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養生理論基礎初探 導 讀:張錫純從中醫生理的角度,分析人體精、氣、神等的生成、運化之機,并認為“生理既明,而養生之理寓其中矣”。文章對張錫純所提及的人身神明、元氣、大氣、及君火、相火等生理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并將篇中提到的養生方法初步用于實踐,嘗試對張錫純養生理論基礎進行初探。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講:“學醫功夫,須先明人身之生理……生理既明,而養生之理寓其中矣。”生理一詞本源于西醫,張錫純這里提到中醫人身之生理,并認為這和中醫養生理論基礎息息相關,即在人未生病時洞悉人體精、氣、神、血、津、液的生成和運化,從而闡明如何扶助正氣,固本強身。筆者在老師陳寶貴的指導下,對篇中人身神明、元氣、大氣、及君火、相火等生理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并將篇中提到的養生方法初步用于實踐,嘗試對張錫純養生理論基礎進行初探。 1 從“人身神明詮”看養神 張錫純通過詮釋神明的特性,提出養神方法:(1)神明為人身至陽之體,心中為識神,腦中為元神,腦部不畏寒,心臟恒常發熱,因此養神首先要養陽氣;(2)神明為真氣會聚之處,需要得到持續的充足的氣血供養,因此養神要養氣血。老師陳寶貴教授是張錫純中西匯通流派第3代繼承人,他提出用補血養心、寧心安神等法來調養神志病癥,就是張錫純養氣血以養神思想的體現。 2 從“元氣詮”看養元氣 張錫純詮釋元氣的特點,提出養元氣的法則:(1)在出生之前,人的元氣來源于母體,通過臍帶,與督任二脈相通,人在胚胎期養元氣的方法篇中未提及,推測可能在于養母體之精氣。(2)人出生之后,失去母體來源,元氣離開督任二脈滋養,坐鎮于丹田,掌握著人身百年壽命的根本,作用在于能收斂精氣。張錫純認為元氣既是收斂之用,養元氣的方法就不在于補助氣分,使氣機充斥高越,而在于保護收澀,以助吸攝精氣之力,因此否定了參(應是人參、黨參、太子參等)、芪(黃芪)、術(白術)等補氣藥,而用山茱萸、龍骨、牡蠣等收斂之品,以收澀斂精,甚至可救元氣之將脫。依據這一收斂精氣的理論,我師陳寶貴教授在臨床治療失眠時,常用山茱萸、五味子等收斂之品以斂精,肉蓯蓉、墨旱蓮、女貞子等以補腎,從而引陽入陰。這在老師陳寶貴教授研制的補腎安神膠囊中就有體現。(3)張錫純認為練習氣功也可助養元氣,并提到了具體的鍛煉方法。練習氣功的人,當靜坐凝神頭腦無念時,使精氣匯聚于氣海穴,使后天接近于先天,久之可使元氣充盛。這為我們推行傳統養生功法,如站樁、靜氣功,太極拳等,進一步提供了理論依據。 3 從“大氣詮”看養宗氣 與元氣至為密切的是大氣,即宗氣。宗氣是后天諸氣之綱領,也為全身血脈之綱領,因此至關重要。張錫純詮釋宗氣賴元氣之養,更依靠后天水谷精微的補充,因此與先天稟賦相關,亦與后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有關,當然也和攝納的飲食關系密切,并由宗氣的特點提出養宗氣的方法:(1)養元氣以益宗氣;(2)健運脾胃以養宗氣;(3)以食療、藥膳滋養宗氣;(4)以升陷湯升提下陷之宗氣,方中以黃芪為主,補氣升氣;知母涼潤佐其熱性;柴胡為少陽之藥,引大氣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引大氣自右上升;桔梗載諸藥力上于胸中。筆者臨癥以升陷湯治療疲乏、氣短、聲低、胸中空虛的疲勞綜合征病人,尤其教師等語言較多人群,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 4 從“君火、相火”看脾胃虛寒的調養 君火、相火指陽氣,陽氣為人一身的根本,有先天、后天之分。陽氣先天在臍下(丹田寄生之火為君火,命門寄生之火為相火),后天在膈上(心中寄生之火為君火,膽中寄生之火為相火),并由此衍生陽氣補養法則:(1)先天之陽氣不足,致生泄瀉者,方用金匱腎氣丸,加補骨脂、小茴香以溫助下焦真陽,補助氣海,使督脈強,而另命門之火旺盛,由此先天之君、相二火均得補益。(2)后天陽氣功用為腐熟水谷,消化飲食,因此胃中熱力不足,消化不良,多生寒痰者,則用藥補助上焦之陽。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干姜、厚樸、黃芪,以溫通少陰心脈,溫煦少陽膽火。張錫純“君火、相火”的調養法則,提示對于脾胃虛寒者,治中焦為下法,溫助上焦、下焦以補益先、后天真元之法為上法。我師陳寶貴教授治療脾胃病常用“健脾溫胃法”,以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或合良附丸,就是通過補助上焦、下焦之陽以健脾溫胃治法的體現。 中醫認識人體生理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養生即是保養或修復人身正常生理功能,并逐漸使人體達到最佳平衡狀態的方法。逐一梳理中醫人身生理的概念,并根據其生理特性整理養生法則,對我們深入理解養生理論基礎大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