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冕服(圖片來源百度) 蔽膝。遠古時用以遮體兩片獸皮,原先是隨意的掩蔽著身體的前后,后來人們把這蔽前與蔽后的兩片用骨針縫合起來,對人體下肢進行圍裹,這樣就形成了下裳。 冕服。是周代的禮儀服裝,由冕冠、玄衣、獯裳組成。 深衣。與上衣下裳的二段式相對,是衣裳相連,即上下連體的一段式服裝。有關深衣的形制,既有先秦古籍中的記載,也有流傳至今的雕像與繪畫為證,出土于墓葬的實物也較多。至戰國時期深衣的形制進一步完善。可據其大襟下擺形式的差異分為曲裾大襟深衣和直裾深衣。至秦漢期間的女裝仍承古儀,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等史料看,此時仍以深衣為尚。 胡服。周代末年,趙國與東胡(今內蒙和遼寧一帶)、樓煩(今山西西北部)接壤。這兩個少數民族都善騎射。當時漢人的戰爭是車戰,長衣勉強還能將就,但要騎射就勉為其難了。于是趙武靈王“變服所以便騎射也”。即改穿胡人的裝束,乃至施之于朝會之間。 袍。袍與深衣有著裙帶關系。從上衣下裳到深衣的上下連衣裳,再到袍的上下不分衣裳,一步步由上下分離的二段式服裝向上下連體的一段式服裝演進。漢時有女袍,并可作外衣。既然不用罩衣了,便在領、袖、襟、裾等部位綴以花邊、重彩、繡紋,并升格為禮服。 衫。其形制與袍類似,不過無夾里,是一種單衣。漢代的衫也在夏季貼身穿,傳說漢高祖劉邦常常汗透衣衫而嘻稱為汗衫。 襦。一種短衣,通常僅至腰部。漢朝就有上著襦下著裙的裝束,以大襟為多,衣襟右掩。南朝也是上著襦、衫,下著裙。至隋唐,多用對襟,衣襟敞開,下束于裙內,衣袖有窄有寬,以窄袖為主,尤其是一般平居都以窄袖為多。至天寶時,貴族婦女衣服都是窄小為尚。“秀襟小袖調鸚鵡”、“越羅小袖新香羅”都是窄袖之說。再至晚唐五代,風氣又變,衣袖又寬博起來,《簪花仕女圖》、《引路菩薩圖》描繪的衣物就是這樣。 襖。長襦即為襖。一般襖無定式,寬袖、窄袖,對襟、大襟,長至胯、膝皆有。襖至明、清時仍十分普遍。 背子。又稱褙子,還可稱綽子。宋代男女都穿,尤勝于女服之中。背子是宋代命婦的常服,一般未嫁女子和妾輩也把背子作為常服。至明時升為禮服,又曰“披風”。 比甲。比甲實際上就是長背心,在中國古代十分常見。它的特點是無領、無袖、對襟,一般長至膝蓋。起初盛行于宮中,后傳入民間。宋代時,民間婦女就很喜歡它,至明代中期更是廣為流行。從年齡上看,是青年女子居多;從地位上看,是一般士庶階層,尤其以奴婢為多。原因可能是無袖便于活動。 補子。縫綴在衣片上的繡片,總是半片,分別縫在兩個衣片門禁處,合二為一就成為完整的圖案了。有“補子”的補服又叫補褂,或稱外褂、外套,其長度介于袍與褂之間,其袖端平,對襟,是明清官府中穿用場合最為廣泛的一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