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文章的主題比作人的“靈魂”,將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的結構就猶如人的“骨骼”。文章只有骨架挺立、脈絡分明,才會造就如模特那樣婀娜多姿的魅力形體,才能以熠熠光輝惹醉閱卷老師的雙眸。 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結構,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根據(jù)不同的描寫對象,可安排不同的記敘文結構,如果將其進行分類歸納,就形成了所說的“程式”(或稱“結構模式”)。記敘文常見的結構模式有:時序順進式、空間轉(zhuǎn)移式、時空交互式、并列組合式、對比映照式、逐層深入式等。如莫泊桑《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全文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第一個來到的往往是伊萬·屠格涅夫”,先寫屠格涅夫;“過了一會兒,都德也來了”,接著寫都德;“接著來的是左拉”,再寫左拉;“漸漸地,人越來越多”,下邊重點寫福樓拜。 我們對記敘文中使用的材料不能平分秋色,要根據(jù)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安排好文章的詳略。凡是與中心表達密切相關的材料,要寫得具體些、詳盡些,寫深寫透;反之,與中心關系不大的,就要寫得概括些、簡略些,點到為止。詳略安排得當,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結構緊湊;反之,勢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讀者無法把握中心。如《孫權勸學》,重點寫了孫權勸學及勸學的結果,對于呂蒙的具體學習過程則一筆帶過,而后通過魯肅的嘆學來揭示呂蒙學習的結果,即才略大進,非復吳下阿蒙。這樣的描寫既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又節(jié)省了筆墨。 一篇文章由若干個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段落組成,寫作時要將段落層次安排合理,能清晰地反映寫作的思路。為此,我們須在兩個方面用力:一是根據(jù)中心的需要和內(nèi)容的多少,來合理劃分段落,既不能把幾層意思硬擠在一段,弄得層次不清;也不能分段太細,把一層意思搞得支離破碎。二是上下兩段的內(nèi)容,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纏不清。例如何為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按照“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xiàn)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袒露他的內(nèi)心世界。以貝多芬面對厄運的態(tài)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nèi)心世界,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貝多芬獨特的氣質(zhì)和堅強的個性,層次清楚,脈絡分明。 過渡作為銜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為了保持段落層次之間的連貫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銜接轉(zhuǎn)換的結構方法。它猶如橋梁,有助于文章脈絡貫通,給讀者一氣呵成之感。架好這座橋梁,可以用關聯(lián)詞、序數(shù)詞、表示時間的詞語等過渡;也可以用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來過渡;還可以用小標題來過渡,使讀者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連續(xù)感。如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全文兩部分之間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句話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lián)得十分緊密,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使文章順利展開,還能引人入勝,抓住讀者。常用方法有開門見山法(開頭不加任何修飾,干凈利落,簡潔明快,直接進入正題);比喻開頭法(開頭用一個或多個恰切的比喻句,給人一個生動的印象);巧妙引用法(開篇引用一兩句切合題意的名言警句,以突出主題,增加文采)等。如《音樂巨人貝多芬》的開頭:“客人敲開了貝多芬的家門。”開篇即告訴讀者一個信息:文章以一個客人對貝多芬的采訪為主要內(nèi)容,將按照訪問的時間順序來寫。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個韻味無窮的結尾,會照亮全篇,使文章內(nèi)容得以完美展示。我們可依據(jù)寫作需要,選擇如下方法:順其自然法(即按照文章的思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設計、不雕琢);卒章顯志法(即在文章全文即將收尾時,彰顯寫作意圖或主旨);首尾照應法(結尾與開頭遙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等。如臧克家《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結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是對全文的總結,強調(diào)聞一多是言行一致的偉人。(選自《作文指導報·初一版》)如需購買,可進入官方微書店放心選購!http://shop57917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