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也是一個小小的“叢林”,有的孩子膽大、強勢,而有的孩子就相對膽小些。孩子獨自進入“叢林”時,他們為了各自利益,互相之間發生紛爭在所難免。
我曾經接聽過一個媽媽的咨詢電話,大體內容是這樣的:
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從幼兒園回來心情特別不好,看樣子受了很大的委屈。經過媽媽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在腿上踢了幾腳,媽媽很想對兒子說“明天你也去踢他”,可是又覺得這么教育兒子是不是有點兒以惡報惡。
除非是鬧出了“亂子”,否則大人也不好插手孩子們的紛爭,愛告狀的孩子易受排斥,更多的時候應讓孩子獨自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爸爸媽媽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叢林中做“狼”,同時更不愿讓孩子當“羊”,那么,怎么樣讓孩子學會面對所謂的“挑釁”“欺負”“暴力”呢?這是孩子不能缺失的一課。
孩子在幼兒園受的“欺負”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比如有的孩子當眾說某個孩子笨、個子小,不讓其他小朋友和他玩,或者弄壞小朋友的一些東西然后耍橫不承認等。去找老師或對方孩子家長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有可能讓對方產生報復仇視心理,這樣對方就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的孩子。所以,最好是讓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但具體的問題還需要孩子自己處理。
幼兒園也遵從“叢林法則”,告訴孩子不要害怕
叢林法則,是指自然界中萬物生存的一種規則,面對有限的資源,強者會擁有更多,即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把這個法則引申到幼兒園里,看似好像與天真無邪的孩子沒有什么聯系,而且還讓人有些不忍,但幼兒園這個看似在大人控制下的孩子世界,其實孩子之間的交往幾乎是沒有規則的,那種環境還真是類似于自然界中的叢林。當孩子獨自走向“叢林”時,爸爸媽媽并不能為他們清除“叢林”里的一切危險,更多時候需要孩子獨自去接受挑戰,用自己的智慧和實力去做叢林中的強者。
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告訴孩子:遇到被欺侮不要怕,不能忍氣吞聲,你的膽小會助長別人氣焰,很多人是欺軟怕硬的,當你變得厲害了,對方反而不敢欺負你了。如果有人打你,你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對方“不許打人”。爸爸媽媽可以問問你的孩子“怕什么?是怕打架?還是怕被孤立?”往往后者要多過前者。成人的世界孤立可能是隱性的,孩子的世界孤立卻是赤裸裸的。但是,仍要告訴孩子不用怕,讓孩子明白“誰也不會因軟弱而得到尊重”,告訴他即使暫時被孤立也沒有關系,人生的路還長,過不了多久,他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情況發生改變。
不應該教孩子“以暴制暴”,但要讓孩子懂得捍衛尊嚴
孩子拒絕“動手”不一定就是懦弱,而大多時候是善良的表現,作為家長,這時候不能責備他,而應該認可他。同時,你要告訴孩子“動手解決不了問題”,這樣你打我,我打你,最后是兩敗俱傷。孩子對爸爸媽媽來說都是寶貝,傷了誰都不好,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捍衛自己的尊嚴。一個從小就被家長教導著要接受不公平、甘受屈辱的孩子,長大后即使有可能在某一領域有些成就,但他在生活中,肯定難免暴露出幼時家長教育造成的心靈扭曲:在集體生活中,他很可能不敢爭取自己應得的權益,不敢挑戰別人的濫權;在私人生活里,他很可能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快樂與尊嚴。
爸爸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傳達這樣的理念:勇敢和善良缺一不可。沒有善良的勇敢只是跋扈;只有善良沒有勇敢也做不成一個好人,因為當他面對人性丑陋的一面時就有可能迅速妥協。因此,爸爸媽媽要告訴孩子不可以好勇斗狠,但也絕不能膽小怕事;對弱小者要有同情之心,對朋友要包容友愛。還要告訴孩子不要擔心被孤立,要懂得樹立起自己的威信,除了樂于助人之外,當別的孩子被欺負時你應該挺身而出,這樣,你才能贏得別人真心的尊重和友誼。
無論孩子將來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人生路上的對手,都是他們擁有了自己獨立判斷能力之后的事。我們無法讓孩子回避“叢林”,也不應該讓他們害怕“叢林”,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們掌握“叢林”生活的經驗,這些經驗將使他們更獨立、更勇敢地去面對未知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