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學者風飄石 一:回天無力崇禎帝 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大明王朝雖然沒有了洪武、永樂年的強盛,但也沒有到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程度。有學者分析認為,自“隆慶新政”到崇禎年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多達三億三千萬兩,相當于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隆慶朝和萬歷朝前十五年是明王朝的國運中興時期。 然而,一個強大的帝國何以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灰飛煙滅,大好河山拱手相讓與滿清呢?有說是因為崇禎皇帝平庸無能;有說是因為李自成有勇無謀;也有說是因為吳三桂賣國求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崇禎皇帝是大明朝的“瓢把子”,他的責任自然是不可推卸的。但是,在大明一朝,除了太祖朱元璋以外,恐怕要數崇禎皇帝的工作責任心最強了。他的前任天啟皇帝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但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直到生命垂危的時候才滿心的懊悔,深感對不起列祖列宗和全國人民。 天啟七年的一天,天啟皇帝拉著崇禎皇帝的雙手含著眼淚說道:“吾弟當為堯舜。”然后悵然而逝。十七歲的崇禎皇帝跪在哥哥的床前,深感重任在肩,決心要做一個挽大明于將傾,救生民于水火的一代圣君。于是,身懷兼濟天下之志,中興大明之心的崇禎皇帝,迅速掀起一場帝國大改革:清除閹黨,起用忠良,裁減冗員,增加賦稅,鞏固邊防。真可謂大刀闊斧,轟轟烈烈。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寫過一本叫《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書。在這本書里他寫下了一句傳世名言:“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就是它開始改革的一刻。”崇禎皇帝掀起的正是這樣一場不合時宜的改革。他簡直就是在用一把殺豬刀去做一臺沒有麻醉的手術。這場改革的最大成果是改出了一個李自成,付出的代價是使大明帝國痛死在手術臺上。這是我們這個國家政治醫療史上最大的一次醫療事故。為了逃避責任,作為這臺手術的主刀者,崇禎皇帝也為自己拙劣的“醫技”而引咎自殺。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崇禎八年,農民軍攻克明朝中都鳳陽,掘朱元璋皇陵。崇禎皇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難堪的一步:第一次頒布“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此后又于崇禎十年、崇禎十五年、崇禎十六年、崇禎十七年再下“罪己詔”向天下臣民檢討自己的過失。最后,在大順軍攻入北京的時候,命付三丈白綾以謝天下。 二:官逼民反李自成 李自成是延安府米脂(今陜西省米脂縣)人。因世代養馬,有些祖傳的經驗,十九歲的李自成便在銀川的一座驛站里負責管理馬匹,也算是吃著皇糧。李自成得了這樣一份官差自然是心滿意足。 只因崇禎皇帝苦命,上任伊始便碰到一個死纏爛打的皇太極,騎著馬風一樣地來去無常,搞得遼東邊境不得安寧。西北地區又連年干旱,老百姓都不肯種地(種也是白種,有種無收),專愛殺官劫財。崇禎皇帝既要攘外又要安內。百分之八十的財政收入都用著軍費,還是捉襟見肘。崇禎二年,刑部給事中劉懋急皇上所急,建議裁撤驛站,說是每年能夠節約八十萬兩白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崇禎皇帝立即批準。銀川驛站恰在裁撤之列。就這樣,李自成失業了。 失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詔書上說得很清楚,裁減冗員是為了節約開支補充軍費。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李自成只好卷起鋪蓋,回了老家自謀出路再就業。可見得李自成也算得上是一個模范青年。