



    1
    生平簡歷


    施今墨,字獎生,原名毓黔,祖籍浙江蕭山中國農工民主黨員。1881328日生于貴州貴陽,19698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先生幼時,母親多病,為盡孝道,13歲隨舅父李可亭學習中醫。1902年考入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學習,后轉而入山西法政學堂,1906年因成績優秀被保送至京師法政學堂。其間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投身國民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以山西代表身份參加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而后留陸軍部協助黃興擬定陸軍軍法,黃興病故后應邀出任湖南教育廳長。1917年應順直水利督辦熊希齡邀請,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長。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先生深感失望,又目睹軍閥混戰,遂決定既不能徹底革除社會弊端,也要盡力為民眾減輕痛苦。1921年他棄政從醫并更名“今墨”,矢志醫學革新而為墨繩。1929年親自組織華北中醫請愿團,赴寧抗議政府《取締中醫法案》。1930年同蕭龍友、孔伯華等人創辦北平國醫學院,任副院長。當年應邀赴陜西為楊虎城將軍治病。1931年出任中央國醫館副館長,主持學術整理事宜。1932年籌辦華北國醫學院,并任院長。1935年與汪逢春、蕭龍友、孔伯華四人作為北平中醫考試的主考官,負責試題命題與閱卷,嗣后遂有了“北京四大名醫”之稱。1936年創辦《北平文醫半月刊》,并親自擔任主編。1941年任上海復興中醫??茖W校董事長。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加入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后被推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委員,并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北中醫顧問等職。同時負責為許多中央領導同志做保健工作,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毛主席、周恩來等領導的多次接見。1969年,因病于北京逝世。生前遺囑,將遺體進行病理解剖,供醫學研究,并火化處理。1971年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2
    學術成就


    施今墨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他是近現代中醫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貢獻影響著中醫發展的一個時期。


    鑒于民國時期的那場浩劫,先生認為中醫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而要有高質量的中醫人才,就必須辦學,只有培養更多的中醫高級人才,中醫才會在人們心中產生影響,中醫事業才會有長足的發展。他以編教材、開學校、辦醫院為振興中醫三位一體的大事,并身體力行,先與孔伯華等合辦北京國醫學院,后又自籌創辦華北國醫學院,還創辦過中醫學校、中醫講習所和中醫研究所等,并親自任華北國醫學院院長。華北國醫學院招收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者,學制4年。任教老師均為當時醫界名宿,如姜泗長、趙錫武、趙炳南等;講授中西醫課程,開設外語和基礎實驗,保證教學質量,造就高級中醫人才。其門徒學生遍及華北各地。自1932年起,至1949年止,招生16班次,畢業學生達636人。其中佼佼者,如祝諶予、哈荔田、董德懋、李介鳴等,均是當代中醫學界之棟梁。其辦學經驗也為近代中醫教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后,他也念念不忘中醫的教育事業。19544月周恩來總理接見他時,他向周總理提出建議:成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醫學院,開展中西醫結合事業,提高中醫地位。后來中國成立了中國中醫研究院以及四所中醫學院。新中國讓先生振興中醫的心愿得以實現,先生的貢獻也使中醫有了新的天地。


    先生是中西醫結合的先驅者和倡導者。先生一生致力于中醫的發展,他熱愛祖國醫學,但不諱中醫之短,不嫉西醫之長,大力提倡革新中醫。他主張中醫與西醫并存,最早提倡互相結合,取長補短。提出“學術無國界而各有所長”;“診斷以西法為精密,處方以中藥為完善”;“無論中醫西醫,其理論正確,治療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棄不可用也”。還明確指出:“吾以為中醫之改進方法,舍借用西醫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證,實無別途。”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中醫現代化,中藥工業化”的口號。他把這一思想也貫徹到辦學方針之中。在華北國醫學院的課程設置上,以中醫理論為主,設立《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溫病條辨》等課程;以西醫理論為輔,設立了生理、病理、解剖、藥理等課程。在臨床上,他提倡中西醫病名統一,且率先使用西醫病名診斷書寫脈案,用現代科學實驗印證治療效果,指導臨床方藥。先生注重實踐,在帶學生實習時,吸收了西醫的檢查和化驗手段。還經常和西醫專家姜泗長等人共磋醫療方法,不斷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新途徑。使中醫乘現代科技之舟,奮力前進!


