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生得憨,遵義調龍安”的由來 作者:劉競濤 文章來源:敘永縣檔案史志局 http://szb./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62 1935年夏天,一個名叫薛紹銘的河南籍旅行家,遍游全國,旅行來到時隔中央紅軍二占后不久的貴州遵義縣城。他在后來撰寫的《黔滇川旅行記》中,除了對當時遵義戰后情形的一些描寫外,還有這樣一段記述:“遵義在黔省中,富庶與安順齊名,為黔北經濟文化之中心。原屬四川,清時劃黔之龍安府(即今之敘永)歸川,而以川之遵義府歸黔。迄今黔北人民常說這兩句話‘四川人生得憨,以遵義換龍安。’這是說遵義和龍安相較,實在要好得多,這樣的調換,四川是吃了大大的虧。”由此可見,“四川人生得憨,遵義調龍安”這句順口溜,在黔北地區也是廣泛流傳。 “四川人生得憨,以遵義換龍安。”在川南敘永一帶也是流傳已久,敘永人呼之為“四川人生得憨,遵義調(或掉)龍安。”要搞清楚這句順口溜的真正涵義,還得深入了解它的歷史由來,就是說要知道遵義府到底是什么回事?敘永為何又稱龍安?什么原因調換了等等。 先說遵義府。遵義位于貴州省北部,距離四川較近。歷史上遵義地區稱為播州,唐貞觀十三年(639年),設立羈縻播州,領轄今黔北大片地域。播州之名,一直用到明朝末年,存在了900多年,所以人們習慣以“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遵義這個名稱也是由來已久,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轄的羅蒙縣改名為遵義縣。自此,“遵義”二字用到現在。播州地區從唐末到明末,世為播州楊氏土司統治,傳至明萬歷年間楊應龍時已歷經二十九代,720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土司、楊氏第二十一代首領楊鏗歸附明王朝,朝廷改元設播州軍民安撫司為播州宣慰司,隸屬四川省,詔命楊鏗為播州宣慰使。明萬歷元年(1572年),楊應龍繼任宣慰使,世襲播州統治。楊應龍執掌播州以后,驕縱、嗜殺,極為殘暴,當地百姓怨聲載道,紛紛至重慶告狀,而且楊應龍又長期與朝廷摩擦。萬歷十八年,重慶府將楊應龍逮至問罪。如何處置楊應龍,當時貴州、四川二省大元意見不一,貴州巡撫葉夢熊主張嚴懲楊氏并實行改土歸流,四川巡撫李化龍則主張讓楊氏戴罪立功。適逢倭寇入侵朝鮮,明王朝要各地出兵支援朝鮮,楊應龍為了脫身,詭稱愿出兵征倭自贖。于是,朝廷下令將楊應龍釋放。楊應龍被放回播州后,不久朝廷又詔令停止征兵,楊應龍也就沒有將功贖罪的機會了。這時,朝廷又想要再追究其罪,但因已放虎歸山,問罪也不可能了,加之明王朝忙于用兵朝鮮,對于偏遠的播州之事“勢難窮治,因就撫之”(見《明史》),采取綏撫的政策,再給楊應龍一次自新的機會。楊應龍回播州后,沒有改邪歸正的意思,反而更加拔扈,并暗中準備起兵反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楊應龍以“朝廷不容我,只得舍命出綦江”(見《平播全書》)為借口,率所部數萬兵馬公開起兵反叛。楊應龍兵分三路向川東進軍,一度占領了綦江城。不久,楊應龍的兵力發展至十余萬。萬歷二十八年二月,經過半年時間的籌措準備,明王朝調集八省兵力二十多萬人馬,分八路進剿楊應龍。經過近四個月的圍剿,明軍攻陷了楊應龍的老巢海龍囤,楊應龍自焚而死,朝廷才平定了播州。這是明朝萬歷年間影響最大的一次戰爭,史稱“平播之役”。平播之后,朝廷決定將播州地區改土歸流,實行流官統治。播州自明初以來屬于四川,播州地理上緊靠貴州,而貴州與四川相比要邊遠貧瘠,當時朝廷準備把整個播州劃給貴州,這樣對貴州的發展要好些。但又考慮到播州地區剛剛改土歸流,要建州立縣,需要大規模的建設,而貴州經濟基礎薄弱,一時難以承受。當時《平播全書》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黔,瘠壤也,若乘此時而割播地以附黔,則于蜀無損,于黔有裨。……但盡屬之黔,則地方千里,諸凡締造,勞費尚多,亦黔所不能堪。因議設二府,分屬黔、蜀。”最后,朝廷決定在播州地區設立二府,分別隸屬于四川和貴州。其中,遵義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真安州、遵義、綏陽、桐梓、仁懷縣,隸屬四川管轄;平越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黃平州、湄潭、余慶、甕安、安化縣,隸屬貴州管轄。遵義府直至清雍正初年,都屬四川。 再說敘永龍安。敘永古稱永寧,歷史上永寧的地理范圍還包括今古藺縣域以及赤水河東岸部分地區。明洪武四年(1371年)永寧彝族土司祿肇歸附明王朝,朝廷廢除元末的永寧鎮邊都元帥軍民宣撫司,設置永寧宣撫司,詔命永寧彝族土司首領祿肇為永寧宣撫使。同時,還增設了永寧衛。當時,永寧宣撫司和永寧衛都隸屬四川。祿肇彝名龍更龍之,是永寧彝族先民扯勒部第四十三世君長,他正是明代初年西南少數民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哥哥,奢香彝名為龍更舍茲。他們的父親是扯勒部第四十二世君長,彝名龍迂龍更。扯勒部是東晉末年建立于赤水河中上游地區一個強大的彝族部落,發展至明初已有千年歷史了。