回家后他向一個姓艾的舉人借了銀子做生意。但因為世道離亂,官匪一家,一路上關卡重重,屢遭盤剝,生意十次九虧。到了年底無錢償債,艾舉人便將他告到米脂縣衙。 本來這只是債務糾紛,但是米脂知縣晏子賓想必是得了艾舉人的好處,便將李自成“械而游于市”。這對于一個曾經吃過皇糧,多少還有些身份的血性青年來說,自然是奇恥大辱。雪上加霜的是等他坐了幾個月的黑牢出來,老婆韓氏又與他人勾搭成奸。李自成忍無可忍,怒殺艾舉人和韓氏。兩條人命在身,走投無路的李自成被迫投了農民義軍。 崇禎年間所謂的農民義軍,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些草莽流寇。他們殺官劫富為的只是填飽肚子,毫無什么政治目標可言。什么“神一魁”、“過天星”、“獨頭虎”、“小紅狼”,還有什么“不沾泥”、“鞋底光”、“三只手”、“一片云”等等,單從這些首領的綽號來看,你就知道都是些什么隊伍。 李自成開始是投到“不沾泥”的手下。這支隊伍的革命理想,顯然只滿足于做個來無影去無蹤的土俠。李自成必竟是讀了幾年書的文化人,覺得在“不沾泥”的手下不會有什么出息。今天打劫腳“不沾泥”,說不定明天就要人頭沾泥。后來就投了闖王高迎祥。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于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發兵百萬東征。所謂“東征”,其實也是虛張聲勢。檄文上雖然大喊要“誅滅昏君”,而真實的戰略目標只是為了掃清西安周邊的威脅。號稱的百萬大軍也只有區區六萬民軍。想不到的是明軍守將望風而降。大順未出山西,即收降明軍十萬余人。十萬降軍殺之失信,放之成敵,收之難養,成了李自成的心頭之患。 勝利者李自成像一個失敗者一樣開始向崇禎皇帝求和,第二道檄文還吹捧崇禎皇帝“君非甚暗”,再也不提“誅滅”一詞,只要求崇禎皇帝禪位自降為藩王,把錢交出來就算了。要錢要位都沒有,要命有一條!崇禎皇帝自然是堅決不答應。 李自成騎虎難下,只得硬頭皮繼續“東征”,這一打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禎皇帝難過,李自成更難過。大順的口號是“均田免糧”,這吃的穿的用的從何而來呀?李自成便向崇禎皇帝送去了第三道檄文,建議崇禎皇帝接受他投降,只要承認他的“順王”地位,把山西、陜西封給他做藩國,并給他提供糧餉就行了。你看,李自成雖然兵臨城下,就差沒給崇禎皇帝磕頭了。 而執拗的崇禎皇帝,就是不肯答應,結果把李自成逼進了北京城。 三:引清入關吳三桂 歷史記載,進北京后,李自成吩咐手下大將劉宗敏,向大明遺臣“拷餉”。所謂“拷餉”就是以籌餉為名大肆勒索。這件事情是事實存在的,原因就是大順軍占領北京后,得到的實際上只是一座空城。想不到大明王朝家徒四壁,幾十萬大軍要吃要喝,“拷餉”不得不為。 至于說鐵匠出身的劉宗敏利令智昏,竟然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抓來“拷餉”,同時還霸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使吳三桂“沖冠一怒”。這些事情,都是在吳三桂時反時復的過程中發生的。 當時,吳三桂手上有一支戰無不克的鐵騎部隊。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正在入京勤王的路上,走到永平便得知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的消息,感到明朝大勢已去,便有“決意歸李”之心。他率領所部繼續西進,雖然沿途大張告示,宣稱要進京“朝見新主”。但此時江淮的大部分地區,還在明朝地方官員和各地親王的控制之下。關外的滿清軍隊也是厲兵秣馬虎視眈眈。此時的吳三桂舉棋不定,正在玩“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游戲。 是吳三桂的狡詐讓李自成失去了耐心,發兵討吳,并且大敗吳三桂。吳三桂在兵敗之時驚聞老父也在“拷餉”之列,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走投無路,只得獻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的大順軍趕出了北京城,從此青史留下罵名。 滿清亡明,崇禎皇帝、李自成、吳三桂誰的責任最大?其實再怎么討論,最終只得個掩卷嘆息,只想說,大明,可惜,可惜。 更多歷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歷史(ID: his-tory) |
|