    他一生行醫,以“理真術效”自勉。以張仲景、葉天士之學為中心,旁及孫東宿、張石頑各家,不拘傷寒、溫熱之門戶,能夠融會貫通。他很重視氣血陰陽調和,發展了八綱辨證的思想。臨床證治始終貫穿李東垣升清陽、降濁陰、顧護脾胃的理論方法,自創腸胃病治療十法。對外感熱病,恒以清解并舉、表里兼治為法則;治內傷雜病,多用復方多法,以專病專方為常規。處方用藥,每兩兩并書,或同物分部而施,或同類相聚而用,或性味合化而治,或相反相成而佐,總以氣血升降、四氣五味為要旨,后世稱為“施氏對藥”。


    另外, 他常常把自己的驗方貢獻給祖國, 使得中醫在治療現代諸病時, 有法可尋, 有方可用。在一次中醫中藥展覽會上,先生獻出了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硬變、肝脾腫大、氣管炎等十大驗方。以后十大驗方中的“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丹”、“氣管炎丸”被制成中成藥,暢銷海內外。1959年在政協大會上作《關于抗老強身的科學根據、社會基礎和醫藥方案》的發言,并獻出五則抗老驗方。后來,他又獻出了上百個驗方,均被國家收藏。另外在他的遺囑里,他要求家人把他的遺體交給醫院作病理解剖,至此他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交給了他酷愛的醫學事業。


    先生一生因忙于治病救人而很少寫作,早年除了在自創的《北平文醫半月刊》上撰寫一些文章之外,很少著述。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將畢生積累的經驗總結整理撰成《施今墨醫案驗方合編》,希望能為后世學醫者服務,同時也為人類健康造福。臨終前他還一再叮囑其子女們:我雖今后不能再看病,而我的這些經驗,對人民是有用的,一定要整理出來,讓它繼續為人民服務。”根據其遺愿,由祝諶予、程濟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編的《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一書于198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呂景山編《施今墨藥對臨床經驗集》一書于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施今墨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中醫專家,而且是一位中醫改革家和中醫教育家,他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勇于創新不斷鉆研的科學態度,他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病人認真負責的高尚醫德,都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楷模。




    3
    治學特點


    施今墨先生不僅在醫學方面造詣很深,在其他的領域也有很大的建樹。其幼時就在父親的督促下通讀了二十四史,文史的根底深厚,閑暇時經常吟詩作賦,是一位文學大家。他認為豐富的文史哲知識對醫生有好處,他常講古人學醫之所以很容易就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文史知識??床∫劝训览砼?,道理弄清了,醫術才能有效。而要弄清醫理需要有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他在醫學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他一生追求、鉆研真理的結果。另外他還寫得一手深有功底的王體字,一位書法家曾經說,施今墨不做為醫學家,做個書法家也是相當有造詣的。


    另外,他常常把自己的驗方貢獻給祖國,使得中醫在治療現代諸病時,有法可尋,有方可用。在一次在專業方麵認為首先要博通各家,然后由博返約,只有這樣才能在中醫方面有所造詣。在講課時常常旁征博引在臨床上不泥一家。他常常警告學生:“其有好逸惡勞者,不下苦工,舍本求末。例如學習婦科,若只固守傅青主一書不放,只習用生化、四物等數方不變,以統治婦人諸病,此乃借傅青主婦科之盛名,以自高身價而以專家自焙,欺世盜名,不足為訓,非吾之徒也。”治學態度的教誨是:“必須鍥而不舍,志堅金石;縱覽群籍,精究專業;博采眾長,不偏不倚?!?/span>


    先生很喜歡寫隨筆,想到了什么,隨手記上,然后放入一個小箱子保存。他每晚睡覺前,都要把當天看過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病人,全部回憶一遍,一則檢查一下是否有疏忽遺漏之處,二則提高醫術。若有不足,第二天即讓學生找到病家糾正。一有所得,馬上開燈坐起,拿筆記在小本上。每天不到凌晨一二點不能入睡。年老之后,雖不再逐個回憶,但積習已久,失眠遂成為常事。