祿肇是一個很有才干的彝族首領,他率先內附明王朝,組織創修敘永城,協助朱元璋調北征南平定云南,提請明王朝組織力量鑿通永寧河等等,功績卓著,應該說祿肇對奢香的影響非常之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調北征南成功以后,朝廷在云南到四川的川滇東路古道沿線設立衛所,建立了貴州都指揮使司,統領貴州境內的衛所,那個時候貴州還沒有建省,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設置于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即今貴州省的正式建立。這時候,將原屬于四川都司統領的永寧衛劃歸貴州都司管轄。因為永寧宣撫司與永寧衛的治所都在敘永城內,時稱川貴同城。洪武二十二年分永寧宣撫司地設置赤水衛隸四川都司,永樂十一年改隸貴州都司,治地在今敘永縣赤水鎮。同年,增置普市守御千戶所,隸貴州都司,治地在今敘永縣正東鎮普占村。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永寧宣撫司彝族首領奢崇明起兵反明,自號“大梁王”,率數萬兵馬占領重慶、圍攻成都,一時震驚西南。天啟三年,明軍恢復永寧城,廢除永寧宣撫司,設敘永同知,隸屬四川敘州府。敘永之名的由來,取敘州府之“敘”與永寧宣撫司之“永”而得來。明崇禎三年(1630年),歷經10年的爭戰,明王朝終于平定奢崇明之役,實行改土歸流,始置敘永善后廳。崇禎八年,改為敘永軍糧廳。時至清代,社會變革,地方機構也相應調整變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廢貴州永寧衛、普市千戶所,改為永寧縣,隸貴州威寧府。同時,廢貴州赤水衛改入貴州畢節縣。這個時候,貴州在赤水河西岸的行政區劃設置主要是永寧縣及原赤水衛地域。關于龍安稱謂的由來。清初以前,敘永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龍安的名稱。敘永有龍安之稱,緣于清代初年駐軍。清嘉慶《直隸敘永廳志·兵制志》記載:“國朝順治十六年開復永寧,設立總鎮。…康熙七年奉旨改鎮為協。…乾隆四十三年奉文以永寧副將撥歸軍標,移龍安營參將守備駐扎永寧,改協為營。”清光緒年間萬慎子主編的《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對此也有記述“以龍安營參將調撥永寧營,改協為營,計參將一員駐扎敘永廳西城,統轄六營曰永寧曰瀘州曰建武曰敘馬曰赤水曰大壩,都司四員瀘州、敘馬、建武、大壩,守備二員永寧、赤水。”可見,當時龍安營管轄范圍是很大的。據有關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王朝設立龍安營于川北平武,平武古稱龍州、龍安,龍安營是以龍安府而得名。乾隆四十三年將清軍龍安營調撥駐防敘永,設龍安營參將守備署于敘永縣城西城揚武坊(原敘永縣人民政府駐地),永寧營中軍與參將署合署,并聽從龍安營守備調遣。設千總署于西城磚城街(原敘永縣公安局駐地一帶),設永寧營東城汛署于東城。龍安營從清乾隆年間調進,一直駐防到清朝末年。龍安營移駐敘永,設龍安營參將署于敘永城后,人們又逐漸把敘永城叫做龍安。解放以后,東城十字口一家旅店還保持著過去“龍安客棧”的店號。這就是敘永后來稱為龍安的來歷。 最后,談談遵義是怎么調龍安的。清雍正年間,云貴總督鄂爾泰在貴州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其中包括勘定調整貴州省界。鄂爾泰調查發現,在赤水河流域川貴兩省界線不清,犬牙交錯,不利于管理,其中遵義府位于黔北中心,屬于四川管轄。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四川永寧協副將張瑛向朝廷上疏說:“貴州威寧府之永寧縣去府千里,駐扎衙署乃與四川之敘永同知共在永寧,而所屬人民散處于四川江安、納溪、興文等縣,且無貴州營汛,而以四川永寧協營弁代為稽查,奸良莫辨,請將永寧縣改歸四川,隸于同城之敘永同知管轄。”(《清實錄》)朝廷同意張瑛的上疏請求。同時,鄂爾泰也奏請朝廷,以赤水為界劃定川貴兩省疆域,“以四川遵義府并所轄遵義、真安、綏陽、桐梓、仁懷五州縣隸貴州,改永寧縣隸四川。”(清乾隆《貴州通志》)朝廷也很快就批準了這一奏案。川、黔兩省大元立即著手組織勘察省界,調整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劃,將過去屬于四川的遵義府劃屬貴州省,而原屬于貴州省管轄的永寧縣(主要是今古藺縣地域)劃歸四川。由于兩省調整后的得失比較明顯,一是面積上,四川劃出去一個府包括所轄五州縣,而劃過來是一個縣,數量上吃了大虧;二是經濟上,遵義府當時就是黔北地方富庶之區,經濟比較富裕,有“黔北糧倉”的譽稱,而永寧縣偏于一隅,經濟相比之下較為貧瘠,如此調換也是虧了。于是,從清代中葉開始至今,在遵義民間就流傳著這句揶揄當時四川人的順口溜:“四川人生得憨,拿遵義換龍安”。基于順口溜要押韻順口,便用了永寧的代稱龍安。因為這事與敘永歷史淵源十分密切,所以這句順口溜在敘永地方也廣為流傳。 作者單位:敘永縣檔案史志局 聯系電話:13700983379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6-21 14:22重新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