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學史源頭成型的理論,自它之后,西方哲學的體系才開始建立起來。這個比喻是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講述的,實際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說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縛在一個洞穴里,背對一堆篝火,面對一面墻,頭頸不能轉動,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墻上的投影,自以為就是真實的存在,實際全都虛無;當一個人解脫了束縛,開始能夠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對的明白了囚徒們所面臨的情況,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適應;如果這個人被帶到了洞外,見到了陽光,看見了太陽,那么按照柏拉圖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適應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說要有很長的時間來適應,但是,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去適應的,因為他找到了真理,這樣一來,洞穴里的囚徒們會去迫害他。 學習西方哲學,柏拉圖的洞穴理論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學家們,每每也談到這個比喻;近日,在閱讀海德格爾的《路標》時,在柏拉圖的真理學說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這個比喻,他原封不動的重述了一遍,想來海德格爾非常重視這個理論。海德格爾在后面的解釋和闡述中,比較鮮明的有兩個說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現象,嚴重者就是蘇格拉底自己的真實寫照,被古希臘的群氓民主投票決定所毒死,當然,蘇格拉底能夠遵循世俗規矩,也就是當時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歸路,那是高貴哲學家的體現,另當別論。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環境中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條魚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陸地上,沒有多長時間就得干癟和死亡,他的這樣比喻正好與柏拉圖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為展開,實現中世俗觀念、技術手段、短視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學的探討,如同洞穴中的囚徒們被束縛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環境。 不管是柏拉圖還是海德格爾,他們的己任是探討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兩位把意思說的差不多;但是,學習他們的學說只是理解了應該說不是真正的學習,延伸一下,哪怕是錯誤的謬論都是好事,起碼有了哲學精神。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以見到太陽為真理,似乎給人一種終結的論調,其實太陽之外的宇宙更為廣闊,再往遠探討,見到更遠的真實,那么,只見到太陽的人是否就是稍微高級點的囚徒了嗎?所以,在哲學上,真理的探討就是不停止的追問,無止無休,如同人的大腦開發一樣,幾乎沒有邊界,因為人至少有85%的空間是閑置的。在無止無休的過程中,誰也不能說自己的理論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只有比較才能顯現出自己理論的合理程度,比如,在洞穴中能夠走動者就比束縛者有真理追求的優勢,出了洞穴之外的人就比里面的有優勢,所以,能自由的獨立思想成為了哲學家所有理論的最終節點,也可說是追求真理的必然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