    先生很注重從古典醫籍中挖掘有用的單方驗方,并應用于臨床實踐。64歲那年,他突患胸膜炎,西醫每天抽去胸水幾百毫升,仍無起色,病勢日沉,家人已在準備后事。處于“彌留”之際的他突然想到某本古醫書有甜瓜子、西瓜子可去此病之句,便囑家人買來瓜子,搗碎了煎湯,渴了就喝湯,并用該湯做藥引子熬藥。過了幾天,竟霍然病去,以后也沒再復發。從此,他經常告誡學生“溫故而知新”這個道理,要他們認真總結臨床經驗并且抓緊整理古籍,以求古為今用。另外他也很重視從民間報紙上搜集整理醫藥信息,喜歡剪報,經常隨身攜帶紅皮小本,在報刊雜志上看到有關醫學的消息,就剪下來,聽到有關民間流傳的偏方、草藥,他都隨手記上。由于他實在太忙,沒時間整理裝貼成冊,就裝在一個紙口袋里,以便需要時翻檢。如在解放前曾于重慶乘滑桿,見轎工口含一物,爬山越嶺,并不氣促,詢之,知為蛤蚧尾。后用于治腎虛之喘,屢屢奏效。如對某病自己經驗較少,即推薦病人至有專長的醫生處診治,并總結別人的經驗以作自己臨床之時運用;甚至對學生的治療經驗,也常常接受使用。


    在臨床上他反對醫界的門戶之分,他認為治病救人要不分中醫、西醫,不分經方、時方,只要利于治病,均應隨手拈來。他善采百家之長,總結經驗,不斷充實自己。經常和西醫專家姜泗長等人共磋醫療方法,不斷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新途徑??谷諔馉幤陂g,武漢淪陷,先生遷滬開業,對《傷寒論》等經典著作有不夠了解之處,常去請教陸淵雷先生。他聽說上海名醫丁甘仁的醫學造詣很深,曾喬裝病人,多次前往求醫,仔細觀察丁診病過程,很得啟發,認為丁甘仁的理、法、方、藥運用規范,臨床醫案經過整理后頗有參考價值。為利于學生學習,他在華北國醫學院以丁甘仁醫案為教材,親自講授。在臨床上,他曾對學生說:“全面精查,苦心探索,靈活運用,謹密掌握,選方準病,選藥準方,不可執一方以論病,不可執一藥以論方,不可循一家之好而有失,不可肆一派之專而致誤,其有厭學圖便者,只用少數之成方、單方以統治萬病,非吾之徒也?!痹谒挠绊懴拢瑢W生對經方、時方無門戶之見,能靈活運用,臨床上都有較好的療效。


    4
    學術思想


    脾胃為后天之本,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善為醫者,必責根本。先生臨證十分重視調理脾胃的功能,他根據“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的脾胃生理特點,借鑒李東垣、葉天士脾胃學說的經驗,歸納出治療脾胃病十法一~溫、清、補、消、通、瀉、澀、降、和、生。分述如下。


    寒宜溫:脾胃內傷,寒證較多,故治宜辛開溫散,以良附丸、姜附湯、理中湯類,藥用蓽茇、吳萸、刀豆子、附子、肉桂等溫散寒凝。


    熱宜清:胃中實熱者以苦寒折之,藥用梔子、知母、龍膽草、竹茹等。脾胃積熱、口舌生瘡者,可用生蒲黃粉涂擦患處或用柿霜餅噙化。


    虛宜補:健補脾胃,用四君子湯化裁,藥用黨參、黃芪、山藥、蓮肉、芡實、薏苡米、扁豆等。若脾病及腎,則脾腎雙補,以取補火生土之功。


    實宜消:食積不消,當消導,用保和丸為主,藥用枳實、枳殼、檳榔、神曲、雞內金、厚樸、陳皮、山楂、炒谷芽、炒麥芽等。


    痛宜通:通有通氣通血之分。通氣藥用木香、檀香、沉香、烏藥、青皮、陳皮、厚樸、砂仁、豆蔻等;通血藥用延胡、丹參、五靈脂、降真香、乳香、沒藥、血竭、桃仁、紅花、三七、蒲黃、郁金等。


    腑實宜瀉:用諸承氣湯輩或番瀉葉;若體虛大便燥結者, 用潤下法, 藥用郁李仁、 火麻仁、 瓜蔞、 杏仁、肉蓯蓉、 皂角子等。


    腸滑宜澀:久瀉而無實邪者用之。常用赤石脂、禹余糧、石蓮子、訶子等藥。治泄瀉諸病常用炭類藥,既可促進吸收水分,又可保護腸壁。


    呃逆宜降:胃氣宜降,下行為順。若胃氣上逆宜用丁香柿蒂湯、旋覆代赭湯加減;濕濁中阻而致嘔吐者則用佛手花、藿香、扁豆花、佩蘭葉等芳香化濁;若食道狹窄而致呃逆者,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佐以桃杏仁、當歸等滑潤之藥,并以二冬滋陰養津,郁金、枳實、茜草、陳皮等開郁順氣以降逆和胃而通陰陽。


