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時期,朋友的母親,到了南方,胃部--不論時間,陣陣作痛,連續兩個月,四處求醫無效,自己用中成藥也沒效,整個人精神不振,診脈脈弦,可判斷壓力大引起,中醫稱為肝木橫逆克脾土,又正逢天冷,北方人,到南方受不了沒有暖氣的陰冷,所以胃會出現虛寒之癥~ 當時建議她服用中醫的經典方子---黃芪建中湯,疏肝溫胃兩者兼顧~ 結果她母親幾天后胃部就不痛了,反饋效果不錯。 張仲景用桂枝湯,調理表虛寒證,也就是當患者正氣不足,外寒來侵襲,桂枝湯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 正氣不足的癥狀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舌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桂枝湯:辛溫解表、調和營衛的方劑,另外還有補脾胃、疏通營衛之氣的通道的,《黃帝內經》認為:“營出中焦,衛出下焦”,指的營衛之氣的來源和出行口徑,當患者脾胃之氣不足的時候,營衛之氣就會出問題,所以用桂枝湯啟動脾胃功能,使得營衛之氣的通道暢通,可以抵御外邪~ 張仲景《傷寒論》第一個方子的位置---桂枝湯 說明:正氣是關鍵,有了正氣,才能去除邪氣。 張仲景把桂枝湯的芍藥量翻倍,加上飴糖,則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補脾胃的方子,叫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一般用量 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棗十二個(掰開)、飴糖三十克 小建中湯治療癥狀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在補脾的同時平肝膽之氣,因為桂枝可以疏肝,白芍可以柔肝止痛,這就等于安撫了肝膽之氣,使得脾胃不受肝膽橫逆之氣的煩擾,所以起名叫“建中” 小建中湯起源很早,《輔行訣》一書里,有大建中補脾湯,就是小建中湯加上牛肉,《內經》曾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我們一直以為是泛指,其實,這是指導組方用藥的法則,比如這個補脾湯,桂枝、白芍、炙甘草是藥,其余的,飴糖為谷,大棗為果,牛肉為畜,生姜為菜。這是中醫方劑最早的時候的某種規范,是藥食同源的一種應用。 黃芪六克、飴糖三十克、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棗十二個(掰開) 此方治療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 腹中時時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 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 熬藥的方法 六味藥,以水五杯,熬剩兩杯,去藥渣,加入飴糖,更上微火消解。 早晚各服用一杯 ![]() 黃芪建中湯立方的宗旨,就是“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清代名醫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說:“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 諸不足者,陰陽諸脈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充虛塞空,則黃耆尤有專長也。”而《金匱要略方義》說:“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耆而成。黃耆為補氣扶弱之品,得飴糖則甘溫以益氣,得桂枝則溫陽以化氣,得白芍又有益氣和營之效。綜合全方,其補虛益氣之功優于小建中湯。” 這個方子,對男子虛損,陽氣不足,脾胃虛弱,效果甚佳~ 曾見過老中醫用來調理男子正氣不足,動輒自汗者,服用了很長時間,結果體質徹底改善,這是我在剛剛學中醫的時候所見的一個病例,所以對建中湯類方,我一直留意于心。 后來,我的心得是,此方對于脾胃虛寒之證,效果很好,尤其是西醫診斷的胃潰瘍,效果甚佳。 按說胃潰瘍的原因很多,服用一些西藥也會引起,而我們所見的胃潰瘍,以精神壓力大,加上飲食不節引起的多。往往是工作壓力特別大的白領,吃飯又不規律,往往饑一頓飽一頓的人,會出現此類問題,特點是上腹部疼痛,而以飯后疼痛為主。 西醫檢查會發現胃潰瘍。此時如果出現虛寒之證,舌質淡白,身體怕涼,則可以考慮使用此方,因為這個方子有柔肝緩肝的作用,對于肝氣不舒橫逆克脾有阻止作用,同時建中補脾,將脾胃強壯以后,也會免受肝木之克~ |
|
來自: 昵稱35654955 > 《私人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