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八十一化圖(37-45)
第三十七化、撥山岳
老子行化至條支國,其國王奉事外道魔師,廣行幻術,國人莫或異之。一日,其王語師曰:“國內有山礙道,妨人去處,壅遏源流,時患覆沒之災。央彼卻之。”會老子至此,乃憩于大樹之下,觀師作術。王甚敬信,老子意其可化,乃乘間制之。山遂不動,再卻之亦然。遍召師眾,莫能為者。眾薦老子,然后王請除之。老子以九節杖揮而去之,如委土塊。水乃順流,地亦平正。由是,王與國人不復奉彼邪師,一心皈依受化,愿為說法。
第三十八化、舍于闐
老子將至于闐郊外,其王即率諸國人奉迎于南渠之山。營構精舍,延請老子居焉。王與近臣朝夕咨請,求其見聞。老子曰:“吾教汝依奉戒律,不得邪淫、飲酒、殺害,猶為捷徑。”王曰:“師言是矣。然則獨此齋戒者歟?抑或有余教耶?”老子曰:“吾道廣大無邊,順俗通時,因機設教,盡入法門。若人不知罪福因果,即教以奉浮屠之法,制煉身心。如精勤不怠,內外清靜,心照圓明,罪既不生,福亦自長,歷劫之中,常得快樂。”胡王信服,敬禮受命。
《西域傳》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佛之所”。
第三十九化、留神缽

老子告諸桑門曰:“吾有缽于茲,常盛法味,奉以修之,皆得清涼飽滿,令俾神氣爽和。留置于國,以喻將來。”于是,老子遣飛天大神為其守護,此缽名“多羅”,號“三滿多”,為契性之珍,清善者乃可受持。斯缽應化無窮,修諸功德輕達者患得之,雖得之,亦鮮能克厥終,惟有擲之而已。
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碑銘》云:“小茲五岳,隘此九州。逝將高蹈,超然遠游。青牛已駕,紫炁先浮。玄門洞啟,神化潛流。”
第四十化、顯諸國
老子降伏外道,舉起神通,即放九色神光,遍照十方塵沙國界。光耀所及,無有遠近。得與來者,八十國土。國王、后妃及諸眷屬人等,睹茲光相,圍繞瞻仰,贊談作禮,愿聽法音。老子曰:“吾欲汝等奉事浮屠,常須持齋,戒汝殺害之心。勤習慈悲,洗滌身心,以滅煩惱,皈依于大道。然戒法雖極膚淺,誠為入道之階,能以堅持不懈,則泰定從此起,智慧從此生也。汝等信受,則于未來世中,登諸快樂,當得無上正真遍知之道。汝自善惟護持,勿犯戒律。過中勿食,食已欲起。先作如是念處:世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凈超于彼。常稽首頂禮無上至尊,作如是念言,念已即滅,清凈專一,意不外馳,心景湛寂,物我雙泯,自然精進。”時會眾等,悉皆歡喜,頂禮信受。彼國外道,諦聽諸法,亦同為化之,咸歸信向。
魏明帝制《老君化胡經贊》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昆侖。化被胡域,次受罽賓。后及天竺,于是遂遷。文垂后世,永乎不泯!”
第四十一化、遍天竺
老子先于蔥嶺降遣毒龍以后,南至烏萇,遍歷天竺諸國,號古先生。廣演法門,教化諸王、國人。其王歡喜,號稱古皇,迎老子于耆阇精舍,合掌恭敬作禮瞻仰。老子與王宣說浮屠,立《桑門監審律度》、《懺悔儀法》,與以奉行。
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經言,蓋為裴松之引注《三國志》起,始議《化胡經》八狀,附于后。
按《唐書》丙部載《議化胡經狀》一卷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
第四十二化、開摩竭
老子入摩竭國,身作金色相,手和五明,以化其國王子,為說大乘法語。告諸國人,咸令信向。絕滅念想,破撇煩惱,剔剪無名業障,內外恬澈,則身心灑泰,志趣飄然。故廣開浮屠之教,名為清靜佛,令婆羅門等奉行。
后漢邊韶制《老子祠庭碑》云:“老子樂無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贊曰:惟于玄德,抱虛守清。樂居下位,勢祿弗營。浩然歷載,莫知其情。要以無為,大化周成。進退無常,錯綜其貞。以智為愚,沖而不盈。”
第四十三化、示勝相

老子于舍衛國,自化佛陀之身,坐于七寶玄臺,與諸圣眾從天而降,下逮王宮。仙人侍衛,放大光明,遍照塵剎國土。皆大震動,國王眾庶,繞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廣百千丈,遍滿虛空,宣說無上《妙法》,告諸國王、會眾:“修習大乘正宗,頓悟圓明”。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云:“佛言:我于多劫之前,常為國王,為求法故,捐舍王位,奉事仙人。經于千載,仙人為說《妙法蓮花經》。我今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成正等正覺”云云。
第四十四化、試徐甲
老子以康王五年西去大秦,開化胡俗,至康王十八年還于西周之南亳舊居。初,以徐甲治葺其居,故未荒蕪。至周昭王十二年壬子歲,老子遂謂徐甲曰:“吾今又欲往西海天竺諸國,結白凈梵王之善果。汝為吾御,乃約'日顧百錢’,今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俟諸國還時,當以安息之黃金頓償。”甲如其約。老子試之,乃令甲牧牛于野,以吉祥草化一美女,至牧牛之所,輒以言戲甲。彼惑之,欲留盤桓,以老子欲遠適流沙必不返,將誤我終年矣。遂廢約,矯詞詣有司,以訟老子。士師不知,即見老子,言甲告錢。老子召甲謂曰:“汝應死久矣,吾昔請汝,為吾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訟吾而不忍也?”乃使甲張口向地,而太玄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枯骨矣。后請乃還之,聽其自去也。
第四十五化、度關尹
周寺夫宓喜[讀伏]于昭王十二年之冬十月見東極有紫炁西邁,法應主京邑有圣人至焉。喜故求出為函谷令,以物色候之。至次年癸丑七月二十日甲子,果有老人皓首聃耳,乘青牛薄軬車欲度關。關吏孫景入,白曰:“有老翁至。”喜即朝服出迎,請曰:“圣人何之?”答曰:“吾居關東,田在關西,時往取薪。何勞子問耶?”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過昴,今至秋,融風三至,東方有青氣,狀如龍蛇,此圣人之征也。”老子辭不可得,乃曰:“子既知吾,吾亦知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喜曰:“圣人姓氏可得聞乎?”老子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悉計。今姓李,字伯陽,人皆號吾為'老子’。”喜即請為弟子。以《道》、《德》二篇授之。遂迎老子于石樓山故宅,求為講解。老子曰:“吾嘗西化胡靬,號古先生者,即余也。今將返神無名,吾逝矣。汝當記之:千日之后,可尋吾于蜀都之青羊肆。”言訖,聳身空中,坐于云花之上,面放五明,洞照十方,冉冉而沒。喜見影竟,乃返。遂以老子所說敘而編之,合十卷,名曰《西升經》。乃屏絕人事,靜修三載,悉臻其妙。自作九篇,號《關尹子》。至丁卯歲,即往訪表羊之肆。
注:天理四星在北斗,昴乃二十八宿之一。《穆王內傳》云:“穆王聞尹喜得道遷跡,乃為修樓觀,置方士七人,以奉祠事。”


轉載自:黃信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