    嘈雜宜和:以吳茱萸與黃連、干姜與黃連、黃芩與半夏等寒溫并用,胃和則嘈雜除。


    津枯宜生:脾胃弱、津液枯、食欲銳減者,宜養陰生津,藥用西洋參、石斛、生谷芽、雞內金、荷葉、綠萼梅等。


    在臨證時,先生多結合具體病情而“數法并合”。如在運用補法時,著重調理肝、脾、胃之間的關系,常用之法有:補中益氣與舒肝和胃相結合;補中益氣與清肝益胃相結合;補中益氣與養胃生津相結合;補中益氣與溫腎益心相結合;補中益氣與清熱固脫相結合等。他根據證情,靈活施補,從而使補法在調理脾胃中發揮出最佳效果。先生認為,脾胃內傷,患之日久,根治亦難,“不能全賴藥物”,“應有適當之體力活動”并要“注意生活規律,飲食有節,減少精神緊張”,保持氣血流暢,調養得宜,始能痊愈。


    先生還善用調補脾胃法治療糖尿病。糖尿病多食而瘦、多飲、多尿等主要癥狀,根據中醫理論分析,均與脾胃有關。李東垣在《脾胃勝衰論》中指出:“又有喜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上渴下尿,乃為津液輸布失常,也與脾胃關系極為密切。在治療方面,李東垣指出:“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先生將東垣的脾胃學說運用到糖尿病的治療中。他說:“脾者喜燥惡濕,治糖尿病時如一味應用甘寒、苦寒,滋陰瀉火,常使脾功受損,中焦不運,氣虛更趨嚴重,病情遷延不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滋腎陰以降妄炎之火,補脾氣以助運化之功,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氣復陰回,糖代謝即可恢復正常。故在糖尿病治療中,健脾補氣,實為關鍵”。為健脾陽、養脾陰,他在糖尿病治療中,創制了黃芪伍山藥、蒼術配元參兩組主藥。他說:“據余多年實踐,黃芪伍山藥,蒼術配元參,一陰一陽,一脾一腎,應用于糖尿病治療,可有降低血糖、尿糖之功。余在辨證基礎上,多加用這兩組藥對?!?/span>


    先生認為:百病之生,多發于氣血,氣血不調則百病叢生,此乃臨證之要訣也;而且在臨床上氣血不調之證甚多,因而治百病善調氣血。先生臨證十分重視氣血辨證。“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臟腑的功能均賴氣血的調達,百病均可影響到氣血,氣血不調又可生百病。故《內經》有“百病生于氣”之說。先生嘗謂:“臨床治病,不外三大法,即祛邪、扶正、調理,而調理氣機,即是其中重要一法?!泵坑鲎C情復雜、不易辨識者,他往往先從調理氣機入手,試觀其變化,找出主要矛盾,再一舉攻克。如氣虛之證,常因虛而滯,單用補法,有時會越補越滯,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他以調理氣機之法為先,使氣血流動,再進補法。他常用寬胸和氣法,治療上焦氣機不調之證;調胃和氣法,治療中焦氣機不調之證;下氣消脹法,治療下焦氣機不調之證;疏肝解郁法,治療兩脅氣機不調之證。再如治痹證,亦極重視氣血,認為“人之感三氣而為痹者,以其形虛血虛耳,但有在肌皮、血脈深淺之異?!鼻揖貌j,正虛邪實,若只知搜邪,則精血益耗,而鮮治效,必須益氣養血,扶正勝邪。


    正因為氣血辨證非常重要,因而先生提出了“陰陽為總綱,表里、寒熱、虛實、氣血為八要”的觀點。而且不論外感還是內傷都要分清氣血層次、重視氣血辨證。在外感病中辨氣血,就是要分清層次,這與衛氣營血辨證同中有異,且不局限于溫病。在臨證遣藥時,邪在氣分者,不宜早用血分藥,以免引邪入血或動血傷絡;如邪在血分,而仍用氣分藥,則易耗血傷津;若氣血同病,則應分清主次及比重,選用方藥。


    先生對于外感病,“著重辨別氣血、虛實和表里”。辨氣血,如前所述是分清層次。辨虛實,即考慮邪正關系,如正氣素虧外感風寒者,不宜單投發散之劑,致使表虛不固而正愈虛,治應扶正祛邪。辨表里,即詳審表里比重,他認為外感熱病,必內有蘊熱方易招致外邪,若無內因,僅有外因則多不能傷人;因此,治表證不可只知發汗,尤當注意清里,應在“解”與“清”二字上權衡輕重,故自創七解三清(即解表和清里藥味之比例為七比三,余此類推)、六解四清、半解半清、四解六清、三解七清等法,務使用藥時表里比重恰當。


