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塵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離合故事要算東漢蔡邕的曹娥碑陰隱語了。習慣上,它也被認為是開了文義謎之先河。 相傳東漢漢安二年(公園143年),浙江上虞地方有個女子叫曹娥。曹娥的父親叫曹盱,按現在的說法,他的職業應該是一個巫師。在一次祭奠海神時,由于水急浪大,曹盱不慎落水而亡,死不見尸。其十四歲的女兒曹娥不相信父親已死,沿江號哭了十七日,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后父女倆的尸體相擁一道浮出。上虞縣令被曹娥的孝義所感動,遂令其弟子撰寫文章,記錄此事,并勒石為碑。碑文生動感人,令人嗟嘆不暇。一日,中郎蔡邕(就是東漢奇女子蔡文姬的父親)經過上虞,路過曹娥碑時天已黑。蔡邕就用手把碑文一個字一個字地摸著讀了一遍,讀后題了八個字,表示了對此碑的評價:“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這八個字被人補刻在碑陰,卻無人能解其意。據說多年后曹操曾經經過曹娥碑下,從碑背后發現題寫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遍問群臣,卻多不能解。唯有楊修說:“我能解出來。”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隨即二人將猜到的答案分別寫在紙上。楊修說:“黃絹,指有顏色的絲織品,合成絕字,幼婦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猜字為好;齏臼,也就是盛裝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調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東西,所以是辭(繁體為“辤”)。所以謎底是絕妙好辭。”再看曹操寫在紙上的答案,果然與楊修相同。曹操也只能感嘆自己的才華和楊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蔡邕把“絕妙好辭”四字的形體結構,用離合法分開,再取義寫出另外八個字,這確是一個創舉,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明代起,特地把這種離合名之為“曹娥格”,因為它是題在碑的背面,所以又稱為“碑陰格”,列為二十四謎格之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