    先生認為,治外感病,貴在驅邪外出,切不可閉門留寇。外邪出路有三:汗及二便,即在表多以汗解,在里多以二便而清。臨證時要掌握好時機,若過早使用寒涼、粘膩之品,勢必導致邪無出路,引邪入里;而過汗則津傷,過下則正衰;若能引邪由膀胱水道外出,則較為妥貼。故先生主張用茅根、竹葉、滑石、荷梗、通草、車前草之類,既不傷津又可清熱?;蛞浴皸d子伍豆豉,生石膏伍薄荷、桑葉,黃芩伍(荊)芥穗’等,亦可達到既解表又清熱的目的。


    先生臨證時常參考西醫的診斷,對于西醫診斷的某種病,根據其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的理論和方法,歸納出主證和主方,在辨病(現代醫學疾病)的基礎上,再針對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歸納其提出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以病分證:以現代醫學疾病分類學為綱,根據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運用中醫理論,總結出疾病的主證,作為現代醫學某種病的證候提綱。


    循病求方:在以病分證的基礎上,根據這種病的主證,擬定出治療的主方。

    病證結合:臨床上遇到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要結合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對主方進行補充或修正,做到病證結合。


    先生運用這種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不斷探索西醫學各種疾病的中醫治療規律。如對于冠心病心絞痛,他從辨病的角度抓住心絞痛的主證“皆屬血行不暢所致”,進而總結出以丹參、三七為主藥的治療主方。臨床證明,以丹參、三七為主藥的中成藥“丹七片”和“復方丹參片”,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確有較好的療效。先生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對于西醫學中的一些常見病,如高血壓、支氣管炎、糖尿病、腎結石、胃潰瘍、肝硬化等,均在找出主方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發展為治療這些疾病的驗方,并將其中有卓效者制為成藥,直接采用其所治療的病種的病名命名。如:氣管炎咳嗽痰喘丸、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丹等。這些藥至今沿用不衰。


    施今墨先生認為,中醫學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不能“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只有貫通前人理論,敢于突破,才能推陳出新。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是促進中醫學向前發展的一個很好方式,他曾寫到:“吾以為中醫之改進方法,舍借用西醫之生理、病理, 以互相佐證,實無別途?!敝嗅t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幾千年來一直是依靠感官運用望、聞、問、切的方法進行診斷。若借助現代的科學技術,將大大推動中醫學的發展。他曾在詩中寫道:“光電聲波同位素,也應采取入醫經?!北磉_出欲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醫的意愿。另外,他認為中醫的標準化、規范化也是發展中醫所必須的,而規范化首先要從教材做起,因而大力提倡編輯中西醫通用書籍和編輯一種廣泛的標準的中西醫藥大辭典。


    先生認為中醫病名較為繁雜,不利于中醫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他打破傳統,率先把西醫病名引入到中醫學領域之中。1940年出版的《祝選施今墨醫案》一書,就是按照當時西醫對疾病的分類和命名編輯的。晚年他更主張以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分類學為綱,統一中西醫病名。先生認為中藥劑型改革也是中醫革新的重要內容。他曾自辦小型中藥廠,進行中藥提煉改良的試驗。


    施今墨先生用藥靈活,既使用有常規,又善出奇制勝。如用綠豆衣治消渴,綠豆芽配大豆卷治黃疸,五倍子治蛋白尿、自汗和月經過多等,柿蒂、香菇伍木瓜治尿頻、尿失禁,血余炭治尿結石及痢疾,連皮花生米消尿蛋白或下乳汁,黑芥穗治產褥熱,麝香、樟腦伍乳香治陽瘺及男女性欲淡漠,海浮石佐魚枕骨治癃閉等,用藥奇特,效如桴鼓。


    先生尤善雙藥合用,世稱“施氏藥對”。藥對偶合成雙,有寒熱并用、有表里組合、有一陰一陽,有一氣一血等配伍形式,或相須,或相制,旨在切合病情,提高療效。如鹿角配龜板、桂枝配白芍調和陰陽;黃芪佐當歸、柴胡佐白芍調理氣血;柴胡對黃芩、山梔對豆豉表里合治;龍膽草伍細辛、黃連伍干姜溫涼并進;黃芪合山藥、蒼術合玄參剛柔互濟等。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北京中醫》2006年6月第25卷第6期。由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猛进出女人下面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重口SM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精品视频午夜福利|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播放VA|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日韩有码精品中文字幕|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精品|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